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的工资总是比别人少?

 wyk1014 2015-11-28

为什么干同样的工作,你拿得总是比别人少?

为什么工作好几年了,你的工资都没怎么涨过?

为什么有的人看起来什么都没做,工资却是你的好几倍?

……

著名灵长类行为研究学者、先进的唯心主义理论追求者、无畏的探险者三藏法师曾经这样简要而精准的描述过现代人普遍的职业心理——“工资不嫌多,工作不嫌少”。

尽管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能够真正创业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如你我一样的苦逼上班族,还是得老老实实耕耘好自己手上的一亩三分地。

可是工资的问题,相信也困扰着不少的人。

今儿个,咱们就来聊聊工资的那点事儿,朝着“事少钱多离家近”的高级目标迈进一步。

Part 1 工资是什么?

在大多数人眼中,工资,也叫薪水,或者酬劳,指的是自己的劳动所得,意味着自己用付出的劳动交换来的生存基本资源。

可是,工资还有另外的两重意义,理解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工资上不去”的深层原因。

其一,工资水平是企业所在行业的资源集中程度、某职位或者专业的稀缺程度以及岗位所在公司内部受重视程度三个维度的综合体现。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的盈利状况。

这三个维度指标在你选择行业、职位、岗位的时候能够提供绝佳的参考,让你在与HR谈及薪资的时候有足够的筹码(具体细节我们后面再谈)。

其二,你的转正后工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上级对你工作能力的认可程度,更重要的是你自身能力对外最简洁直观的指标。说白了,你的薪资水平,就是你的职场身价。

理解了工资的这两层意义,我们在来谈谈职业阶段。

Part 2 你凭借什么获得工资?

“They pay for what I know,not for what I do”这句话是有一次在和一位外企高管交流的时候听到的。他很简洁的把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They pay for what you do,因为你做的事情而获得报酬。

第二阶段 They pay for what you know,因为你懂的事情而获得报酬。

第三阶段 They pay for your wisdom,因为你的智慧而获得报酬。

如果你不能通过自身的成长和心态调整顺利的完成这三个阶段的跨越,就很难在薪资上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很多人尽管工作了很多年,薪资水平还是比别人低,就是因为工作状态还停留在第一阶段,仅仅靠“做的事情”获得报酬。这样的状态下,就算每天苦干实干,哪怕一天24小时都在工作,仍然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工资自然上不去。

从第一阶段转向第二阶段,从做事情转向懂事情,破除“时间”对工作的束缚,在同样的工作时间内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以获得更高的认可度,是提升薪资水平最基本最核心的逻辑之一。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只能靠用心积累,端正心态,一步一步来。

第一阶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痛苦的,职场新人,尤其是实习生、应届生,如果不能在这个阶段迅速的积累成长,以及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心态转换,很容易无助、迷茫、抱怨等情绪困扰着,难以前行,于是就会出现开始的那些问题。

下面我们简单的谈几个常见的误区,希望能够帮助到有类似问题的人。

在第一阶段,人们最常进入的误区就是所谓的“多劳多得”。认为自己做的事情越多就理应拿的越多。而实际上,这个词的本质是“多成多得”,付出的劳动要有正确的结果,才会得到承认。

缘木求鱼费力,南辕北辙不讨好,加起来就导致你越来越可有可无。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结果”呢?

简单来说,能够解决问题的结果,就是正确的结果。

这里又出现了第二个误区,认为“结果比问题更重要”,而事实更好相反。

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多有迹可循,而找到问题,或者提出正确的问题,则需要强大的洞察力和足够的用心。

我曾经听一个朋友讲过他们公司新来的小姑娘,一开始被分派的任务只是填单子贴报销发票。

在普通人看来很枯燥很无聊完全就是有劲儿没处使对不对?

可这个小姑娘比别人多做了一件事,她把每月报销单做了一个台账,并且附上了简要的分析报告,这份资料在一次例行的内部审计中帮助财务部门及时发现了问题,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后来这个小姑娘很快获得了提前转正、加薪以及通报表扬的奖励。

有些人觉得这个故事太鸡汤,有些人觉得她太天真了没有想过其中的利益关系。

可我至今仍然谨记我的老师告诉过的我的话,“职场中你能够获得别人尊重的途径只有你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有时候你觉得别人高高在上,其实只是因为你站得太低了而已。

让我们回到问题本身。

从做事情到懂事情,“提问的能力”,是我认为最需要锻炼的能力,不管是对工作、学习还是对自己,能够提出正确的问题,就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迅速的积累经验并成长。同时也是一个人专业的体现。

“提问”的要点,有三:

其一,冷静、客观的寻找源问题。不要被铺天盖地的情绪和资讯影响,客观无法解决的、会自行解决的、本身存疑的问题,都不是首要的问题。

其二,试着一次只提一个问题。5W模式有其优越性,但是不能滥用。在实际工作中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试着解决,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能够更迅速的找出源问题。

其三,不明知故问。注意,这里的“明知”包括了:你应该知道的、别人认为你应该知道的以及客观来说你应该知道的。

一个实例:演出嘉宾迟到。

无用的问题:为什么会迟到?观众退票怎么办?下雨怎么办?

明知故问的问题:我们有应急预案吗?怎么联系他?怎么确定能不能到?

源问题:等还是换?

事实上,学会提问,能够帮助你迅速厘清面对的各种状况,你的脑中会迅速长出一棵“问题树”,或是在那颗炸弹上迅速的标出每根线的危险程度,从而顺利的解决问题。

接着是“总结的能力”。

初入职场时,我和许多人一样,对“总结”这回事充满了抗拒,尤其是比较苛刻的“日总结”。总觉得那就是浪费时间。

但坚持了大半年之后,我发现对于职场新人来说,这是的确是一个利大于弊的习惯。

每天保持一次总结的习惯,分析每日的问题,总结每日的经验,能够让你的职业思维迅速的条理化。

每天,你发现的问题,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的问题,都要重新梳理一遍,保留成功的经验,改进不够完善的地方。

这个习惯一般人在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其实就不用体现在“工作报告”上了,而是形成了一种自然习惯。每天睡觉前闭上眼回忆一下今天的经历,有心者写进自己的工作日志,无论哪种方式,都会让你获得比其他人高两三倍的积累速度。

古人说,“每日三省吾身”,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最后,“表现的能力”。

“怀才不遇”发生在现代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茶壶里装汤圆”,只能说明你的表现能力还需要提升。

表现能力有三个层面:

表述能力: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口才和文笔。这是最基础的硬功夫,只能靠练,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当众讲话的机会,同时保持阅读和基本的写作习惯。不要把诸如自我介绍,还是会议汇报、提问这些机会当成是一种负担。

沟通能力:不要害怕与人交流,同时努力向“不卑不亢”靠拢,关于沟通,有机会我们再展开慢慢谈。

争取机会能力:不要害怕犯错,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并且让人看到你的努力。这点不难做到,但是往往会招致风言风语,不要害怕,大胆的去争取机会。

锻炼好以上三种能力,你将能够在决大多数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并且迅速的迈入第二阶段,彼时,你会发现你的工资水平自然而然的就能水涨船高。

时间有限,今天我们先谈到这里,下次我们接着谈谈“如何选择一份工作”。

希望这些浅见能够帮助到你,谢谢阅读~

文:SCP-0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