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文:中国陶瓷 | 详解中国五大名窑

 木云三君 2015-11-27

 

 


 
       什么是陶,什么是瓷?

       常常听身边朋友问道,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中文语境里,“陶”、“瓷”往往是结伴出现的固定词组,因而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一切经烈火煅烧的泥土都可统称为“陶瓷”。

        公元前两万多年,捷克的下维斯特尼采地区的一尊爱神雕像,和中国江西万年仙人洞里的一只大碗——看似不相干且万里之遥的两件器物,却因一股神秘的生命磁场而关联。人类的祖先,很偶然的机会,用他们被石器磨砺粗糙的手掌,将掺入砂砾的黏土捏成形状;又偶然地,他们把这些泥坯扔进七八百摄氏度的篝火堆,再好奇地从灰烬中扒出已变坚硬的土疙瘩,浸水不化,敲击铿锵有声——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陶器,就这样偶然地诞生了。

       进入新石器时代,沉寂万年之久的陶器突然又出现在世界各个角落,不明源头,却开枝散叶。东亚、西亚、北非、东欧、南美的古老部族都陆续烧制陶器,以默契的形似,范围逐步扩大——陶器的存在,不仅仅是天然矿物发生了质变,更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一次质变。

        进而,陶器经江河海流汇集,串起了全世界的上古文明史。

        公元前六七千年至公元前一千年,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与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到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苏美尔王朝、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王朝,再到希腊诸岛的爱琴文明,乃至意大利半岛的伊特鲁里亚文明——那些刻画与施彩的陶器,均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力维系数十个世纪。

       公元前两三千年,自人类整体步入青铜时代,陶器便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中央,最终只保留生活工具的基本功用。各古老国度都循此规律,惟独中国例外。智慧的炎黄子民,在陶器基础上,创造出一款左右全球贸易格局上千年的全新产品。

       公元元年前后,东汉时期的中国浙江上虞地区,出现了胎体更为细腻、质地更为坚硬的“升级版”陶器,它们的烧制火温突破一千摄氏度,比普通陶器高出两三百度;更关键的是,器皿的表面覆盖了一层青色玻璃釉质,光泽迷人——中国制造的瓷器至此面世。

       从陶到瓷的跨越,除需更高温度的火候,釉也是至关重要的角色。釉,其实就是硅酸盐,将石英、长石等矿料混合,经过研磨、加水调制后涂于坯胎表面,遇高温即融,降温则形成玻璃质保护层。中国人最早掌握了这种令产品防尘、抗腐蚀、易清洗的施釉装饰技术,可谓人类工艺史的巨大飞跃。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的烧制温度继续攀升至一千二百度,施釉技术也不断改进,到唐代,已能烧出近乎洁白质地的邢窑瓷器;至宋代,瓷器烧造业空前繁荣,品类多元,纹饰丰富,官、哥、汝、钧、定五大名窑,加上建窑、龙泉窑、磁州窑、耀州窑、吉州窑等名窑产品,大江南北,百花齐放。

        到了元代,在高温、施釉的基础上,陶与瓷的最后一个重要区分也终于现身——高岭土,这种仅产于景德镇的瓷土原料,具备了超越之前所有胎土的细腻度、可塑性与耐火性,这也直接为元、明、清三朝陆续烧制出青花、五彩、粉彩、斗彩、单色釉等精美瓷器品种奠定重要基础。

       再往后,明末清初,日本倭寇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堵截,荷兰、西班牙、德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都加速瓷器技术的外流。经过两三百年的复制、改进、创新,最终形成今天的世界瓷器格局。

     瓷器的特征:

  1、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如高岭土、瓷石等。

  2、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 oC)的高温焙烧,烧结而成。

  3、瓷器表面所施饰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道烧成,呈玻璃质釉,并与胎体融为一体。

  4、瓷器胎质细腻致密,无吸水性或吸水率在0.3%以下。

  5、瓷器胎质坚硬结实,叩之有清脆悦耳的金石之声。

  6、瓷胎为白色或近白色,薄胎者具有透明性。

  中国瓷器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瓷器,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

  1、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

  2、到东汉时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三国到唐代,制瓷业得到发展,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即北方邢窑的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的青瓷“类玉类冰”。

  4、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突破了以往青、白瓷的单纯色调,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等纷纷兴起,在河南禹县钧窑发现了窑变现象,使瓷釉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五光十色,光彩夺目。这时期著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

  宋代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处于空前绝后的水平。宋瓷是宋代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两宋文化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宋瓷在海外贸易中,以成为风靡世界的名牌商品。宋瓷有民窑、官窑之分、有南北地域之分。

  所谓官窑,就是国家中央政府办的窑,专门为皇宫、王室生产的用瓷;所谓民窑,就是民间办的窑,生产民间用瓷。官窑瓷器,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窑址的地点,生产技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传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而民窑,当时生产者看重的是实用、使用价值,生产者要考虑成本,工料就不如官窑那么讲究,但也有精美的艺术产品,纵览两宋瓷坛,民窑异彩纷呈,与官窑交相辉映,蔚为奇观。

  宋瓷窑场首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很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氧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以花盆最为出色。

  定窑为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5、、元代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6、明代彩瓷(彩绘瓷)、斗彩、五彩的出现。

  (1)、彩瓷有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在胎坏上先画好花纹图案再上彩,后入窑烧成的彩瓷叫做釉下彩;在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上再加以彩绘,又要炉火烘烧而成的瓷叫做釉上彩。

  (2)、明代成化年间出现了斗彩。所谓斗彩 ,就是在烧成的青花瓷上加红、绿、黄、紫等彩料后,再经炉烘烧而成的。

  (3)、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五彩 。所谓五彩,实际上不一定是五种颜色,而是包括红彩在内的多彩瓷器。

  (4)、景德镇成为中国瓷都。

  7、清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1)、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珐琅彩瓷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2)、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如何区分中国五大名窑?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各具魅力,尽管学术界对断代等问题仍留有争议,却仍然掩饰不了这五大名窑出土的瓷器所散发出来的光芒。而由于传世的作品并不多,五大名窑的瓷器也倍显珍贵。它们各自拥有的特点,不仅成为后世辨别它们归属的特征,也成为它们自身的艺术价值所在。类似,汝窑、官窑、哥窑都具有开片之美(开片是烧造成功的釉面上往往开有细碎繁密的纹片,宛如鱼鳞或冰裂状,学界称其为“开片”);此外,哥窑的典型特征“金丝铁线”,钧窑的多彩,定窑的温润白色都为中国陶瓷史留下了一笔。

  一、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在琳琅眩目的中国瓷器中,"北宋官窑青瓷"出类拔萃,精美绝伦,古气盎然,朴人眉于,被视为瑰宝。官瓷是官办瓷窑制器,专供皇家使用,是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代的宫廷御瓷,权臣贵胄也只能望瓷兴叹,可见而不可及。因而高贵、难得便成为人们对北宋官瓷的第一印象。

  相传官窑造出以后,宫里的太监便来检查,发现有稍稍瑕疵的便摔碎。剩下的精品才可呈到皇宫里,供皇室使用。正因为这个,所以,官窑存世量极少。




  特点:

  1、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2、官府经营的瓷窑。也泛指明、清时期景德镇为宫廷生产的瓷器。元代景德镇官窑称“枢府窑”。明清景德镇官窑,近代常以帝王年号分别命名,如;“宣德窑”、“成化窑”、“康熙窑”等。明清官窑亦称“御窑”,存世量极少。

  3、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北官”厚重,“南官”轻薄

宋代官窑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才开始烧造,具体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设新窑,一个“置窑于修内司”,后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据分析,“修内司官窑”在杭州凤凰山脚下,而“郊坛官窑”则位于杭州的乌龟山一带。为了做出区分,北宋官窑被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其中,“旧官”厚重,“新官”轻薄。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胎色铁黑、釉色粉青,“紫口铁足”增添古朴典雅之美,“紫口铁足”是指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缘釉薄处露灰或灰紫色、而底端刮釉露胎处呈黑褐或深灰色。官窑的器形除常见的盘、碟、洗等之外,仿商、周、秦、汉古铜器中的各式瓶、炉样式也很多。

传世代表作

故宫藏有官窑青釉弦纹瓶、官窑青釉直颈瓶、官窑青釉圆洗等。

  二、汝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神垕镇(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窑址: 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


 

 


 

  特点:

  1、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

  2、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

  汝窑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

天青骄子,非他莫属

汝瓷属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宋时属汝州。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汝窑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已算很大。事实上,自宋初以来便有了汝窑的烧制,北宋晚期更是其鼎盛时期。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天青色”“蟹爪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等是鉴别汝窑的重要依据。其中,蟹爪纹是指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芝麻挣钉”则是因烧造时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然后把汝窑瓷器支在空中烧。这样烧制的瓷器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汝窑瓷胎体一般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而在造型上则比较庄重大方。

由于汝窑传世的作品很少,据传不足百件,又因其工艺精湛,所以非常珍贵。

传世代表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汝窑天青釉弦纹樽、汝窑天青釉圆洗、汝窑天青釉碗等。而台北故宫则藏有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与汝窑粉青莲花式温碗等。

  三、钧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窑址: 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





 


  特点:

  1、钧瓷的釉色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

  2、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

  3、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

多种色彩,创新境界

钧窑主要烧造时期有说为宋、金、元,而有学者认为目前被定为宋代钧官窑的陈设瓷为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烧造。均窑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钧官窑窑址在河南禹县(时称钧州)。

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的颜色还有玫瑰紫、天蓝、月白等多种色彩。专家指出,“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

钧窑典型特征就是“蚯蚓走泥纹”,它的形成是因钧瓷的釉厚且黏稠,所以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的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以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

传世代表作

北京故宫藏有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藏有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四、定窑





 

 

  定窑为宋代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窑址: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在宋代属定州,故名。




 

  特点:

  1、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

  2、胎薄而轻,质坚硬,色洁白,不太透明。

  3、定窑由上迭压复烧,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这是定窑产品的特征之一。

  定窑瓷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

白瓷至尊,温润美感

定窑是最早为北宋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场,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

定窑之所以能显赫天下,一方面是由于色调上属于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给人以湿润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则由于其善于运用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定窑造型以盘、碗最多。元朝文人刘祁在其《归潜志》中曾撰文赞扬定窑的精美,称“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传世代表作

北京故宫藏有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折沿盘、定窑白釉刻花渣斗、定窑白釉印花菊凤纹盘等。

  五、哥窑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窑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



  特点:

  1、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2、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金丝铁线,别具一格

哥窑与官窑类同,也有紫口铁足,也有开片,不过至今其窑址不明,学界对其烧造年代也有分歧,有人认为并非是宋代,而是元代。

许多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为了追求工艺一般都不允许有太多的釉面的开裂纹片,但哥窑却将“开片”的美发挥到了极致,产生了“金丝铁线”这一哥窑的典型特征:由于开片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胎体露出的部位因氧化或受污染程度也不尽相同,致使开片纹路呈色不一。哥窑瓷器釉面大开片纹路呈铁黑色,称“铁线”,小开片纹路呈金黄色,称“金丝”。“金丝铁线”使平静的釉面产生韵律美。宋代哥窑瓷器以盘、碗、瓶、洗等为主。

传世代表作

哥窑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北京故宫藏有哥窑青釉贯耳瓶、哥窑青釉鱼耳炉、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等。

 

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