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成《读碑窠石图》-五代李成和王晓合作水墨山水人物画赏析

 百了无恨 2016-01-24

作品名称:读碑窠石图 

作者名称:李成/王晓 

创作时间:五代 

作品规格:纵126.3厘米,横104.9厘米 

作品材质:绢本水墨 

收藏现状: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图片规格:2316x2802像素 资源大小:2.63MB

《读碑窠石图》,五代,李成/王晓,绢本水墨,立轴,纵126.3厘米,横104.9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五代李成的《读碑窠石图》高清山水画赏析

五代李成《读碑窠石图》为五代时期李成与王晓合作。图中残碑上应有小字二行,一书“李成画树石”,一书“王晓补人物”,但现存此图中已无此二行小字,所以为摹本。但不妨碍体会李成寄于画中的意境。《读碑窠石图》为双拼绢绘制的大幅山水画,表现冬日田野上,一位骑骡的老人正停驻在一座古碑前观看碑文,近处陂陀上 生长着木叶尽脱的寒树。

五代李成《读碑窠石图》局部高清大图(一)
五代李成《读碑窠石图》局部高清大图(一)
 
赏《读碑窠石图》此图不禁使人陷入一种苍凉冷落的情境之中,一块残碑,几株枯树,原野凄凉。作者表现出人世沧桑,往事如烟,不堪回首之感,表现出他愤世嫉俗、高傲孤寂之品格。画中残碑以淡墨染正侧面,斑驳漫漶;环绕残碑周围的枯树盘复,枝干下垂如蟹爪。荒石孤立、荆棘枯草,所有的景物都烘托出无限凄怆之气氛。
宋初有所谓“三家山水”,这三家是山东营丘人李成、陕西长安人关仝和陕西华原人范宽。从画面碑侧有款题:“王晓人物,李成树石。”可以看出,《读碑窠石图》是李成与人物画家王晓的合作,画家在寒林平野中描写了几株历尽沧桑的老树和一座古碑。此图置境幽凄,气象萧瑟,古树枝桠奇劲参差,背景空无一物,杳冥深远,寓无限悲凉于其中。另外,此画画树石时先勾后染,清淡明润,饶有韵致。从这件作品中不难看出,李成艺术的“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无不与他企图展示其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紧密相关。

五代李成《读碑窠石图》局部高清大图(二)
五代李成《读碑窠石图》局部高清大图(二)

五代李成《读碑窠石图》局部高清大图(三)
五代李成《读碑窠石图》局部高清大图(三)
荒寒的原野、劲拔的枯树和矗立的石碑,使人产生对逝去历史的追忆和时代变迁的感慨。景物气氛寂寥凝重,在山水画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画中的寒林枯树变化多姿,用笔尖利,窠石土坡圆浑秀润,符合李成“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端颖脱,墨法精微”的特色。碑侧写有“王晓人物李成树石”字样。此画清初曾为著名收藏家安歧、梁清标等人收藏,后进入清宫,画上铃有“安仪周家收藏”、“蕉林居士”、“孙承泽印” 及乾隆收藏诸印十余方,并经《珊瑚木难》、《清河书画舫》、《大观录》、《墨缘汇观》等书著录,被公认为是最能代表李成画风的传世名作。
 
 


如果要将画家的生平与作品风格做一个结合分析的话,那么李成这位山水画派的大师则是一位最好的对象,在他的传世名作中,观者即使只是静静欣赏也能在其间对于画家的心境有一个十分清晰的理解。

《读碑窠石图》浅探

李成

李成在北宋初年受荆浩、关仝影响,作为北方山水画派的巨擘,对于中国山水画开拓了全新的视野与杰出的贡献。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青州),故又称李营丘。擅画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

在感叹李成的艺术成就时,也能为其所表达的情感所吸引,这也就是李成能够在荆浩、关仝之后,成为北方山水画派成熟期代表的一大原因。萧瑟静谧的山水似乎与他本人形成了一个灵动的感应,笔下之物虽是自然景观,却在其中看到了一种人文味道。

李成的作品多为郊野平远的旷阔之景。寒林以平远之法表达,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如卷动的云,后人称为“卷云皴”;画寒林创“蟹爪”法。对北宋的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北宋时期被誉为“古今第一”。

《读碑窠石图》浅探

李成作品

他一生创作甚丰,是一位极为高产的画家,仅画史中著录的就足有一百五十九件之多,虽然由于时代久远,传世至今的画作也只有寥寥几幅,但比同时期的画家来说,也仍可以算是多的。

这幅《读碑窠石图》与其他描绘北方大山大水的北方山水画作品不同,是一幅相对小景的作品。这幅作品描绘了寒林平野之中,一位骑着马戴着斗笠的老翁(似是画家本人)和身边一位拿着长长手杖的人,在读一座高大却孤零零的石碑,旁边还伴着许多高大无比而盘根错节的枯树的画面。

《读碑窠石图》浅探

读碑窠石图

其中在画面结构上看,枯树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占据了超过二分之一的画面。当然作品的精彩之一也就在这些形状诡异的巨大枯树中表现的。在枯树下方是交错迭起的土地,明显不是石地的质感,而多了许多自由的流动性。

《读碑窠石图》浅探

老人骑在马上望着石碑,石碑正面的字已模糊到不可辨识,亦或是本来就没有写在画上。但是在碑体的侧面,能够看到题款:“王晓人物,李成树石。”这是一种别样的题字方式,与他同时期同画派的范宽也有这种习惯,这样看来也许是当时的一种风气也说不定。题款显示,树石为李成所作,人物则为王晓所画,这幅作品是二人合作而成。我们暂时不过分关注人物,只看李成所作部分。

《读碑窠石图》浅探

《读碑窠石图》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石碑旁那几株交错在一起的巨大树木。树干与树枝的变化极多,并且墨色变幻也随着枝干的走势多种多样。如果不对应旁边的石碑和人物,相比北方高大的植被,这几株形状诡异的枝干更像盆景。李成将这样的枝干变化加入到了大树的描绘表现当中,是一种新意。

《读碑窠石图》浅探

同时,为了突出枝干的凝重肃杀,李成将上方的墨色加深了,这对于惜墨如金的风格是一种提示,代表这里是他想要刻意强调的位置所在。另外,在枝干的变化纠缠中,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李成所独创的“蟹爪”法在枝干描绘中的体现。每一个从主干伸出去的树枝呈上弧形,形如蟹爪一般弯曲而长有毛刺。

这样的形状用来描绘枯枝确实别有一番意味,能够加强枯树本身就具有的一种暗淡而又尖刻的物象色彩。将动物的特征加入到植物的描写里,自然而然的就带入了一种生动的感觉,观者也有了似乎看到了枯枝在活动的错觉。这样的表现手法真叫人叹为观止。

《读碑窠石图》浅探

再结合这幅作品的基础格调,石碑与枯枝,两个物象不谋而合的都是对于死亡的间接表达。本就肃杀凝重的画面中,加上这种特殊的造型方法,似乎在观画时,如同看到了树枝在石碑旁张牙舞爪,不寒而栗。

《读碑窠石图》浅探

与石碑的坚实和枯枝的凝重不同的是,二者脚下的土地似乎是柔软而流动的。即使是山石也不像其他作品中那样坚定,而是利用水墨的晕染使其变得圆润了许多。这种上下的对比使得整个画作变得十分自由而充满想象空间,有一种内在的动态美不言而喻。

这幅山水画背景空无一物,天地间似乎没有了交界浑然一体,在下方流动的土地上进行着无尽的气息变幻。这幅《读碑窠石图》观之有种李成将自己的人生理解和哲学思想用画作淋漓尽致表达的感觉,是他对于死生大事的思考。

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曾在他的专著《废墟的研究》中引用这幅作品,探讨了古人对于纪念碑这一概念的充分运用与开发。

进一步去思索,石碑是对死者的纪念,活着的人读碑时与亡者在两个空间进行着接触,石碑似乎是交流的媒介又是隔绝的屏障。石碑毅然矗立,如一座巨大的门洞,将生死两界相互连通又相互闭锁。

《读碑窠石图》浅探

旁边形状诡异的树石像是另一个世界的守卫,环绕在石碑周围。地表似水一般的动势,有种微妙的对我们所站的土地坚实性做出了质疑,似乎生在世上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稳定,而是充满可能性的激荡。

背景的虚无也在映衬着人世的空灵和有限,令人忍不住去遐想却又无从下手,只是望着缥缈的空气叹息。《读碑窠石图》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诠释着画家对于生命的理解,令人叫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