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經典| (宋)李成代表作——《读碑窠石图》

 汉青的马甲 2015-11-25



《读碑窠石图》 李成 宋代 绢布126.3x104.9


  宋前期,有三位声名卓著的水墨山水画家,即李成、关仝和范宽。宋人尤推崇李成为“古今第一”,达到了“独尊”的地步。


  现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李成名作《读碑窠石图》,画面碑侧款题:“王晓人物,李成树石”,即此幅画中的人物为另一画家王晓所作。据宋末周密《云烟过眼录》记载,他当时所见此画仅剩半幅,王晓人物画这部分已残损。但现存此图中已无此二行小字因此,因此,收藏在大阪的这件作品或许是宋人的摹本。



  画面上一骑驴的旅行者,停留在一座前代的石碑前,仰头观碑,旁立一童子。石碑旁是几株脱尽了叶子的枯劲老树,以及数颗疏落的荆棘短树。

  近景露出坡石一角(“窠石”,即凹凸不平多洞孔的石头),整个画面意境荒寒冷寂。


  此图取景集中而单纯,采用“平远”手法,如同特写镜头似地着力刻划出老树、窠石和读碑人物。画树枝以锐利的尖笔勾勒,再以墨染,笔墨爽利,枝干纵横作“蟹爪”状;坡石起伏,皴笔灵动。


  这一作品的成功在于寄情于画,意境深远。荒野这几棵姿态不凡坚韧瘦削的老树,伸展着多节盘曲的锐枝,似乎在诉说着凄苦坎坷的经历:它们根植于荒瘠的土地上,历经漫长艰苦的岁月———或是暴风,严寒,或是干旱,酷暑,在万般困苦中挣扎着,毕竟倔强地成长起来,铮铮铁骨,挺立在荒野凛冽的寒风之中。

  老树旁的石碑则进一步揭示出对悠远历史辉煌过去的追忆,加强了这一环境幽凄惨澹的气氛。


  李成出身于高贵门第,胸有大志,却生不逢时,处处碰壁。这幅《读碑窠石图》,或许是李成联想自己辉煌的家世,渊博的才艺,有感于自己的坎坷不得志而作。是“自娱于其间”的“胸中丘壑”———客观大自然山水与画家主观情趣的交织交融。此画在水墨山水画的文人抒情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对后世影响深远,正如南宋邓椿在《画继》中所评:“李营丘(李成),多才足学之士也,少有大志,屡笔不第,竟无所成,故放意于画,其所作寒林多在岩穴中,裁扎俱露,以兴君子之在野也……”


  此图不禁使人陷入一种苍凉冷落的情境之中,一块残碑,几株枯树,原野凄凉。作者表现出人世沧桑,往事如烟,不堪回首之感,表现出他愤世嫉俗、高傲孤寂之品格。画中残碑以淡墨染正侧面,斑驳漫漶;环绕残碑周围的枯树盘复,枝干下垂如蟹爪。荒石孤立、荆棘枯草,所有的景物都烘托出无限凄怆之气氛。 荒寒的原野、劲拔的枯树和矗立的石碑,使人产生对逝去历史的追忆和时代变迁的感慨。景物气氛寂寥凝重,在山水画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画中的寒林枯树变化多姿,用笔尖利,窠石土坡圆浑秀润,符合李成“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端颖脱,墨法精微”的特色。


  此画清初曾为著名收藏家安歧、梁清标等人收藏,后进入清宫,画上铃有“安仪周家收藏”、“蕉林居士”、“孙承泽印” 及乾隆收藏诸印十余方,并经《珊瑚木难》、《清河书画舫》、《大观录》、《墨缘汇观》等书著录,被公认为是最能代表李成画风的传世名作。


 完整欣赏,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后点击“大 大 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