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拆书21:引爆点模型

 李建涵LEO 2015-11-28

在上上一期拆书我介绍了“技术周期循环”,上一期我介绍《引爆趋势》的传播模型,今天该聊聊《引爆点》。


和《引爆趋势》这本书的看法并不相同,《引爆点》认为流行的制造更多是依赖关键人物的传播,传播的载体还有环境的暗示。


知识介绍


关于流行的话题美国才华横溢的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一书中也提出了一个全新角度的观察。


他认为,思想、行为、信息以及产品常常会像传染病爆发一样,迅速传播蔓延。正如一个病人就能引起一场全城流感;如果个别工作人员对顾客大打出手,或几位涂鸦爱好者管不住自己,也能在地铁里掀起一场犯罪浪潮;一位满意而归的顾客还能让新开张的餐馆座无虚席。这些现象均属“社会流行潮”,它爆发的那一刻,即达到临界水平的那一刻,就是一个引爆点。


为此格拉德威尔走访了宗教团体、成功的高科技公司以及全球最优秀的推销员,他剖析了种种典型的传播事件,如各种风尚、吸烟现象、儿童电视、商业邮寄广告等,试图阐明其背后的导火索。


他提出在所有的流行潮后面,起作用都是流行三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


个别人物法则

社会流行浪潮是由屈指可数的人驱动起来的。在驱动社会浪潮方面,这些人能够主动发现潮流趋向,通过自己的社交、自己的活力、热情和个人魅力把趋势传播给大家。


格拉德威尔认为下列三种人导致了流行的发生。

---联系员:就是那种“认识了很多人的人”,这类人把朋友当作邮票一样地搜集,随时与人保持联系。这个角色可以把信息快速的散布出去。

---内行:就是那种“什么都懂的人”他对某一种知识可以说是“达人”,不厌其烦地把相关的知识与朋友分享,但是却没有很好的说服力。这个角色对某件事情的狂热,使他所发掘出来的事情成为有价值的。

---推销员:就是那种“什么人都能够说服的人”这种人没有很深的知识,但是有特殊的能力让见到面的人在短暂的时间就交付信任。这个角色能够把内行发现的东西与人们以简易的语言沟通。 


附着力法则

有些话让我们“左耳进右耳出”,但是另一些却让我们听过了再也忘不掉。附着力法则所说的就是当被传播的信息是容易被注意、记忆的,则容易形成流行。


环境威力法则

人对自己周围环境的敏感度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更为强烈。流行的趋势需要一个发展的温床,当一个环境形成的时候,个人的因素就不重要了。


比如说有实验证明,在一个非作弊不可的环境中,不论是哪种家庭出身的学生都会作弊。


格拉德威尔认为只要一件物品或一个观念拥有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形成一个风潮,而掌握到了这个趋势,就可以让一个趋势引爆起来。


扩展思考


在这一周,我正好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知识地图的微博,所以我想结合这些微博分析一下,是否符合引爆点三原则。


9月2号我发布了一条微博,是大学生知识地图第一季:大学生推荐书单,截止到写本文时转发145次。


9月3号我发布了一条微博,是推荐大学生最值得关注的十个公众微信账户,截止到写本文时,转发759次,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成绩。



九月四号,我发布了大学生知识地图第三季:90个城市博物馆清单,截止到写本文时转发43次。

三条微博都是针对大学生受众,都是干货,为什么只有第二条微博转发非常高?


我用流行三法则解释一下第二条微博转发高的奥秘

1、第二条微博讨论的话题是最值得关注的微信,第一条讨论的值得阅读的书目,第三条讨论的是值得参观的博物馆。


在开学季,大家本来最关注的话题应该是可以读的书,不会是博物馆(这是一个旅游季的话题,即便如此也是一个冷门话题)。


但微信是现在整个大环境下最热的话题,所以更容易被关注,话说读书其实始终是一个不红不紫的话题。


所以这三条微博的转发量是符合环境威力法则的。


2、第二条微博文案写的十个最值得大学生关注的微信公众账户,“十个”和“最值得关注”两个词都是诱发大家注意的信息,这样的关键词会让更多人产生兴趣。这条微博文案更符合附着力的原则。


3、最最重要的也是个别人物法则。

在第二条微博里,涉及到十个账户,这十个微信账户的运营者有七个都对微博进行了转发。


在促进转发的过程中,我作为其中两个微信运营者,加上微博发起者进行多轮转发不说,我还私信和短信通知其它六位微信大号转发,这样我就起到了联系员的作用。


而这些微信大号,本身微信运营都非常成功,客观上他们的推荐都具有内行的性质,再加上其中有一个超级推销员身份的罗胖罗振宇,他一条微博就带来了超过500次转发,当然还有百万级的古典老师三次转发,也是威力惊人,这样一下子就把整个微博能量提升上来了。


如果没有这些个别人物的转发,是很难制造一条有传播力的微博。


在9月4号,有一条类似的微博表现,恰好可以作为对比。

这是由@人力资源分享汇 做的一个推荐,2013年最值得关注的微信平台,转发只有145次,这依然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但和我那条相比明显还是能量不足,区别在哪里?


首先我发最值得推荐的微信,显然我更具有内行性质,因为像我这样了解大学生,并玩转微信的人并不多,所以我的推荐天然更具备内行的身份。


@人力资源分享汇 这一点先天不足,而且它的推荐也没有得到在微信界有影响力大号的转发,如果有大号帮忙转发,可能会高一点。


在被推荐的账户中我和@数据化管理 两个人转发就带来64次转发,也从侧面说明大号的威力。这也说明个别人物法则的影响是存在的。


如果谈到文案,显然过多的描述冲淡了对【2013年最值得关注微信】的强调,也降低了信息的附着力,某种意义上我觉得最值得关注这个话题因为太大,还不如走精准细分效果更好。


这个微博推出时机恰好也没有借助环境威力,我的微博是掐新生开学季,这是一个好环境点,这个2013年最值得关注的微信,嗯,2013年还没有结束,现在谈还早呢。


关于内行这个话题,又有另外一个案例,我的微信推荐没有带二维码,一个大学生主动做了一个二维码版本。


让我们来猜猜他的转发量?

很遗憾,只有27次,而且这里面还有我的18次转发贡献,现在你们应该明白了个别人物法则的作用了吧?


一个优秀的个别人物,应该是把联系人,内行和推销员三个身份进行合体,那么优秀的内容通过他的传播会得到极大的推广效应,在微博上的传播案例很多都能用这三条原则来解释。


所以这位同学的微博,虽然内容更好,有二维码,但是他不是内行身份,也没有足够的联系人脉,更不具备推销员的能量,即便他在同样的时间,做同样的事情,得到的回报却很小。


在微博上很多人总想着制造一条火爆的微博,其实答案还真可以从三大原则中去找,别仅仅指望制造一条内容,关键是谁帮你转发?为什么他觉得你的内容值得转?


拆书建议


关于《引爆趋势》和《引爆点》两本书的观点,我个人认为有很大不同。


我自己觉得就长期趋势而言,《引爆趋势》总结的扩散模型比较合适,就短期热点话题的爆发而言,用《引爆点》的三原则分析更贴切。


在9月5号这天,我想继续测试下《引爆点》三原则的可信度,在上一周 曾发布一个大学生可考的证件指南,转发超过7000,我准备了一个更全的版本,我觉得这依然是一个在开学季可以传播具有环境威力的题材。


但是这个大学生知识地图第四季,我不准备通过自己的账户来发。我是通过@小贤爱百度 的账户来推送,你们去他的账户看看置顶微博就知道。


你们猜猜看,最后转发能否超过200(这会是一个不太容易做到的转发能量)?如果最后能做到,怎么解释?如果不能做到,又怎么解释?


最后说一句,你们看我拆书,不是看我的结论,应该学习我是如何读书的,我每次读完书,觉得有道理的都反复用我看到的现实加以印证,直到成为我自己可以理解和应用的东西。


但是我觉得,似乎你们很多人都没有行动起来。


本栏目说明

1、这是秋叶大叔每周读一本书,为大家分享这本书主要观点或框架的栏目。
2、回复【】内的关键词查看往期文章
【拆书01】学会关注对方的利益
【拆书02】戴明循环—每天进步一点点
【拆书03】碎片化学习—你的时间用途越多,你的生活选择越多
【拆书04】《免费》为什么是错的?
【拆书05】说说我是如何拆书的
【拆书06】如何留住你的灵感?
【拆书07】重要的是产品,不是互联网思维!笨蛋!
【拆书08】刘强东为啥能做大?
【拆书09】为什么小米的“参与感营销”你学不会
【拆书10】一起来学丰田的5s管理
【拆书11】《零秒思考》—快速决断力应该如何训练?
想学更多?请点下方【阅读原文】小字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