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执教:沙台小学 整理:阳泉教研室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记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本节课就非常注意体现这一理念。教学时不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口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同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产生共鸣。这样,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体验算法多样化,并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了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比较,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算理的理解,发展数感。 3.使学生经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估算的价值,感受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增强数学的运用意识。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学情与教材分析: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学生对口算方法已经有一定了解,可以自己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但容易“笔算化”,即用笔算的思路进行口算,所以,本节课要强化口算的多种计算方法,形成口算技能,使学生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理解算理,从而体现《课程标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 师:(课件出示情境图)羊村的小羊们正在村长的带领下摘苹果呢!瞧,懒羊羊又遇到了难题。只有把树上的题口算出得数,才能把苹果摘下来。你能帮帮他妈?
2.出示口算:
3.提示课题: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此,我创设了羊村摘苹果的情境,并以此情境为主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二、探究算法、经历过程 1.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师:(课件出示出:懒羊羊摘了22个苹果,沸羊羊摘了34个苹果,喜羊羊摘了39个苹果。)你能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加法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生: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这样,把教材内容变静为动,变单一为多向,变封闭为开放,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破传统计算教学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让“做数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动力。] 2.自主探究、理解算法 (1)探究22+34的算法 师:你们可真行啊!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这么多加法问题,并列出了相应的算式,我们来先口算22+34好吗? 生:22+34=56 师:说说口算的方法。 生1:先用2加4等于6,再用2加3等于5,所以结果是56。 生2:先用2加3等于5,再用2加4等于6,算出结果是56。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2)探究22+39的算法 生:22+39=61。 师:说说口算方法生: 生:先用2加3等于5,再用2加9等于11,50+11=61 师: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刚才我们在摘苹果时口算得非常快,是因为在那些算式里都出现了一个怎样的数(整十数),那这道题我们能不能也把加数看成整十数来口算呢?(能)那就试试吧!
生1:20+39=59
生2:22+40=62
生3:20+40=60 师:请方法1的同学讲一讲口算法。
生1:先把22看成20,20+39=59 师:为什么要加2? 生:把22看成20,少加了2,所以59+2=61 师:看成整十数口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少看了几得数要加几。 师:方法2的同学说一说算法。
生2:先把39看成40,22+40=62
师:讲的有道理吗?仔细观察方法3 生:都是把加数先看成整十数后,再口算比较简便。 师:把加数看成整十数来口算比较简便,但口算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什么? 生:“多加几就减几,少加几就加几”。 (2)试算34+39 师:用我们刚学到的本领口算34+39 生1:30+40=70,70+4-1=73 生2:30+39=69,69+4=73 生3:34+40=74,74-1=73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3)。其实要想学好口算本领,除了要掌握正确、灵活的口算方法,还要注意分析题中加数的特征,合理地选择最简的方法进行口算。 [设计意图:长期的笔算训练造成了学生相对一致的口算思路,所以教学时,我巧妙地突出了口算加法中“凑整相加”的简便算法,稍加点拔,学生精彩的口算方法就不断涌现。在学生自主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口算加法的不同思路自然而然地生成,学生深刻感受到简便算法的简约和快捷,从而体会到根据口算题目中的不同加数的各自特征合理地进行分解与组合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口算策略。] 3.合作交流、应用算法 师:(课件出示) 将下列算式按要求进行分类,并口算出结果
18+49
46+43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分类,独立口算,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充分体现了加法口算的本质:“相同数位相加”,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新学的口算方法。] 三、综合练习、拓展提高 1.想一想、填一填 35+2(
生:(独立填空,并交流想法) 师:同样是35加二十几,为什么左边的算式结果就是五十几,而右边的算式结果就是六十几? 生:左边的算式都是不进位的加法,所以结果是五十几;而右边的算式都是进位的加法,所以结果就是六十几。 小结:我们进行口算时可以先估一估结果的大概范围,然后对照估算结果进行检验,这样就能提高口算正确率。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的结果范围,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从而提高口算的正确率。] 2.想一想、说一说 师:(课件出示)慢羊羊买两件玩具,付了一张50元,1张10元,请你猜一猜它可能买了哪两件玩具? 玩具飞机
师:仔细阅读理解题意,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从中选择所能购买的符合题目要求的两件玩具。 生1:玩具飞机和汽车玩具。 生2:玩具飞机和玩具火车。 生3:玩具飞机和玩具熊。 生4:汽车玩具和玩具火车。 生5:汽车玩具和玩具熊。 生6:玩具火车和玩具熊。 师:仔细看一看题中的的要求,这些选择都符合要求吗? 生:玩具飞机和玩具熊,不符合要求。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60元不够买这两件玩具。 师:我们概估计一下结果,看是不是这样的。 生:认可。 师:还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 生:玩具汽车和玩具火车。 师:理由呢? 生:买这两件玩具50元就够了,又付了10元,说明买两件玩具花了50多。 师:你们觉得是不是这个理。 师:还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 生:玩具火车和玩具熊。 师:谁能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生:买这两件玩具50元就够了,用不着再付10元,说明买的两件玩具的价钱是50多元。 师:看来,具体的问题要具体分析,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 [设计意图:围绕两位数加两位数这条主线,设计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练习,将“枯燥”的口算练习用学生喜爱的形式出现,淡化了“练”的痕迹,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学习,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这样开放互动的数学情境中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判断推理,不仅口算能力、估算意识得到了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有机的渗透了区间的数学思想,让“简单”的口算教学呈现了丰富的精彩。] 四、鼓励评价、课堂总结 1、感受口算的价值。 师:古时候人们用手指帮助自己计算,接着又发明了算盘,今天,计算器等先进的计算工具使计算变得越来越方便了。既然有这么多先进的计算工具,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口算呢? 生:生活中到处有口算,学好口算用起来很方便,省的带工具。 2.总结全课。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你都学到了哪些口算方法? 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老师从你们的发言中感受到了一种非常可贵的学习品质,那就是——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数学活动的经验。最后老师送大家一首“口算歌” 口算歌 要想口算好,算法很重要。 不仅要算对,还要算得巧。 会分析多比较,先估计多思考。 练好本领呱呱叫!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多加几要减几
设计思路: 提到口算,首先刺激我们神经的就是:算法多样化。关于如何处理好算法多样与优化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一线教师,我感觉教材编写的意图首先是倡导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算法的优化,而优化的过程不是他人强加于己的过程,是在逐层的练习与对比中体悟出来的;不是在一节课内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在计算教学的整个单元中的。由于学生脑海中对笔算的思路比较熟悉,所以本课首先要帮助学生跳出单一的笔算思路,激活学生潜意识中两位数加整十数口算的那根弦,打开口算的思路便成为上好本课的关键之一。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流程时,我以“羊村摘苹果”这一情境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体验与感悟的机会,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口算方法的本质——根据加数的特征,对其进行合理的分解组合,从而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从中生成合理、恰当、灵活的口算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合理性、灵活性,达到提高口算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数感的教学目的。 |
|
来自: zhangshengli86 > 《儿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