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家、美术教育家——刘傅辉

 百了无恨 2015-11-27


他的名字,也许会让你感觉陌生,但在众多画界权威和专家的眼中,这是云南当代美术史中绝对不能绕过的一个名字;

他的作品,也许你并不曾关注过,但当一幅幅“刘傅辉”风格的画作呈现在你面前,一定会再次唤起你对艺术的惊叹和尊重;

他的一生,也许会让你唏嘘,但当岁月沉淀,时代更迭,他这一生的价值和成就终于散发出隐隐光辉的时候,你一定会被他震撼和感动。 画面中这位插着氧气吸管正在作画的老人,就是画家刘傅辉。这段并不十分清晰的影像记录下了刘傅辉生命最后阶段的许多宝贵画面——从2003年起,刘傅辉已经不能脱离对于吸氧的依赖,全天候吸氧使得出门散步、写生成为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而老人的双眼也因为黄斑病变产生了左右眼的严重视力差异。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每天作画,笔耕不辍——绘画就是这位行动不便、视力不佳的老人几乎唯一的生活方式。

每天仍然有一个固定的时刻,阳光又透过玻璃窗,洒落在这张陈旧的书桌上,勾勒出来笔架、颜料、毛笔微微散发着光芒的轮廓。这是刘傅辉先生生前创作的地方,自他2006年去世,至今已近五年,这里一直还保持着原貌。 刘傅辉,1920年出生于昆明,1939年考入南迁昆明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先后就读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桂林美术专科学校,但均未毕业。建国初期,与廖新学等人筹组美协云南分会,曾担任云南美协理事会常务理事。1959年,调入创办之初的云南艺术学院担任油画系主要教师,并担任油画、版画、素描教研组长,直至1965年被调离云艺。刘傅辉实际进行美术教育的时间并不长,但云南诸多知名画家如张建中、夭永茂、杨龙等均出自其门下。在略显短暂的美术教学生涯中,刘傅辉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学生的描述中,刘傅辉是一位画艺精湛又具有远见卓识的教师。事实上,在刘傅辉的学生中,并不乏在云南画坛、甚至全国画坛都享有一定地位的画家。然而是什么原因,致使本来应当名声远播的画坛先锋和育才有方的美术家刘傅辉在今天仅被少数人知道呢?

晚年刘傅辉这样回忆自己与绘画艺术的正式结缘——“高二读完,我因参与西南联大闹学潮被特务追捕......逃到香港,进了一家工业学校学习汽车工程,后返回昆明。一个偶然念头考入国立艺专。从此便注定了一生的命运。”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投身工业创造,践行实业救国的行动是许多青年学子梦寐以求的道路。本已经走上这条阳光大道的刘傅辉却没能抵挡住内心天生的对于“美”的向往。而能够考入名师荟萃、精英集结的国立艺专,证明了这位“弃工从艺”的年轻人不仅热爱美术,同时他也的确有着非凡的美术天赋。
当时的国立艺专,是由国学大师、教育家蔡元培委托法国留学归来的著名画家林风眠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创办。

作为世界著名的绘画大师,林风眠是我国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中最早提出和倡导“中西融合”的先驱,他本人在中西方绘画上的成就就很高。而当时由他主导的国立艺专的美术教学,也因此在为学生打开西方美术大门的同时,依旧重视和强调中式水墨画的精神和境界。当时负责国立艺专水墨画教学的,正是大师潘天寿。
在国立艺专兼容中西的广阔课堂中,刘傅辉既被莫奈、梵高、塞尚等西方大师深深折服,同时也从中式水墨山水和文人画的接触和尝试中体悟到了最纯粹的中式文人风骨和情操气节。

晚年的刘傅辉在文稿中概括了自己领会的“艺专精神”——“亲切、坦诚、热情。”这样的“艺专精神”是他日后在实践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坚持的信条。

应该说,进入国立艺专学习的刘傅辉是极其幸福的,但是,这份在战乱年代显得极其奢侈的幸福很快便终结了。
在云南解放前的几年中,由于刘傅辉所从事的地下工作的特殊性,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数量十分有限。到电影院工作终于让他有了充裕的创作空间和时间,他的作品数量和质量因此有了极大地提升。很快,主持艺术工作的相关领导就注意到了他。

解放后,刘傅辉参与组织美协,创建云艺,参与人民大会堂云南厅壁画的创作,新时代的蓬勃生气,点燃了刘傅辉最强烈的艺术热情。到东川、德宏写生,为云南省美术事业的建设发展出谋出力。在他这一时期的画作当中,弥漫着阳光、希望和实实在在的甜蜜的生活。


在事业发展顺风顺水的时候,命运的机遇再次降临到刘傅辉身上,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日后的战友和知己——廖新学相遇了。

 


在广阔的天地中寻觅到人生的知己,是一件极其困难又格外值得珍惜的事情。刘傅辉与廖新学的交往,因为廖新学的突然辞世戛然而止。但廖新学去世前对于刘傅辉的嘱托,和后来刘傅辉对于廖新学心愿的努力,却再一次为我们诠释了知己二字的深刻内涵。
正如刘傅辉自己所言:进入国立艺专学习,注定了自己一生的命运。艺专赋予他的中西并重、自由求实的艺术风格,在那个炙热的年代里显得十分扎眼。艺术成就被彻底否定,积累的画作被全部没收,教学的资格被剥夺。在极度的困境中,绘画成为了刘傅辉唯一的精神慰藉。

在遭受迫害的二十余年中,刘傅辉抓紧一切机会作画。苦难和挫折,促使着他完成了艺术认识和修为的进一步升华。后来,他对自己的孩子们说:“画家唯一的价值就是他的作品,艺术的作用就是抚慰人心。”


作为曾经的革命青年、画坛骨干、艺术导师,刘傅辉始终在热情地拥抱着身处的时代和心爱的艺术。但时代并没有给予他同样的热情。当刘傅辉终于落实政策、被批准离休的时候,已经年过花甲,重回云艺讲坛的愿望已来不及实现,他能做的只有握住手中的画笔,用源源不断的作品,诠释着自己的艺术理想。但即使是这样简单的愿望,仍然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和冲击。



刘傅辉一生育有七个子女,仅有小儿子刘晓继承了他的衣钵,从事绘画。画家刘晓这样为自己的画作落款——野草堂后人。野草堂,是刘傅辉为自己的书斋画室起的名字。


刘傅辉最终这样平实地概括了自己的一生:我于1939年入国立艺专,因缘见识中国一流文化艺术人才,承一代学者教化,实为大幸。自1956年后投身艺术教育及艺术创作后,时时感悟求学时先师教诲,传承国立艺专教育精神,敬业教学,努力创作,未有松懈......

回顾刘傅辉跌宕起伏的一生,我们惊讶于他一生的磨难重重,但我们更惊讶于他对绘画艺术的执着;我们感叹他的生不逢时,但我们更感叹于他的淡定从容,始终如一;我们惊讶于他桃李芬芳的教学成就,但我们更感动于他对绘画教学的虔诚和对云南美术的深厚希望。

刘傅辉已经跻身在浩渺的艺术家星空里了,在众多大师的行列中,他的光辉似乎并不耀眼。但当我们的目光注视在他身上的时候,我们发现,他的光辉如此独特和永恒,因为那是一束指引和标注着绘画艺术道路的光辉,它照亮了艺术道路的崎岖坎坷,它是力量和希望。

文化昆明,典藏艺术家。我们下次节目再会。

片尾:

2004年刘傅辉生前画展图片:

2004年,“刘傅辉艺术回顾展”在云南省博物馆举行,袁晓岑、刘自鸣、李伟卿、孙太初、姚钟华、郎森等云南画坛泰斗亲临现场,向刘傅辉致贺。刘傅辉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画作令参观者惊叹不已;

2008年,在刘傅辉儿女们的不懈努力下,刘傅辉水墨画集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