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析王羲之《十七帖》

 昵称29381958 2015-11-29


解构王羲之:片纸为何金万两?

说到王羲之的《十七帖》,学习书法的朋友可以说尽人皆知,尤其是练草书的朋友。似乎,如果不临写一点《十七帖》,就像学相声的不听侯宝林,学京剧的不听梅兰芳一样。关于《十七帖》的书很多,有编辑精良的,也有粗制滥造的。但不管哪一样,绝少发现对《十七帖》进行古文翻译的。晋朝离我们太远了,说话方式与现在肯定不同,再加上《十七帖》乃是王羲之与别人的通信,基本上是以口语形式书写的。所以很多时候字认识,但不知道他说的对底是啥意思。虽说这对于练字没什么太大妨碍,但终究是个遗憾。如果能知道《十七帖》里每篇都讲的啥意思,似乎离王羲之就更近了。离大师越近,则感受越深,对于我们的书法水平当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了。

不过,对《十七帖》也不要过分迷信,比如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王羲之的行、草虽然开一代之宗,但他的作品毕竟的更多是以碑刻的形式流传,难免斧凿的痕迹太明显,比如“以楷法写草书”的风格,与明以后的草书家们相比,明显太过匠气。

下面我们就试着对《十七帖》逐篇细细解说,并请各位读者指正。



《十七帖》之所以叫“十七帖”,是因为开篇第一幅的前两个字是“十七”。要是当时王羲之写十八、十九的,估计我们现在就要叫十八帖、十九帖了。这是此篇手札的整体面貌一共26个字。下面我们逐句来切割此文,为的是让您吃的方便,看的省劲。



看的清楚吧?十七日。

“十七”二字因笔画少,所以写的粗重有力,且起笔露锋,给人以单刀直入,干净爽快的感觉。“日”字最后一点写得巧。



“先书”,啥意思呢?

这件书信是王羲之写给一个朋友的。朋友是谁呢?未知。他给这个朋友说“十七日先(给你)发出书信(时)”看古人说话简单吧。两个字我们现在要翻译出八九个字来。再看“先”字两个向左下的斜笔,弧度是正好相反的。这种变化就是“条件反射。”是在无数次练习中形成的,而非故意为之。



“郗(xi)司马未去。”

郗司马指的是郗昙,是王羲之的朋友,此人官拜抚军将军,因此时人称之为“郗司马。”“未去”是说没到某个地方去。和上面文字联系起来就是:十七日那天我给你发信的时候,郗司马还没到(某个地方)去呢。从书法角度看“马”字的上紧下松,“未”字的最后一笔,都是看点。



“即日得足下之书。”

我今天得到了您给我的信。“即”字连用方笔,下面的几个字则以圆笔为主。尤其是“足”字的点与下面笔画的配合,不可移动分毫。不信您可以临写一下试试。红色虚线代表笔的走势。



“为慰!”

很欣慰。箭头1处横折钩转折的地方是王羲之用笔精妙的地方,2、3处是在连续转折中方笔和圆笔的变化。您要是看不出来,不怕得罪您,说明您字练得少。就像日常说话,大家都会吧,但您能像相声演员说段“报菜名”吗?这就是功夫。


“先书以具示。”

先前给您的信都表达了我的意思。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书圣”,绝非浪得虚名,而是真有后人不可企及的高度。比如说在这封短短的信里,几个重复书写的字都力求变化。这里的“先”和开始的“先”,这里的“书”和前面的两个“书”,在细节上都是有意求变的。



“复数字。”

这次就简单的回复您几个字吧。这三个字的组合是有斜度的,不知您看出来了没有。三字重心依次向右下收。此属于在章法上的变化。把上面翻译的文字组合起来就是“十七日那天给您写信的时候,郗司马还没有到某地去呢。今天得到了您的书信,很感欣慰。之前写的信都已表达了我的意思。这次就简单的回复您几个字吧。”

为了让您更好的欣赏此贴,特将其逐个放大,细细欣赏




文章来自网络 旨在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