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士在古代是一种官

 红瓦屋图书馆 2015-11-30
博士在古代是一种官

      

  □ 周 礼

  提起“博士”,人们自然会想到那些戴着厚厚眼镜片的人,他们温文尔雅,学识渊博,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化身,听一听就让人肃然起敬。然而在古代,“博士”不是一种学位,而是一种官职。《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意思是说,秦始皇在宫中摆酒设宴,款待群臣,有七十个博士上前向他敬酒祝寿。

  “博士”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许慎在《五经异义》中写道:“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亦有记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由此可见,“博士”是一种通晓史事的官职,专门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传授学问,培养人才等。据史料记载,伏生是秦时的博士,他学问高深,尤其精通《尚书》,年逾九十,仍能口授《尚书》二十八篇。

  可能有人觉得,在古代当个博士一定比现在当个博士容易,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就大错特错。就拿秦朝来说吧,博士只有七十个编制,如果名额满了,那么对不起,你再有才华也只能靠边站,要等到在编的人被贬了、死了或退休了,你才有机会补上。当然,除了靠真才实学外,也有个别靠阿谀奉承当上“博士”的,比如,叔孙通。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消息传到宫廷时,秦二世胡亥慌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几乎所有的大臣都认为,应该赶紧出兵,迅速平定叛乱。唯有叔孙通对胡亥说:“皇上英明,仁爱四方,威严可敬,那些犯上作乱的人成不了什么气候,这事何必惊动皇上呢?”胡亥听后大为高兴,擢升叔孙通为“博士”。

  汉朝基本沿袭了秦朝的设置,只是增加了十来个名额。汉朝的“博士”为太常属官,俸禄为六百石。汉武帝时,刘彻采纳公孙弘的建议,设立了“五经博士”,即:《诗》、《书》、《礼》、《易》、《春秋》各置一“博士”,专掌经学传授。而到了唐朝,又增设了国子、太学、四门等“博士”。此外,还有“律学博士”、“书写博士”、“算学博士”,府学、州学、县学“博士”之称。魏晋以后,常选用精于礼仪的人为“太常博士”,专掌宫廷礼仪;选用通晓音律的人为“太乐博士”,专掌宫廷祭祀享宴作乐歌舞;选用精通医术的人为“术医博士”、“医药博士”;任用精通天文、星历、卜筮之术的人为“天文博士”、“漏刻博士”、“历博士”、“太卜博士”、“卜博士”等,专掌天文、历法、占卜等事。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都曾当过“博士”,比如,西汉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贾谊,十八岁能诵《诗》、《书》,二十岁博通诸子百家之言,被文帝召为博士;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从小勤奋读书,有“三年不窥(花)园”的美说,由于学识渊博,被景帝举为博士;明代著名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方孝孺,就是那个被人们称为“小韩愈”,后来又被朱棣“诛十族”的人,因其文才出众,被朱允炆封为“文学博士”。可见,能当上博士的人几乎都是当时的“牛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