分享

理性的圆满

 和风谐雨里 2015-11-25

    这种理性的骄傲,通向的是圆满的幸福,或者理智的孤单。

    曾经看到李碧华说张爱玲,“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如果把这个比喻用在简·奥斯汀身上,好像也并无违和感。

    最先把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做比较的,是夏志清,这位张爱玲的伯乐,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介绍张爱玲时,说她与简·奥斯汀“一样地涉笔成趣,一样地笔中带刺……”

    这八个字既写了张爱玲,也写了奥斯汀,“涉笔成趣”说的是她们行文里那种毫不刻意的幽默,“笔中带刺”说的是她们文字背后那些调皮的尖刻。

    奥斯汀总共出版了六部长篇小说,在当时她的作品并未大热,而在她去世后,她的文学地位不断得到重视,《傲慢与偏见》在英国人最喜爱的百部文学作品中位列第二——第一是托尔金的史诗奇幻小说《指环王》。

    她的小说不断地被翻拍成电影,《傲慢与偏见》更是九次搬上银幕,她本人的故事也被数度演绎,并且每一次都有着与时俱进的共鸣。或许这是因为她小说中所写的,俱是一些“微小的真理”,两百年前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她在小说中告诉天下所有充满幻想的少女,要想得到让人羡慕的婚姻,首要的魅力即是理性。天真的少女可以得到混沌的幸福,而智慧的女性才可以得到心灵相通的伴侣,当然,前提是这位伴侣要有产业傍身。

    “凡有产业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

    即使没有读过奥斯汀小说的人,也一定看过这一句。在《傲慢与偏见》的一开场,她就幽默地揭开了爱情与婚姻那层浪漫的面纱,她在两百多年前便相信爱情不是万能的。

    1796年,20岁的奥斯汀与一位聪明狡黠的爱尔兰律师一见钟情,但是双方家庭都希望子女能够与富贵之家联姻,两人理性地分开,之后再也没有相见。

    后来律师如愿娶了一位大家闺秀,还成为了爱尔兰最高法院首席法官,而奥斯汀终身未嫁,成为了英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女作家之一。

    奥斯汀清楚地知道,“没有什么比贫穷更能毁灭一个人”,她可以预见到她的爱情会在贫穷面前怎样地覆灭,所以她没有抗争,只是在笔下描绘了人类可能有的最匹配而高级的爱情,她的六部小说都是圆满收场,“灰姑娘”们收获了富有的爱情。

    她坦率地承认,大多数女人生活的最终目的是找到一个理想的男人,这所谓的“理想”,包含着金钱与爱情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不得不承认,奥斯汀拥有一种超前的觉悟,这应该是一种天赋吧。她的女主角都有一种理性的骄傲,即使需要经济保证,也绝不会在钱的面前低下自己骄傲的头。用现代的语言来说,这种女人是“奢侈品”,要用金钱来供养,却无法用金钱来取悦,敢娶她们的人,必须与她们在智慧和品味上都实力相当,这样才能享受到棋逢对手的乐趣。

    这种理性的骄傲,通向的是圆满的幸福,或者理智的孤单。

    她笔下的女主角获得了幸福,而她没有遇到同时符合这两个要求的人,所以她终身未嫁。

    许多惯于为别人“盖棺定论”的人或许要叹息她的孤苦,但我始终认为,“终生未嫁”这四个字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圆满。作为一个容貌学识出身均可的女人,但凡想嫁,还有嫁不成的吗?出色的嫁不到,普通的也嫁不到吗?

    但是她的理性让她能够保持独立,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男权社会中会处境艰难,但是依然充满自尊地独自生存,她拒绝了一桩可以令她后半生衣食无忧的婚姻,她依然无法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之后她试图通过写作建立自己的事业,这或许是女性独立之路上的第一步。

  (  摘自合肥晚报2015-11-15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