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中的故事

 dawn的图书馆 2015-11-26
魏斯,历史上叫魏文侯。他继承的家业是魏桓子三家分晋时建立的魏国在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而魏文侯则是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

 

魏文侯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塑造的第一个成功的政治领袖人物。司马光通过5个小故事从不同侧面说明一个成功的领袖人物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第一个故事是魏文侯尊重人才礼贤下士。《资治通鉴》记载魏文侯时,有这么几句话: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很简单的几句话,意义却很深刻。先看魏文侯这两个老师卜子夏和田子方,这两个人都大有来头。卜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他不但是孔门十哲之一,而且还是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魏文侯把他请来开设学馆,培养人才,自己还亲自拜他为师。田子方是孔子最重要的弟子之一子贡的学生,也把他请来教书育人,同样拜他为师。

    另外一个人段干木,当时也住在魏国。这个人性格有点怪,不太喜欢当官,也不喜欢结交权贵。魏文侯非常仰慕他,魏文侯每次去见他都见不着。有一次魏文侯搞突然袭击,事前没有通知就去了,魏文侯在前面刚敲门,段干木听说是魏文侯来了,就从后院翻墙头跑了。魏文侯贵为国君,段干木这么怠慢他,魏文侯没有丝毫生气,反而更加敬重他。
后来,文侯外出,只要经过段干木居住的地方,他便伏在车的辕木上向段干木居住的地方敬礼,以示敬意。车夫感到纳闷说:段干木不过一介草民,您这样做不是太过分吗?”魏文侯答说:段干木是一位贤者,他在权势面前不改变自己的节操,有君子之道;他虽隐居于贫穷的里巷,而名声却远扬于千里之外,我经过他的住所怎敢不对他表示敬意呢?他因有德行而取得荣誉,我因占有土地而取得地位;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这正是我应该学习、尊敬的人!”

魏文侯这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做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四方贤明之士都投奔于他的麾下,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等人纷纷前来效力,一时间魏文侯手下人才济济,所以魏国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强大起来。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魏文侯的诚信和责任。有一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喝的正高兴呢,忽然天下起了大雨。魏文侯一看天下起雨了,就让侍卫准备马车要去郊外。左右官员们说今天我们喝的正开心呢!天又下雨,您怎么还要到郊外去呢?作为一国之君怎么可以这么贪玩呢?魏文侯说我今天与山林管理员约好了要去打猎,我不能失信于人。魏文侯就让人驾着马车去了郊外,找到山林管理员,亲口告诉他,下雨了,我们先前约好打猎这件事取消吧!你休息休息吧,不要忙活了。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一个身为一个国家的国君,一个是小小的山林管理员,为了取消一个小小的约会,国君亲自冒雨跑到郊外去通知山林管理员,派一个人去不行吗?

这个故事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极其深刻的借鉴意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可能会经常碰到类似的事情,你要是跟别人约会或者是答应别人一件什么事情,如果你所面对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比如说是你的上司,是一个社会地位比你高的人,或者是一个能给你带来重大发展变化的人,你一定会认真准备,不敢有丝毫马虎,更不要说失约了。反过来,如果是一个职位比你低的人,是一个各个方面都不如你的人,是一个什么忙都帮不了你的人,你会每一次对于自己的每一个约定都会这么认真对待认真负责吗?当条件有所缺陷,你不能如约地实现你的诺言的时候,你都会这么负责人吗?你都会这样言出必行吗?恐怕我们社会上的一些人都难免有一点小小的势力心态,面对重要人物的时候战战兢兢,面对一个不如你的人的时候难免言而无信。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魏文侯的诚信是不分对象的,对事情负责人的态度是不分这件事的大小的。所以史学家在魏文侯这件小事上得出一个结论:“魏于是乎始强”。于是,魏国开始强大了。所以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要注意在一些小的事情上的积累,言出必行,认真负责,负责到底,只有这样才会把你带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第三个故事是魏文侯的大哥范儿。魏、韩、赵三家分晋之后,就像兄弟之间一样韩国和赵国有一点小矛盾。

有一次,韩国看赵国不顺眼,准备攻打赵国。韩国国君觉得和魏国关系一直很好,肯定会帮助自己,就向魏国借兵。结果魏文侯说: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我和赵国是兄弟之国,所以帮不了你们。韩国的使者很生气,这点忙都不肯帮。回去向国君禀报,韩国国君就在背后骂魏文侯,不够意思。但是呢,由于魏国没有出兵,韩国攻打赵国的计划就搁浅了。

过了一段时间,类似的事情发生了,赵国也觉得和魏国关系一直不错,也向魏国借兵,想攻打韩国。结果魏文侯也用同样的话拒绝了赵国。赵国也很生气,也埋怨魏国不肯帮忙。同样赵国攻打韩国的计划也搁浅了。

再后来,两家的误会消除了,经过沟通,才知道是由于魏文侯的原因,两家才避免了无谓的战争和牺牲。哦,原来是魏文侯保护过自己。韩国国君和赵国国君都感觉自己太狭隘了,非常惭愧,都来向魏文侯道歉。一致认为魏文侯有大哥范儿。我们看,一开始魏国不肯出兵帮助韩国去攻打赵国,被韩国骂了,但是魏文侯也没有去到赵国邀功,说人家要打你,因为我没有答应,现在人家不来打你了,没有说。后来赵国来借兵攻打韩国,魏文侯也没有因为过去韩国骂了他,正好借此机会出兵报复,也没有。从这件事情上,魏文侯始终被埋怨,被委屈,被骂,但是他一句都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默默地承受,所有的一切到他这里都被他独自默默地消化了,从而达到团结韩国和赵国的目的。

这是什么?这就是气量大。这就是心胸广。这就是担当。这就是做老大的范儿。从这个时候开始,魏国逐渐成为魏、韩、赵三家的老大,其他诸侯也无法和他竞争。

第四个故事是魏文侯的从谏。有一次魏文侯和大臣们喝酒,酒酣耳热之际问大臣们:你们说我怎么样?算得上是一个仁君吗?大家都很配合,异口同声地说陛下是个仁爱之君。这时只有一个人不配合,非常冒失地说魏文侯不配称仁爱之君,这个人叫任座。魏文侯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任座说:你看,前段时间国君您通过战争攻打中山国,您得了中山国,分封土地的时候,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把大片土地封给自己的儿子,这说明您是个自私之人,这算什么仁德君主呢?魏文侯的脸色马上就变了,任座看魏文侯生气了,就快步离开了宴席。魏文侯又问翟璜,你说我到底是不是仁君?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想这些人是不是在忽悠我,又深问:你何以知道?翟璜回答说:臣下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任座之所以敢冒犯你,是因为你平时的仁厚营造了大家敢说实话的氛围。魏文侯听后大喜,赶忙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客。

翟璜的讲话很有技巧,可以说是正话反说,他其实是间接批评了魏文侯,一个国君应该能容纳不同意见,甚至是尖锐的反对意见。翟璜既给足了领导的面子,又委婉地表达了看法。魏文侯也心知肚明,顺着台阶下了。从此尊任座为上宾,特别尊重他,在这样的场合都敢提意见,说实话,很难得。

第五个故事是魏文侯的统揽全局。有一次,魏文侯和田子方一起边饮酒边欣赏歌舞。饮酒的过程中,魏文侯听出音律的演奏有误,就对乐师指出:编钟敲击的声音不和谐吧?左边的声音高出了一节。旁边的田子方听完魏文侯的一番言论后就哈哈大笑。魏文侯问田子方:您为什么笑呢,难道我说错啦?田子方说:做为国君,你应该明白的是每一个岗位上的官员是否称职,你应该明白的是乐官称职不称职,而不是明白乐音准确不准确。找出音乐中的问题,这好像不是一个领导人该干的事。作为一国之君你不应该对具体岗位上的内容做出具体的指导。魏文侯马上明白过来,受教了。

田子方通过这么一件小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全局性的大领导,你最应该关注的是识人和用人的方法和技巧。

有的领导者为什么容易陷入具体事物中去呢?往往是因为他对那项工作是内行或者自以为是内行,把稍微重要一点的事情交代给下属就不放心,非要自己亲自做才安心;或者是见到下属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与自己不同,就忍不住要插手指点,诸如此类,不知不觉抑制了下属的积极性,自己也陷入具体工作中难以超脱。

  田子方所说的道理非常普遍,也是很多领导者经常犯的一种习惯性的错误。人都有这样一种习惯或者说是表现欲,碰到自己熟悉的事情就忍不住要露两手,或者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就好象魏文侯一样,听到乐音不对称,马上顺口指出来。平常人这样子当然是无可厚非,但是做为领导者,有这样的习惯不好。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以后遇到你不擅长的事情你也会插手干预,这样就没有好的效果了。就会耽误工作,所以这样的毛病是非常糟糕的,作为最高领导者一定要引以为戒。

老子说领导者应当以不智为智,这个不智就是要领导者懂得藏拙隐智,莫要老是显露出高明。譬如在具体工作中下属发生了错误,领导者所要考虑的也应该是查找发生错误的根本原因:到底是工作程序有问题还是用了不称职的人,而不是只批评做错的人。

一件工作应该怎么干,需要拿怎样的方案,领导者应该鼓励多让下属来拿这个工作方案,以不断提升下属驾御全局的能力,同时使自己从具体事务中超脱出来,考虑更加重要的事情。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事,不应该干什么事,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是高明的领导者。
 

 在中国的经史子集当中有一个词叫“察察之明”,这个词就是专门来形容那些只注重具体细节,不顾大局的领导人。一旦你的精力被这些细节所消耗,往往就会影响到你对大局的把握。这种察察之明类型的领导人是《资治通鉴》尤其反对的。

综上所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通过五个关于魏文侯的小故事,从五个不同层面告诉了我们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