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需要怎样的“师爱”

 江山携手 2015-11-29

   “爱学生”,还要“被学生爱”

“师爱”是对学生的一种精神关怀和引领。它不同于父母对儿女的亲情之爱,它没有养育的责任。它直接的效果是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教师其身不正,是没有师爱的基础与效果的。也就是说,教师的爱应该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爱(喜爱),有了学生对教师的爱,就能使学生爱屋及乌而喜欢上教师的课以及接受教师的教导。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引起学生“爱的回馈”,这样的爱是苍白无力也没有实质意义的。

                       "师爱"的误区

1.“爱学生”,还是“爱学生的成绩”?教师关心是只学生考了多少分,而不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怎么样?过得快乐与否,有没有烦恼等。而只要学生成绩提了上去,他就是没有问题的了。所以说,很多教师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学生的“健康成长”,说到底,是关心教师他自己!因为,只有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利益挂钩,教师的“绩效”也体现目前的学习成绩上,而不是遥远的“健康成长”上。这是一种功利的爱,功利的教育。它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不会从学生的长远利益着想。为了有好的分数,教师不惜让学生花巨大的牛力气死记硬背,不惜耗费学生大量的精力体力去博取没多大意义的考分。至于有没有真正掌握了知识,对今后的学习有没有帮助,与教师无关的了。也听到某些初中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一些问题时说,这是高中的事,与我无关!你先考好中考再说!当然他为了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这或许是对的,但从中也体现了教师只顾目前和自己的事而不关心学生长远发展的自私自利的心态。

   也看到一些科任教师为了自己所任教一科的成绩好,不惜一切方法抢占学生的时间,而不注意各学科的协调与均衡发展。

2.失去尊重的爱,只能是一种伤害。如果教师(家长也如此)以爱的名义去监听孩子的来电,偷看孩子的信件、日记,粗暴干涉孩子正常的交往,这是真正的爱吗?这是对孩子的伤害,是“冠冕堂皇”的伤害。

3.要回报的爱不是真爱。“这个人真是忘恩负义,居然对我这样冷淡,枉费了当初我对他花的心机!”这样的抱怨时有出现。不可否认,大体来说,教师是个“高回报”的职业(特别是精神上),工作上的辛勤付出,也往往会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感恩。但如果教师认为自己的付出、自己对学生的爱必须有回报,那无疑这样的爱就变味了。常言道大恩不言谢,学生感谢老师,作为教师的会感到幸福,若学生没有这“感恩的心”,对学生的爱也是教师的职责。

    真正的师爱是提高教师自己

要真正爱学生,就得努力提高教师自己,因为爱也是一种本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最终效果也只能从学生中体现。因如果一个学生喜爱自己的老师,就会产生“爱屋及乌”的作用,使学生喜欢上教师的课,自觉接受教师的教导,起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所以,与教师爱学生相比,让学生爱(喜欢)老师更能有利于教育。如果“师爱”是单向的,就是说“师爱”没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爱的回馈”,这样的爱是没有质量、没有多大的实质意义的。如何才能让学生有“爱的回馈”?这就要求教师得有爱的能力与爱的艺术。

一是让爱“看得见”。一些教师以为自己很“爱”学生,很关心学生,但这样的爱却变成了专横与独断,他们处处从严要求,不许其“行差踏错”一步,结果,爱引起了学生的怨恨与逆反,学生丝毫也感受不到教师的“爱”。

二是要有爱的本领。“师爱”是一种精神的关怀和引领。它与亲情的关爱的最大区别是它是一种带有“专业技术含量”的爱。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领学生成长。常常看到某些教师很有爱心,对学生在生活上有无微不至的关心,能为贫困学生做饭、买衣服,资助困难的学生,等等。这样的爱虽然建立在良好的师德和崇高的人格之上,但这样的爱只能是“保姆型”的与父母型的,真正的师爱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得到教师更好的影响引领而健康成长。当然,我们不否认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问题是教师不能因之而“顾此失彼”,而更危险的是,一些教师甚至以此作为优秀的标准而自我陶醉,放弃自己专业上的追求。同时,教师也不大可能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而提高自己,使教师自己有值得学生尊敬与爱的本领和理由,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引领,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这是对学生的真爱。

所以,教师努力提高自己,成长自己,是一种爱的使然,也是有强烈责任感的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