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今太极拳失去了神韵 我想,这位朋友在提出这个问题时,思想上一定有一些参照物的。不知这位朋友以什么为自己的参照物提出这个问题。 与此同时,应该弄清太极拳的神韵是什么,然后才能分析现在的太极拳是否失去神韵。 杨澄甫拳照 对于已经去世的那些为社会公认的、真正称为太极拳大师的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杨澄甫、吴鉴泉、陈发科等,他们演练的太极拳以及运用太极拳的实践,我没有见过。
而现在还活着的太极拳家见过上述真正称为太极拳大师中的个别人并向他学拳的人据我采访了解,也剩下极少数人了。 陈发科拳照 现在要说太极拳的神韵,我们只能从一些书本上看到了。书本上的记载是当时人的见闻,也是可靠的。 从我所收集的资料中,有一本沈家桢、顾留馨先生写的《陈式太极拳》中有这么一段《名家行拳实例》,是可以看到一些太极拳神韵的: “1914年前后,在前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年会终了时,全城各式武术家们,如纪子修、张策、尚云祥、王茂斋、许禹生等参加余兴表演。 当时太极拳方面,有杨澄甫、吴鉴泉双演太极拳。 他们采用的都是大架子,两位在表演时,使观众只觉得是在左右逢源之中前进和后退,滔滔不绝地起伏不已,好像站在小划船上横渡长江一样; 他们的动作表面上极其绵软,内里却显得含有坚刚;慢到方时快,快得圆时慢,极其匀清地配合着开合,如玉环无端,看不清衔接在何处。 他们进退时并不显出在进退,仅觉得逐步在变换姿势,表演完毕的时间约八分多钟,在场的人都叹为观止。 名家们在走架子时所以能够达到这种精深正确的要求,当然主要是因为他们勤学苦练,功夫到家的结果。但是内中如缺少往复的摺迭和进退的转换,要想达到这样动荡不已和一气呵成是有困难的。” 这段文字所描写的杨澄甫、吴鉴泉所演练的太极拳所表现出的这些特点,就是这位网友所说的太极拳神韵了吧。 现在难以找到象这样对一些太极拳宗师的文字记载,只能以以上的文字为参照物来说明太极拳在行拳上的神韵了。我相信,如果达到这样的水平,神韵应该是出来了。 悦太极编辑转载文章 欢迎发来稿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