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城市里,借艺修心

 Confucius365 2015-11-29
习茶、插花、抚琴、书画……回归自己
引言
城市生活往往与“快节奏”、“碎片化”等感受相连,但我们的生命与生活却应当是一种持续的、自然的绵延。老一辈的学者总喜欢说“安身立命”,而现代人则渴求“心之所安”——让自己时时面临紧张、压力、焦虑与惶惑的内心,能够恢复到安宁的状态,重获力量。

古人说,“静以修心”。这个“静”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沉静的、心无旁骛的状态。事实上,中国传统的艺术,其所追求境界都是如此:修身、养心、悟道。书法、绘画、抚琴、制陶、品茶、插花……不管哪一种,外在的形态、具体的做法各不相同,而底层的“道”却是相通的。所以,你大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性去选择、去亲近,不附加功利目的,却又持之以恒地练习、思考,寻求深入的了解与领悟。这个过程本身,即是一场心灵的修行。
修心故事
李玉涵:只为一杯茶
李玉涵,影梅茶书院创办人、茶策展人及《茶》杂志顾问。目前兼任台湾罐子茶书馆北京首席茶道老师、正安雅集首席茶道老师。
习茶,实为修心
对茶,李玉涵担得起“痴狂”二字。由闺蜜从云南带回的普洱开始与茶结缘,自此迷上茶而一发不可收拾。十年时间,她历尽辛苦习茶:一次次前往云南踏访茶山拜访高人;手术三天后就参加国家高级茶艺师考试,通过茶席巧妙演绎一首唐诗而顺利通过;为时一年每月从新疆飞到北京,跟随台湾李曙韵老师习茶……她将李曙韵老师称为恩师,“那年三月,初见老师如见上师,泪流不止。习茶以来,她的每一次教诲,都如醍醐灌顶,让我警醒。在我内心最痛苦迷茫的时候,老师是我的精神支柱,那时我的心里眼里只有老师。若说上辈子我就是老师的学生,此生是,若有来生,亦复是。”

李玉涵曾担任语文教师达14年之久。她说那14年仿佛就是在为这一刻做铺垫。2014年,她带着1.2吨重的行囊只身来到北京,那是她早期茶书院里的茶家具和茶道具,对她而言,除了茶什么都可以放下。茶也不负她的痴心。近年来,她应邀参加2014匡时拍卖大味茶文化演讲,独立策划宝马公司“无用茶会”,为台湾星云法师众弟子筹办“云水随缘”慈善茶
会……

现在的她,生活在北京,每周在三个地方开设茶道课:罐子茶书馆、正安雅集和自己的影梅茶书院。来自美国、上海、深圳、广州、广西、青岛、海南等地的茶道爱好者追随她,千里迢迢从各地赶来向她习茶。

她也应邀去各地举办茶会。于她,一张宣纸、两块旧木板即成一茶席,沙石之上设一老竹帘亦成一席,或以数十盆荷花布景,或以细竹点缀,均为雅兴所至。她说,茶字拆开即人在草木间,吾心安处即吾家。茶人之心,处处皆可发现美。

在自己的茶室,她喜欢布置当季的新鲜插花。早春初开的桃花、夏季素雅的茉莉、秋之白菊,冬之腊梅。她说,茶来自大自然,世间最美的茶席是这四季的风景,希望学生如茶室之花活在当下。

事实上,除了集十年之所学践行“心物合一”的茶道教学风格和理念,她身上的国学功底、对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内心的慈悲和柔软,俱是将大家吸引到她身边习茶的因素。

在宁静淡雅的玉涵茶室,面对着同样淡雅而让人倍感轻松的茶室主人,所有的嘈杂和混乱悄然远离,你得以安静从容地审视自己的内心,每个人从茶中品出不同的滋味。有的人喝了她的茶哈哈大笑,也许从这一杯茶中读出了自己曾有过的经历。有的人喝了她的茶失声痛哭,这一杯茶也许触动了内心深处隐藏的过往。有的人喝出甜美,这杯茶带来的安宁和单纯是自己漂泊多年一直在苦苦寻觅的。有的人喝出丰富,感慨这茶的前味后味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竟能如此吻合。

习茶的过程中,有人会将自己的人生困惑娓娓道来,她认真倾听,往往寥寥数语便能为你解开心中沉积已久的困惑。于行茶注水间,她总是有意或无意说出“学会放下”这几个字。她说,这是人这一生最难做到的。也许这一句在茶道中对任何人说,都是禅语。可是有几人真正懂得曾经拥有,才能有所放下,曾经繁复,才知简朴之美。那把老铁壶非得重重地提起,才能无限柔情地轻轻地放下。

李玉涵从不提自己的过往,但可看出,一个人若非曾经历丰富的人生,不足以如此泰然自若地安守内心。


为茶而痴,为茶而狂
“老师把我从三亚吸引到了北京,踏入茶室,从一杯栀子花迎宾茶开始,学习提壶运气。学做一个有尊严的茶人,去感受茶由你而升起的缘灭。那天下课后回到酒店,突然感觉好虚脱,整整一晚上,想着这几天那些细致的体验,还有您的每一句话,然后就哭了,泪水一直流。”课后,她常常能够收到学生们的信息,向她诉说自己在茶课中收获的种种。还有一位朋友只和她喝过两次茶,但从此念念不忘,坚持送她一件茶服,她拒绝,对方说,“我不管,反正想把全世界都送给你。”听到这句话她落泪了,她说,“从没有人对我说过这样的话,甚至比情话还让我幸福。”

李玉涵说,自己是因为爱上茶,才开始爱上这个世界的。习茶之前,她曾用十年时间痴迷于和田玉,用尽全力去博取世人眼中的成功,她做到了。但现在,她说,“当一切繁华落尽,回到一个人的生活状态,穿最简单的衣服,吃最简单的食物,只关注简单的人和事,我找回了内心深处真正的平静。我做着世人看来无用,却最有价值的事情。”

这十年来,她在习茶上花费近百万。但她的目的,并非通过授课而获取经济上的回馈。相反,她正在做一件令所有人觉得疯狂的事情。她要创办一个公益性的平台,联合花道、古琴、国学等方面的深研人士,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向大众推广,“我们的愿景是用社会企业的方式运作,不以盈利为目的,仅通过商业化保障能让茶文化和雅趣融入普通百姓生活中。让更多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将我们遗失很久的东西找回来。”

在她看来,要想成为一位集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中国的茶文化于一身的集大成者,必须心无旁骛,不为名利,那么达到这个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也是她与茶结缘多年之后,发愿所在。

大道至简。现在的李玉涵心里已很清楚,人生的后半场,只为一杯茶而来。“一个有深度的灵魂,是要遭遇思想的探索和人生的磨砺。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若没有生命的体悟在里面,不过是附庸风雅。正因如此,入茶,不在外相之追逐,而在与生命之连接。在这个末法时代众生太苦,茶是可以让人身心安顿,接引大众最好的方式。一杯茶,予人内心有片刻的喜悦,我亦知足。习茶,行茶的过程若能让一个人的心变得越来越柔软,亦是福报。也渐渐地在茶汤里,我把对茶、对世界的热爱,溶解在生活方式中、接人待物中,每一处茶席及空间的设计中。一杯茶,能溶下整个世界,原谅世间百态,只留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