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国电影在造型上各有特色,影像风格百花齐放。但在新世纪后,数字化电影进程的发展中出现了从造型、技术到创作观念诸多问题,导致影像品质下滑无法吸引观众,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话题电影、粉丝电影现象,牺牲了影像品质、忽略了本质创作。于此本文从培养人才队伍、遵从创作规律和发展整体社会文化三点出发,呼吁中国电影和电影人注重影像品质。
“78”班 提到上世纪80年代就不得不提到'78班',而提到'78班'则不得不提到《一个和八个》(1983)、《黄土地》(1984)、《青春祭》(1985)、《红高粱》(1988)、《晚钟》(1988)、《霸王别姬》(1993),等等。
电影《一个和八个》属于革命主义题材,影片巨大的突破在于造型,在于影像表达观念的突破,在于影像品质的突破,从此中国电影从造型表达的突破在于造型,在于影像表达观念的突破,在于影像品质的突破,从此中国电影从造型表达故事发展到用造型本身的力度阐释内容,各种造型手段的丰富综合运用,产生了硬调子、大反差、固定镜头扎实、运动镜头流畅、构图对比强烈的影像效果,世界电影造型艺术都没有这样做过。
我们这一代电影人创造的《黄土地》《青春祭》等电影是传统唯美主义与表现主义,在扎实的现实主义造型艺术基础之上的表达。在色彩、人物、环境等电影内容的表现力度上、在电影造型语言的运用上,不拘一格,造型形式与电影情感、电影内容相融合。我们在拍摄《青春祭》时,对低照度摄影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当时的设备条件下,采用蜡烛光作为主光源拍摄,不断吸取世界摄影经验,并与本土艺术内容和表达方式相结合。在洗印、大广角、间格拍摄等摄影技术运用上,虽然条件差,但都在努力探索中。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造型艺术水准是可以与世界电影艺术对话的。
上世纪90年代以《霸王别姬》为代表的电影摄影造型,是可以达到与国际性艺术较量的水准。我曾经在90年代拍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时,世界电影艺术出现了一部在电影摄影造型上的先进之作《勇敢的心》,我们没有盲目跟学,而是系统分析《勇敢的心》的造型运用特征,思考的是如何超越此片的电影造型。可以说,90年代中国电影造型上是各有特色,展现了百花齐放的影像风格。 新世纪
2000年之后,在综合国力竞争的影响下,数字化电影发展进程中出现了电影造型跟不上问题。数字化电影语言的探索,数字化影像美学观念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运用的研发方面都出现了滞后的现象,尤其在数字中间片技术方面出现了鸿沟。加之,中国电影产业大幅度市场化,电影票房至今不断突破人们的预期,电影投资大量涌入,电影数量跨越式发展,带来的是电影质量,尤其是电影影像品质的惊人下滑。
综合国力快速发展,但文化建设没有跟上;电影经济快速发展,但电影艺术没有跟上。经济高速发展速度与文化精神发展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失衡。电影的本质是什么?是用影像讲述的故事。而由于文化精神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产生了大量的话题电影与粉丝电影。吸引观众的法宝脱离于电影艺术本身之外,而转为话题电影引发的社会话题上。导演与演员的粉丝吸引了观众,而电影影像本身却吸引不了观众。中国电影正在不尊重电影创作的规律,正在牺牲影像品质,忽略电影的本质创作。影响目前中国电影影像品质下滑的原因的多元化的,这里分析几点重要原因。
第一,由于电影产业发展速度太快,专业性的电影创作队伍培养跟不上,电影创作的基础建设的不重视,电影制作水准不断下降。电影产业经济的爆炸式发展引来大量不专业、非专业电影投资人的电影投机行为。电影的专业性表现应该在以电影为信仰,以电影为生。但大量的不专业和非专业投资方带着个人的情感,带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带着玩电影的娱乐态度,来对待需要精心和专业的电影创作。大量电影制作粗制滥造、缺乏专业性,电影摄影造型上缺乏艺术特色的电影依靠话题性和粉丝性占据了大量的电影票房。电影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这与电影快速发展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中国电影今天的现实是,高速发展建立的基础并不稳固。不专业和非专业性盲目涌入电影的制作,带来了制作水准的不断下降。中国电影所缺乏的专业性,除了电影投资的不专业外还表现在电影辅助人员水平的大幅度下降。摄影照明组、剧组厂工、摄影各级助理等电影影像制作辅助人员是电影制作专业性的重点。 中国电影快速发展,加之电影门槛的不断降低,电影行业缺乏行业工会与协会的管理,没有入门标准,使得大量非专业和不专业的人进入电影行业。就像录音组,录音师专业,但话筒员不专业的情况,话筒的位置、角度就会出现问题。我曾经用过一名德国的推车机械工(名叫KILL),在电影拍摄设备的选择阶段,KILL就一直参与,并询问我外景情况信息,提前判断和准备拍摄设备,在拍摄阶段我给了KILL一个监视器,他看着拍摄对象,根据演员表演的节奏去推车,当摄影机运动停下来时候都是符合拍摄对象的最佳构图,这样一名推车机械工是具有摄影师的判断能力和修为的。另外有一场戏因为是补拍,场景已经换到另外一个城市,为了保证拍摄进度,KILL根据新的外景落差,到附件教堂借来木头来填充落差,他的脑中是有创作的、有影像水准的、有修为的。一个这样的优秀、专业的机械工,既保证了运动摄影拍摄的品质与质量,又保证了拍摄的安全和保障了进度。
第二,不尊重电影创作规律,不尊重电影拍摄规律。由于经济效益的恶性竞争,使得中国电影创作越来越不尊重电影生产、电影摄制以及电影产业的规律。目前,真正专业性的焦点员、机械工、各级照明工,对电影拍摄和制作设备非常熟悉的电影专业剧组在全国估计不超过5个组,但我们的电影产量目前每年差不多有600多部。投机取巧的小聪明代替不了行业的规律,不专业和急功近利,不尊重电影拍摄规律,会导致进度、经费的大量浪费。由于缺乏行业工会的保护,基础工人的工资和生活没有保障,剧组工作人员缺乏培养和梳理。电影创作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电影创作是有标准的,是需要时间的。现在中国电影拍摄为了经济效益,为了节约成本支出,影响的重点就是拍摄周期,接着影响服装、美术、道具等,影像的品质被不断牺牲。大量用于电影拍摄和制作的经费被用于演员效应和宣传效应上,这是典型的不懂电影创作规律。
法国电影工业具有高度电影传承精神,我曾经亲身去法国选择拍摄使用的道具,法国电影厂的道具库就是博物馆,就是文化。每一种道具都按年代放置好,需要什么年代的道具,道具师就会告诉你切实的那个年代道具的模样。尊重文化就是尊重电影艺术规律,而我们中国电影在爆炸式发展中,文化与精神断档。中国电影拍摄不按生产规律和方法影响了电影造型品质。服装、化妆、道具等都是摄影元素,都是决定影像品质的重要因素。外国的古装正剧的服装都是符合历史,具有历史质感的,而我们的古装戏要么造型离谱,要么缺少标准,不符合历史,不按规律来。很多拍摄时候,门窗的油漆都没干,甚至是喷色就拍了,不仅没有质感,连基本规律都不符合,这就是今天中国电影拍摄的现状。电影行业标准的缺失导致电影信仰的缺失,不尊重电影拍摄规律是丢掉了电影的本质即电影品质。 (盗梦空间 克洛斯托夫·诺兰导演 瓦利·菲斯特摄影) 第三,整体社会文化发展是影响影像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的文化建设例如广告、MV的发展、绘画艺术的渗透、建筑的特色等规律都不符合,这就是今天中国电影拍摄的现状。电影行业标准的缺失导致电影信仰的缺失,不尊重电影拍摄规律是丢掉了电影的本质即电影品质。第三,整体社会文化发展是影响影像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的文化建设例如广告、MV的发展、绘画艺术的渗透、建筑的特色等等,都会影响影像的品质。现在中国城市形象建设的一个问题是缺乏特色,很多城市在建设上都一样,文化底蕴缺少了,环境特色没有了,文化特色也就渐渐丧失了,方方面面同质化现象突出。我认为特色没了,品质也就没了,大学和国家都需要文化特色。
中国电影急功近利,不扎实做基础建设,电影教育也存在不注重基础建设现象。偏重抓学科大发展,不抓课程建设。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低品质影像充斥着电影市场,观众对电影影像品质的审美缺乏培养。中国电影竞争日益激烈,加上好莱坞电影增量进入,观众对影像品质的要求在未来肯定是不断提高的,低质量的影像品质将会失去电影观众的青睐。
丢掉影像品质即丢掉中国电影的未来,此文重点在于呼吁中国电影和电影人注重影像品质。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上,电影造型艺术发展和影像品质水准是曾与世界电影造型与影像水准对话的。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大发展,但影像品质不断下滑,电影造型艺术落后世界电影造型艺术水准,但事物发展是螺旋上升的,我们对电影的未来还是有信心的。 电影的摄影基本表现手段是:光色造型、运动造型、光学造型以及视觉总体感受(重点是构图)。完善摄影造型表现手段课程体系建设,从学生拍摄作业起,树立以优秀影像质量讲述故事的思维观念,狠抓影像质量,不断培养观众对影像品质的欣赏水准,注重数字技术地研发、摄影观念与技术地推进才能推动中国电影影像品质追上甚至超越世界水准。 转自: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