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德兴著《人性论》2:二,人性的界定

 yuanylch 2015-11-28

二,人性的界定

由于对人性的认识缺乏统一的界定,故而,有如此众多,又难以判别谁是谁非的人性论,以致各说各的,各行其是。人性论是政治之本,是国家之本,是为人之本,是社会之本,不可不祥察。为此,要研究人性,就必须对人性进行界定,也即将人性的概念缩小在某一个范围之内,以求认识上的一致,否则,你是这样理解,他是那样理解,就无法相互构通。

人性的界定:

1, “人性”(或简称“性”)是指人的天赋,也就是说,它是先天的。

2, “人性”是人的共同本质,所有人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分。

3, “人性”是植根于人体的第一性的精神因素。

由人性界定之一可知,人性是与遗传相关的。遗传的进化会导致人性的进化,反之,人性的进化也会遗传给后代。这一点,将在下面章节中祥加讨论。但就人性的个体表现而言,它排除后天的因素,如环境、习俗、学习、意志等因素。也就是说,人性中先天没有的,后天决不会有,例如,人的善,如果说人的本性是恶的(或者说是不善的),那就不可能有善的举动,或者说,人的善举是虚伪的。这样一来,真、善、美;仁、义、德,也都成了虚假的东西,而且它们离开了人性的“善”,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能乞求于上帝的恩施。

人性界定之二告诉我们,小人没有的人性,君子也决不会有。例如,小人如果没有善良的本性,君子也决不会有。因此,君子的善举,要么是伪装的;要么是上帝赐予的。这正如荀子所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然而,“上帝恩予”,这本身就蕴含有“先天”的涵义。人既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不可能厚此薄彼。如果真如此,那人间的一切罪恶就是由上帝布种,与人无关。如果说,君子的善举是伪装的,也即君子的善举是外界施加于君子的,或者是君子向外界寻求的。这里都存在一个脱离人本身的外界,这外界又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物质离开人,不可能转变成精神。精神离开人,不可能存在。这样一来,君子的善举,又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古人在这个问题上,常采取回避的态度,把圣人的先知先觉说成是自身的精神创造,如孔子所说的“致知在格物”。然而,精神创造离开了“人性”的内因和“外界”的外因,依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人性界定之三规定,1, 人性是不能脱离人的机体而存在的。人性与人的感觉有关,与人的生理有关;2, 人性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一种心理需求,它不同于人的性格、性情、脾气、气质、习性、秉性,更不同于人心、人格、人品、素质、情操等,是最原始的心理需求。按这条标准,荀子“人性恶”的依据是不能成立的。他说恶来源于“声色,淫乱”,也即人的食、色、性,这些是人的生理需求,也是动物的生理需求,所以说它们是“人性”己经是牵强附会的,即使勉强把它们也列入人性,也只能算是低级的人性,或者说是属于生理属性的人性。如果由此而得出人性恶的结论能成立的话,那么,凡是生物都是恶的,凡是人当然也都是恶的了,因为君子也要食、色、性。按这条标准来衡量人性,孟子的“人性善”也缺乏说服力。仁、义、礼、智是人在一定社会一定阶段的精神产物,并非人类一开始就具有的。它们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产物。尽管它们的产生,有人性善的依据,但不能说它们就是人性,只能说它们是人性善的表现。

最后,人性虽说是天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性可以离开人的机体,天赋与天命不同,天赋是指遗传及其遗传物质,它归根结底是物质的,而天命是指脱离人体的世界主宰,其归根结底是精神的。所以,《中庸》谓:“天命之谓性”也是唯心的,将人性归结为神的力量,或者将人性引向不可知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