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级教师陆波谈行文波澜技巧

 昵称8088609 2015-11-27


 

    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由此而知,“曲”是使文章结构精巧的重要特征之一。现结合初中语文课本,试谈文章的几种为“曲”之法。

  一、倒叙法。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用“我与父亲不相见以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用最难忘怀的是父亲的“背影”,别开生面地表 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绵绵情思。然后再细地叙写父亲的“背影”,抒发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倒叙法”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二、插叙法。 鲁迅在《故乡》中插叙了对少年闰土和“豆腐西施”的描写,以形成与眼前的中年闰土和杨二嫂的鲜明对比,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人民日趋贫困的旧中国农村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三、对比法。 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着意刻画了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读者就是通过从这些忍俊不禁的丑态的淋漓尽致的描绘中,看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的。对比法可使人辨真伪,明是非,识好坏,促人冷静地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

  四、夸张法。 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就用的是夸张法,以“新装”的似有实无,辛辣地嘲弄了皇帝的愚蠢可笑,贵族阶层的阿谀奉承和虚伪透顶,用讽刺之鞭无情地挞伐了腐朽的封建王朝。不难看出,夸张法所追求的那种幽默、滑稽及言过其实的效果,能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五、抑扬法。 杨朔的《荔枝蜜》,本意要赞美勤劳的蜜蜂,开头却说自己不太喜欢蜜蜂,这种明抑实扬、欲扬先抑的表现形式,可使作品含蓄而奔放,能让人生出柳暗花明的情致。

六、误会法。 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围绕着小茅屋作为助人为乐这种精神产物所给予人们的方便和温暖,前后七写“助人为乐”,显示了人物群像的美好心灵。其间悬念迭起,巧设误会,“似是而非”,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在一篇作品中,这几种为“曲”之法时常并不是孤立使用,有时交互错杂,更使文章异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我们若能仔细揣摩课文,并大胆尝试,定能不负努力,有所收效。

 

                         幸福(记叙文) 

  我曾经以为,幸福离我很远,很远……  

  小的时候,我曾深深的恨过我的父亲,因为他的多病,让本来艰难的家更显得拮据。我得常常忍受别的小孩的嘲笑,我没有她们那么漂亮的花裙子,没有她们嘴巴里常吃的巧克力和奶酪。在我幼稚的想法里,我以为,拥有这些,便是幸福。  

  就这样,我把我不能满足的这些幼稚的幻想归罪到父亲身上,我认为这是作为一个父亲应尽的义务。所以,这段恨曾陪我走过一段漫长的岁月。  

  可是,就在期末考前的一个晚上,这段恨意被抹灭了。  

  那天晚上,我正在屋里复习功课,除了父亲,其他的家人都出去了。我并不介意父亲在家陪我,但他那断断续续的咳嗽声实在让我难以忍受。父亲似乎也感觉到我的厌烦,便说:“刚才一些朋友约我出去喝酒,我走了,你一个人在家小心点。”我厌烦地点点头。  

  不知过了多久,我放下笔休息了一会儿,打开窗户,天已不知什么时候飘起了蒙蒙细雨,风很大,一股寒气激得我打了一个冷颤。猛然间,我看见对面的路灯下有一个人,那人冷得直打哆嗦。他不停地用脚去踢路边的小石头,当他转过头来时,我吃了一惊,那不是我父亲吗?他怎么会在那儿?他不是去朋友家喝酒了吗?  

  只见他时而用两手不断互相搓摩,时而放到嘴边,寒风吹得他摇摇晃晃的,细雨把他的衣裳都给淋湿了,可他仍然在那儿来来回回地走着,似乎没有要回家的意思。他在等什么呢?哦!我明白了,他是想让我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才骗我说要去朋友家,我的眼眶湿润了……  

  我跑下楼去,抱住了父亲。父亲见到我,很惊讶,吞吞吐吐地说:“朋友太热情了,硬要我多喝两杯……你小心着凉了……”  

  我已听不清他在讲什么,只觉得那飘落的雨花好美,好美……  

  那一刻,我感到了,幸福就在我的面前。

                             幸福(议论文)

    什么是幸福?有人说,幸福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有人说,幸福是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豁达;有人说,幸福是“暖暖远人村,依依过墟里烟”的温馨。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然而,幸福的感觉非尺所能量,非物所能载。幸福与否,没有绝对的答案,关键取决于对生活的态度。有时,幸福就是一首歌,它是缘于心灵的音乐,便成了我快乐的源泉;有时,幸福就是一片云彩,它是缘于灵魂的飘移,便成了我梦想的起点。

  因为懂得满足,所以才会容易体味到幸福。我喜欢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中徘徊,蓦然回首,虽望不见灯火阑珊中的“那人”,却能感受到那灯火带给我的幸福之感。一点点的火光或是照耀的明亮,它们都可以渗透了黑暗,宛若给莫测的黑夜添生了眼睛——任何在黑暗中闪烁的眼睛,不都是美丽的,令人感到幸福的吗?

  幸福是一只放飞的风筝,幸福能飞得多高,不要问风筝,而要问牵着幸福的那根线。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最柔软的部分,无论岁月沧桑,无论物是人非,触及它的时候,都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痛,痛得必须撒手丢弃心中的恶与恨。于是,只剩下幸福。天幕刚刚落下,星星就悄悄地亮了,流萤点点,像小灯笼,像飞花,像流星,花香如鹅毛般拂着脸颊。夜空是那么地深沉,如沉睡中的婴儿,此时,只有我独自一人,不寂寞,不孤单。有时,看着夜空中闪闪的星星,会不自禁地把手探向高处,像捧着那亮晶晶的星星在手中把玩,在这样一个清静的夜晚,竟会发现,星星竟然是透蓝彻绿的,不止这些,还有紫、橙、青绿和深柔的白亮。这安宁,这清静与无邪就是幸福,平平淡淡,安谧,无声无息的幸福。

  幸福如同甜甜圈,轻轻地咬上一口,便会觉得满世界的香甜都是自己的。倚在窗边,看庭院中那夏日里的最后一朵玫瑰兀自地绽放着,这时,我不是孤伶伶一个人,因为,有她陪伴我漫步穿过整个夏天,全世界只剩下我们,幸福便化成幽幽的夏日香气,在我们的周围萦绕。

  冬天的暖阳使人感动幸福,那是一种何等奇妙的感觉啊!躺在铺在屋外摇椅上晒的被子上,将身体蜷缩在有着阳光味道的棉被上,不知不觉,暖暖的阳光便将我包围,此时,鸟儿已从冬天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站在电线上唧唧喳喳地叫着,在这婉转美妙的催眠曲中沉沉睡去,这便是幸福,一种最原始、最单纯的幸福。

  幸福的感觉无处不在,没有喧嚣,没有争斗,只有这温馨美好的期盼。

 

横云断岭出奇峰——断续法行文技巧

    在写作过程中,有时由于文意的需要,常常于论说、描写和叙述中,故意忽然终断文路和行笔,停顿之后,插入一些有关的内容,或议论、或引证、或抒情、或说明、或描写、或其它情节的叙述、补充,这样就把原来的文脉割断,似乎搁在一旁不再予以理会,可是当插入的内容表达完之后,却又突然“旧话重题”,“断线再接”,继续回到了原来的文路上。这就是我们所要讲的断续法。

    断续法,实际上是一种“阳断而阴连”,明分而暗合,似断非断的一种表现方法。这种方法,有人称之为“离合法”,因分离时,可使作品的主脉悠然断裂,引人注目;而合一之际,又使断脉处接续得天衣无缝。这就像是人们的悲离合欢,故名之。其实,这种称谓法不太妥当,因为“离合法”另有说法,它是指作者在行文中能把思路放开,大力铺叙后,又能收得拢来,即:放开、收拢。这和断续法虽有相似之处,却也有较大差异(详情可参看“离合法”一节)。此外,也有人称这种断续法为跳脱法。这是因断和续之间有跳脱的特色,即虽跳出去,脱了节,但间距短,很快就跳了回来。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实可作为断续法的别名。断续法,古称为“横云断山法”和“鸾胶续弦法”。意为文章主线犹如山脉连绵;而插入的内容、宛若山间环绕的白云,遮住了人们的视线、看似断、实未断、是形断神连。当穿云破雾之后,不露痕迹地把前文连接起来,就像是用鸾胶把断了弦接续起来。

     清人方东树《昭味詹言》中说:“叙事能磊落跌落中又插入闲情,分外远致。”金圣叹在《读第五才予书法》中,评点《水浒》时指出:“有横财倾命事等是也。只是文字太长了,便恐累赘,故从半腰间暂时闪出以间隔之。”刘熙载也说:“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明断暗续古人称之为“文章之妙”。由古人的论说可知断续法实是一种重要的、难度较大的表现手法。运用这一手法,关键在于要“断乎其所当断,”“断亦即是续、续乎其所当续”,“续不显其断”,断的巧、续的妙、断续均无阻,而插入的事件、内容等,又能与原来所叙的事暗相接连,环环相扣,断中有续,断续有致。这样,可使文章结构臻于斗荀接缝,曲折横生,语断而脉遥承的妙境,犹如横云断山,横索锁江,鸾胶续弦,粘连紧密,文势错综变化、欲罢不忍,爱不释手,尽显尺幅千里的意境,可谓:横云断山出奇峰,峰回路转又一景。

     在《水浒传》中,断续法使用的很多,几乎每一条好汉出场,都要从叙述中终断,掉头插入一段有关故事的描写和叙述,给读者一个交待,同时在其中再埋下另一处伏笔,作为以后描写和展开故事的由头。如描写鲁达和史进相遇,正要去吃酒时,又遇上打虎将李忠。作者当即中断主线,说起了九纹龙史进学艺拜李忠做师傅的往事,然后又回到史进身上,接续前言。三人去酒店吃酒时,遇上了一对卖唱的父女,引出了镇关西。鲁达仗义救走这对父女,打死了镇关西出逃。在半路上又被他所救的人认出来,再次接上前面终断的情节,从而让鲁达出家当了和尚。而史进、李忠也是书中重要人物,他们和鲁达分手后,作者就终断了对他们的去向描写和交待,而是隔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又接续起来。但因为前面已有了描写,接续时就让人感到很自然。

    又如三打祝家庄中的一节:“话说当时吴学究对宋公明说道:今日有个机会,却是石勇面上来投入伙的人,又与栾迁玉那厮最好,亦是扬林,邓飞的至爱相识,他知道哥哥打祝家庄不利,特献这条计策来入伙,以为进身之报,随后便至。五日之内,可行此计,却是好么?宋江听了,大喜道:‘妙哉!’方才笑逐颜开。说话的,却是甚么计策,下来便见。看官牢记这段话头。原来和宋公明初打祝家庄时,一同事发。却难这边说一句,那边说一句,因此权记下这两打祝家庄的话头,却先说那一回来投入伙的人,剩机会的话,下来接着关目。”——《水浒全传》第四十九回:“解诊解宝,双越狱、孙立孙新大劫牢”

    这一节文是断,但作者在断处又明显提到后文,断续作了伏笔。

    再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戳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接下去,这上一句的话己中断,主要刻画起刘邦一伙如何提防暗算,关于曹无伤的告密,刘邦听了以后似乎无什么反应,装的若无其事。但等他从小路逃脱后,就:“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这表明刘邦对告密者一直耿耿于怀,记恨在心。这里作者就用的是明断而暗续的手法。

    再又如《红楼梦》第二回中,贾雨村中了进士,升任县太爷后,因贪革职,无聊之际游览天下胜迹时,忽然中断,停顿下来,插入了林如海一家,引出了书中另一主人公林黛玉来:那日偶又游至淮扬地方,闻得今年盐政点的是林如海。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如海年已五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又于去岁亡了,虽有几房姬妾,奈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只嫡妻贾民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爱之如掌上明珠;”

     从这段文字中,可看出作者在贾南村游览胜迹之际,用断续法点出林黛玉的身世背景来,为他尔后进入林府充任黛玉的塾师起了牵线伏笔作用,同时也为黛玉的出场先作了铺垫,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丰富了行文变化,又错综起伏地表现了贾雨村的旅行状况。因为这段文字之后,故事又回到了描写贾雨村继续游览的情景。

    此外,《三国演义》中,运用断续笔法也较多。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读法》说:“《三国》一书,有横云断岭,横桥锁溪之妙。文有宜于连者、有宜于断者。如五关斩将、三顾草庐、七擒孟获,此文之妙于连者也;如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此文之妙于断者也。盖文之短者,不连叙则不贯串;文之长者,联叙则惧其累坠,故必叙别事以间之,而后文势乃错综尽变。后事稗家鲜能及此。”

     运用断续法要注意的是,有断就必须有续,只断不续,文思不完整。续要续的不露痕迹,天衣无缝,自然巧妙。同时,还要与“伏笔和照应”法相区别。伏笔和照应只是一伏一呼应,而断续却是断的深长,续的遥远。断时突然插入别的情节,续时水到渠成,给人一种自然而然之感,虽出人意外接续起来,却又让人感到在情理之中。以此可加强行文的曲折变化,丰富情节和事理,引人入胜。

另一说,横云断岭  横桥锁溪。

      横云断岭是说故事太长时用别的故事隔断一下,似断非断。让读者的思路有些缓冲,不然一口气写下去会让读者疲倦,看不下去的。而且作者自己也会很疲劳。

      在人物和情节很复杂时更应该注意经常要断一下,交代别的情节和线索,免得轻重失调。并且很自然的留下伏笔和悬念。

      横桥锁溪,也是这个意思。但要把握不要断得太狠,要似断非断。提起读者的胃口,恰到好处,不要让读者等得不耐烦了。

      横云断岭岭还在,横桥锁溪溪在流。

 

横云断岭法例谈

    横云断山法,亦称横云断岭法,或称横云断峰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即用云雾横抹山岭,于尺素之间显示出峰岭的远近高低,造成一种寓无限于有限之中的美感。后来成为叙事性文章作品的一种重要而常见的章法。它是指一大段大情节被一段小情节隔断,好像云把山隔断一样。也就是说,在叙事性文章作品的情节发展进程中,作者在安排贯穿线较长的情节时,为避免行文的呆板,追求叙事的节奏和波澜,有意插入表面似乎是阻止情节发展的某些事件、情况或场面的写作方法。

  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一段是对白杨树的热情赞美,论理在第二段该接着写白杨树,但是,没有。白杨的线断了,而写黄土、写麦田、写旅途的单调。第三段才露出白杨树的形迹,第四段才正面续写白杨树。这里黄土地、绿麦田、白杨树在时间上是共有的,在空间上是分列的,是在同一时间对不同空间材料的隔断和镶嵌。

  使用横云断山法要注意:一、究竟是否宜断,宜何处断,要看文势变化。要使运笔的缓急、作品的情节、欣赏心理协调一致。二、横云是大断,但要断得适度。三、横云断山要有断续而无断续之痕。  

  【优秀例文】

  

                   桃源书声朗

  

  一个仲春的黎明,曙光在丛林上轻轻地驱散淡淡的晨雾。我们一行人已行进在武夷山中,按计划直奔桃源洞。

  走在石板砌成的小径上,“桃源洞”的路标引我们踏进一条幽谷。两旁丛树枝叶相错,不时要人伸手拨拉一下。此时,梅花已谢多时,山桃花正盛。那花儿凝着露滴晶莹地望着行人。径下的涧流轻笑着,不时闪现在绿丛里。

  不知走了多久,一堆乱石截断了谷口,小涧骤然消失,我们身上一阵燥热,莫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忽然,隐隐地有说话声传来,不,分明是朗朗的读书声。我们愕然相视,匆匆寻找。爬过几块岩石,竹丛里陡然呈现出一片人工开凿的开阔地,一群学生簇拥着一位年轻的女教师,看样子是群中学生。他们围坐在石条石几上,手捧着课本。

  这景象令我们踯躅不前。突然冒出生人,不少学生鼓起了眼,老师也转过脸来。众目睽睽之下,我们想寻路而去,可是,巨岩危耸,竹丛密布,道路何在,我们一行人尴尬地立着……

  “小姑娘,进桃源洞吧,耽搁你一会好吗?”女教师甜润的声音安慰了我。

  好奇心也驱使我们留下弄清这一切。

  “老师快来呀,这里有个洞。”惊喜的喊声决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在一面巨大的岩壁下端,有个仅容一人进出的三角形小口被发现了,里面黑乎乎。几个女孩子探视着吐了吐舌头,男孩子们跃跃欲试地探头探脑。

  “去吧,去寻找那风光近武陵的桃源洞吧!”女教师扶着一个学生的肩充满激情地向她的弟子们发出命令。

  我随着他们鱼贯而入。洞很小,稍一伸腰头上就“咚”地碰了一下。有一处特别窄,我侧着身子使劲挤着,后面的人助了一臂之力才勉强过去。前面有微弱的光线了,黑暗中的人们心头的力量陡增,几经曲折后迎面一道石门。借着从门口透入的一缕幽光隐约可见门两边刻着一副对联:“喜无樵子复观弈,怕有渔郎来问津。”横批“桃源洞”!学生们欢呼不已,有的在往小本本上抄录这对联。

  “上联说的什么呀?”一个女同学娇憨地问。那女教师像个元帅似的被簇拥着进门,她一边走一边讲解,时而打着手势。

  我也被这副对联撩逗得迫不及待跨进门去。

  “啊哈!”我禁不住忘情了。历经刚才的窘境,眼前豁然开朗,翠蓊蓊的,一派旖旎的田园风光令人目不暇接:四山的环绕中,几间古朴的庐舍,十来亩田地,大小石池,形似日月,流泉清澈,桃林成阴,太阳已升得很高了,五颜六色的虹影在树梢上闪烁,颤动。田埂上一只黄狗把鸡撵得“咯咯”直叫。粉红色的桃花一团团、一片片把个茂林修竹的所在映衬得分外俏丽。

  “世外桃源”!一个历史悠久、脍炙人口的概念油然而生。打从知道了陶渊明,就被他描述的那一方神奇美丽的土地吸引了,今天终于一饱眼福。我们在桃林里痴迷地笑啊,看啊!穿过桃林,来到一方水池前,我们散坐在石桌四周。这里水清石洁,是再好不过的品茗小憩的雅座了。

  在爬满青藤的寿桃石旁,我们拍了一张又一张照片,这个幽深的佳境使我流连忘返。

  穿过田埂,我们朝那古老的屋舍走去。一个童颜鹤发的老道士迎了出来,他告诉我们这是桃源庵和开源堂的旧址。跨进门去,看到那群学生。他们三五成群,有的低声议论着什么,有的咬着笔杆冥思苦想。女教师倚着一根粗大的房柱,静静地笑望。

  我这才有机会打量她:二十四五的年纪,身材修长,一头剪短的黑发从耳后弯过来。白净的脸上,一双眼睛大而明亮,在弯弯的柳眉下静静地流溢着恬静文雅的光辉。这神韵恐怕更归功于她的职业吧。

  “同学们,请再朗读这一段。”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朗朗的书声波动着,漫入幽谷芬芳,也给这神秘的处所带来了亲切的生活气息。这熟悉的篇章使我一下子记起儿时在父亲跟前干巴巴地背诵的可怜相。

  “同学们,我们刚才不也像渔人,忘路之远近,来到了这山穷水尽的地方吗?渔人不久发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大家快找找吧。”女教师的声音里充满了神秘的微笑。

  “噢!”学生们雀跃着奔散了。

  来桃源洞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想绝了,我暗暗钦佩这位老师的用心。

  他们开始评讲了。女教师娓娓地叙述了《桃花源记》的作者和他的写作,把人们的思绪带回那遥远的时代,一个追求美好生活的诗人形象飘然立在学生眼前。我一抬眼,惊讶地发现穿着长长的道袍的老道士出现在那年轻秀丽的女教师的身旁。他给大家介绍这武夷山的桃源洞风光,沿着他的叙述,学生们的思绪扩展开来。而这群学生的发言更令我对当今中学生的思维刮目相看。晋代的陶渊明做梦也想不到,他以武陵桃源为描写对象的《桃花源记》,今天会在武夷山的小桃源中得以如此情景交融。

  一个女生微欠起身子,在老师鼓励的目光下细声细气地说:“毕业后我要来这里。”这个发言出人意料。

  “哈!”一个男生笑了,“你想过世外桃源生活?

  “不是的!”女生涨红了脸,“我要来种桃树,要在洞外的小涧两边种许多桃树!

  “这样桃源洞就更符合课文的意境了,对吗?”女教师笑了,她笑得那么舒展。“同学们,我们每个武夷山人都负有这种使命,让看到武夷的人从内心发出‘美哉河山’的赞叹……”年轻的女教师啊,受历史和未来的委托,已在用自己的深情耕耘着这片土地。

  桃源,从悠久历史上那寄托人类希望的幻境中恍然而出,来得这般神奇,更充满活泼的生命力。在它身上,现在孕育着未来……

  我记起一句诗:“桃花源里可耕田。”同伴趁兴补了一句:“桃花源里可育人。”大家畅快地笑了。

  朗朗的书声伴我们走出桃源,那书声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例文评析】

  本文较好地运用了横云断山法。文题是《桃源书声朗》,文章开头部分写游桃源洞,看到一群学生簇拥着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围坐在石条石几上,手捧着课本。按理接下去写他们如何读书,但是,没有这么写。读书的线索断了,而写师生钻桃源洞、赏对联、观胜景、写老师。然后才写到老师领学生来桃源洞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里的师生钻桃源洞、赏对联、观胜景、写老师,好比是云雾横抹山岭,隔断了桃源书声朗朗的直行线,然后再续写桃源书声朗。这样,明断实续,避免了行文的呆板,造成了文章的波澜,给人以美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