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记》浩大而深邃的主题

 wangyong670 2015-11-30
    西游记》没有一个浩大而深邃的主题,作者是没有力量把一个神话小说写满足足一百回的,我想,写过书的人都有切身体会,不把自己构思的庞大内情表达完整,怎么舍得结束?因此,此书表面看似单调的重复打怪搬救兵的枯燥西游路,其实背后玄机重重,精彩无限,此是后话。

二、《西游记》的成书背景

    我不是史学家,不做班门弄斧,但是很多序上都提到《西游记》的百回本成书受更早的《西游记杂剧》影响,是套用前人的剧本发展演绎而来,我想就此说几句,先看看《西游记杂剧》一共六本的目录:

     第一本                       第二本                       第三本

第一出  之官逢盗            第五出  诏饯西行              第九出  神佛降孙
第二出  逼母弃儿            第六出  村姑演说              第十出  收孙演咒
第三出  江流认亲            第七出  木叉售马              第十一出  行者除妖
第四出  擒贼雪仇            第八出  华光署保              第十二出  鬼母皈依

       第四本                    第五本                       第六本

第十三出  猪妖幻惑         第十七出  女王逼配          第二十一出  贫婆心印
第十四出  海棠传耗         第十八出  迷路问仙          第二十二出  参佛取经 
第十五出  导女还裴         第十九出  铁扇凶威          第二十三出  送归东土
第十六出  细犬禽猪         第二十出  水部灭火          第二十四出  三藏朝元

    从中可以看出:1、西游路大体脉络仿佛一致,但杂剧短得多; 2、杂剧的主线围绕唐僧展开,而百回本则围绕孙悟空;3、百回本增加了不少前因后果,增加了不少妖怪,把故事扩展到了一百回,九九八十一难。

    那么,作者增加了那么多妖怪,想表达什么?如果是凑个字数赚赚稿费,所以重复又重复的用同一套路编造各种妖怪也不嫌累的话,那删掉杂剧中一个非常厉害的妖怪“鬼母”,还把红孩儿的老妈换成了铁扇公主,那就有点费解了,反正都要编的,删掉一个,我不是还得另编一个补上?看来,作者对众妖怪是做了重新的构架和考虑,这也决定了我们看《西游记》是不能把故事割裂开一个个看的,前后关联分析推敲,才能看出作者的用意和庞大的迷局。央视老版的失败在于导演删掉了自以为不重要的细节描写和故事与故事之间的承接转折,于是电视剧成了互不相关的独立打怪故事,甚至可以不拍其中一些故事,几十年后来补拍也对原来的剧情没什么影响。看过一些经典美剧(如《X档案》、《邪恶力量》……)的朋友们都知道,这些经典的美剧一个套路是每集都看似一个独立的故事,没想到几十集以后居然很多细节串在一起展示了一个更大更深沉的故事,其实这个先进的模式早就在《西游记》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呵呵,老祖宗的好东西呀!

    另一个背景就是《西游记》百回本成书于明朝中叶(公元1558年前后),此时的政局虽然腐败但还未到岌岌可危之境,作者身在封建的礼教与环境中,也看不出有颠覆社会的革新思想,因此《西游记》和有些学者提到的农民起义也拉不上什么关系。但是明嘉靖年间,嘉靖皇帝非常崇信道教,好神仙老道之术,一心求长生不老,他到处搜罗方士,秘方,许多人因此而一步登天,一些文人也因为给嘉靖皇帝撰写青词(道教仪式中向上天祷告的词文)而入阁成为宰相,当时民间就有“青词宰相”的说法,严嵩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当然,皇帝好女色,擅长此道的人也能得到额外的赏识。另外在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即《西游记》百回本开始创作的时期),鞑靼部俺答汗率军长驱直入北京郊区,烧杀抢掠数日,满意而去,史称“庚戌之乱”。了解这些背景,对理解《西游记》的主线相当重要,具体我会在后面的博文中详细阐述。

三、破解西游迷局的几个重要原则

    当然,这个话题已被大家说了很多次,我刚开博,不得已也要敷述重申:

    1、《西游记》百回本的故事独立成章,与其他书籍无关,里面的神仙妖怪体系是独有的,不与其他小说发生不正当关系。所以推敲《西游记》,仅限于此书的原文。

    2、《西游记》小说成书百年经多次修改和校正,其中难免有作者原意被后人曲解,改动字、词而造成少数前后描述有矛盾之处,只能采用推导、演绎的方法解读。但是一个细节作者如果在背后有很深的构思,是不会只在小说中只出现一两个字句的描写而在全书中没有其他情节与之照应的,所以不该由一个字词的疑点就任意编故事接龙,其根本依然以小说原文字句查找依据。

    3、由于论据出处仅《西游记》一书,在解读时大家有些论述因论据相同而推导也差不多,我尽量回避,如因后文的需要而与几位大师的解读相重复的话,请大家拍我板砖的时候轻一点,留我一口气继续写下去。

切念尸骸暴露,吾随掩土盘坟。折青竹为香烛,无光彩,有心勤;取顽石作施食,无滋味,有诚真。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

    从“恨恨”二字我们知道他是恨的,但是从他念叨的内容我们看到,原来他是怕有人告,前有“三曹对案”(第十回)的经验告诉我们,阴间有了冤情,冤魂不服,小鬼是要来把被告拘魂到阴曹地府对案的,原来老唐是怕死啊。这期间他可没批评猴子杀生,而是要辨清楚,不是我杀了你们,找他!

   【原文“八戒笑道:‘师父了干净,他打时却也没有我们两个。’三藏真个又撮土祷告道:‘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 ”

    八戒在此之前是受宠的,唐僧的脾气性格他摸得很熟,一个“推”字,把老唐的内心描述得再清楚不过,于是,老孙的坏脾气上来了:

   【原文“遭瘟的强盗,你听着!我被你前七八棍,后七八棍,打得我不疼不痒的,触恼了性子,一差二误,将你打死了,尽你到那里去告,我老孙实是不怕: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府县城隍跪我,东岳天齐怖我;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不论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与我情深面熟,随你那里去告

   老孙一番言语说给谁听?人死了魂都走了,这一点他很有经验,当年是被拘过的,呵呵,看来只有念给老唐师傅听听,知道老孙的面子有多大,你就最好不要呱噪了。于是:

   【原文】三藏见说出这般恶话,却又心惊道:“徒弟呀,我这祷祝是教你体好生之德,为良善之人,你怎么就认真起来?”行者道:“师父,这不是好耍子的勾当,且和你赶早寻宿去。”那长老只得怀嗔上马

    长老的态度转得还真快,看来唐长老的气焰是暂时被打压下去了,第一回合孙悟空占了上风,唐僧放了软话,心里虽不舒服,还是只有听孙悟空的安排,“怀嗔”而行。这一回,领导有点窝囊。于是作者这样告诉我们:

   【原文】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

    这里的三个词不是突然而来的,细读《西游记》全书,师徒四人之间关系微妙,一路的发展极为有趣,到此处是个大拐点,总之,前面累积的种种情绪,终于在这里达到了临界值。其后投宿刚巧是强盗的家,老者还指望这个强盗儿子养老呢,所以听到儿子和众强盗商议杀了这帮和尚,便半夜送走了师徒四人,谁知那不知死活的强盗居然追出来了,然后:

   【原文】行者上前,夺过刀来,把个穿黄的割下头来,血淋淋提在手中,收了铁棒,拽开云步,到唐僧马前,着头道:“师父,这是杨老儿的逆子,被老孙取将首级来也。”三藏见了,大惊失色,慌得下马来,骂道:“这泼猢狲唬杀我也!快拿过,快拿过!”

    唉,杀就杀了吧,血淋淋的赶过来吓唬胆小如鼠的师傅,悟空你也太狠了点,领导被吓成这样,不发猫当我病威呀?接下来一连十遍“紧箍儿咒”孙悟空被赶走了。作者在此感慨“心有凶狂丹不熟,神无定位道难成。”悟空你还是太不成熟了,虽然西游的前半段经历已经充分展现了你为什么要对唐三藏咄咄逼人,但是你的命门是掐在领导手上的。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不准确,所以第二回合,老孙亏了。

二、事件的发展

    被赶走的悟空立在云端,有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

   【原文】却说孙大圣恼恼闷闷,起在空中,欲待回花果山水帘洞,恐本洞小妖见笑,笑我出乎尔反乎尔,不是个大丈夫之器;欲待要投奔天宫,又恐天宫内不容久住;欲待要投海岛,却又羞见那三岛诸仙;欲待要奔龙宫,又不伏气求告龙王。真个是无依无倚,苦自忖量道:“罢,罢,罢!我还去见我师父,还是正果

    大圣说狠话的时候很拽的啊!和谁都有交情,在哪里都吃得开,开怎么离开了西游的队伍却成了个“无依无倚,苦自忖量”?自然有很大的原因,暂不分析前文,但我们得到一个信息,目前的悟空,只能前往西方才有“正果”,这里的正果已不是修行要达到的境界,而是唯一的出路,为什么这么说,看通了全书,我们才能知道这其中的深意。但是当孙悟空痛下决心低下高傲的头再次回到唐僧面前认错时:

   【原文】唐僧见了,更不答应,兜住马,念《紧箍儿咒》,颠来倒去,又念有二十余遍,把大圣咒倒在地,箍儿陷在肉里有一寸来深浅,方才住口道:“你不回去,又来缠我怎的?

   师傅是真发狠了,都不问缘由,也不听解释,念死你再说!看你还敢嫌我呱噪?我呱到你爽……

   【原文】行者只教:“莫念,莫念!我是有处过日子的,只怕你无我去不得西天。”三藏发怒道:“你这猢狲杀生害命,连累了我多少,如今实不要你了!我去得去不得,不干你事!快走,快走!迟了些儿,我又念真言,这番决不住口,把你脑浆都勒出来哩!”大圣疼痛难忍,见师父更不回心,没奈何,只得又驾筋斗云,起在空中,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

    唐僧的“连累”是什么?他发起狠来没那么懦弱吧?一切都是因为手头有个特殊的权利,可以念咒。“这和尚负了我心”这一句感慨很心酸啊,我不得不要提一件大家都没注意的事情,上一次孙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大开杀戒,铁了心就当妖怪了,来看看那一千多普通猎户进花果山时悟空的表现:

   【原文】大圣作起这大风,将那碎石,乘风乱飞乱舞,可怜把那些千余人马,一个个——  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有诗为证:知人亡马死怎归家?野鬼孤魂乱似麻。可怜抖擞英雄将,不辨贤愚血染沙。

    大圣按落云头,鼓掌大笑道:“造化,造化!自从归顺唐僧,做了和尚,他每每劝我话道: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真有此话!我跟着他,打杀几个妖精,他就怪我行凶。今日来家,却结果了这许多猎户。”

    也够狠吧?其实他杀了一千多人后鼓掌大笑是自然本性的流露,书中还有众多描述,我以后再详细分析,随后八戒来到花果山求悟空归队,终于激将孙悟空下山时有这样一个情节:

   【原文】大圣才和八戒携手驾云,离了洞,过了东洋大海。至西岸,住云光,叫道:“兄弟,你且在此慢行,等我下海去净净身子。”八戒道:“忙忙的走路,且净什么身子?”行者道:“你那里知道,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八戒于此始识得行者是片真心,更无他意。

    了解了悟空这个归队的历史,我们才能明白悟空作为一个高傲的人,为唐僧做出了多少牺牲,为何落到了有家不能回的境地,出尔反尔是没脸回去当大王的,但是为何只有去西天一条路?牵扯太广,以后慢慢道来。总之,“这和尚负了我心”一句无比心酸的感叹后,悟空这次是真的想撂摊子不干了,来看看他到南海见观音的情况:

   【原文】行者望见菩萨,倒身下拜,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菩萨教木叉与善财扶起道:“悟空,有甚伤感之事,明明说来,莫哭,莫哭,我与你救苦消灾也。”行者垂泪再拜道:“当年弟子为人,曾受那个气来?自蒙菩萨解脱天灾,秉教沙门,保护唐僧往西天拜佛求经,我弟子舍身拚命,救解他的魔障,就如老虎口里夺脆骨,蛟龙背上揭生鳞。只指望归真正果,洗业除邪,怎知那长老背义忘恩,直迷了一片善缘,更不察皂白之苦!”

   这是孙悟空在前五十多回中为数不多的一次放声大哭,这个故事之后,悟空就哭得多了,因为我说过这是故事的一个大转折点,但是在这之前,悟空这样的大哭很少见,因此,观音的劝诫没起什么作用,得知观音除不去头上的紧箍,悟空准备直接去找大领导如来当面辞职。突然间,观音急了,作为西游计划的执行总监,她突然开始算起命来:

   【原文】菩萨道:“你且住,我与你看看祥晦如何。”行者道:“不消看,只这样不祥也了。”菩萨道:“我不看你,看唐僧的祥晦。”好菩萨,端坐莲台,运心三界,慧眼遥观,遍周宇宙,霎时间开口道:“悟空,你那师父顷刻之际,就有伤身之难,不久便来寻你。你只在此处,待我与唐僧说,教他还同你去取经,了成正果。”孙大圣只得皈依,不敢造次,侍立于宝莲台下不题

    作者的“不提”两个字很玄妙啊,为什么不提这边的动静儿直接笔锋一转写西游的队伍去了呢?一切,才刚刚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