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海无涯】一例小型犬股骨骨折病例的诊治报告

 奇葩800 2015-11-3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型犬只饲养数量越来越大。而此类犬只性格外向、活跃、形体小、骨骼纤细,常因高空坠落、汽车撞击或无意踏踩而出现骨折。骨折的同时伴有周围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犬的骨折常发生于四肢长骨,后肢更为多见,股骨骨折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骨折的26%。目前骨折的固定方法主要有外固定与内固定两种,外固定操作相对简单,组织损伤小,愈合时间较短。但犬股骨骨折时,因股部上宽下窄,小动物活泼好动,用外固定术对骨折复位不能使骨断端长期保持稳定,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治疗时必须采取内固定的方式。


1病例简介

泰迪犬,雄性(未去势),1岁左右。因主人抛空掉地后,左后肢无法着地,来到笔者医院就诊。


2.临床检查

2.1一般检查

体温39.0℃,呼吸25次/min,心率118次/min,心音节律正常,体重3.7kg。

主诉该犬精神状态差,食欲饮欲尚可。就诊时左后肢无法落地已经超过24小时。触诊该犬患肢疼痛感强烈,股骨段明显的捻发音。

2.2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结果如表1所示,所有指标基本正常。


表1 血常规检查结果

检查项目

结果

参考范围

单位

白细胞WBC

14.9

6.0-17.0

109/L

淋巴细胞LYM

5.1

0.8-5.1

109/L

单核细胞MON

0.8

0.0-1.8

109/L

中性粒细胞NEU

9.0

4.0-12.6

109/L

淋巴细胞百分比LYM%

34.3

12.0-30.0

%

单核细胞百分比MON%

5.5

2.0-9.0

%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

60.2

60.0-83.0

%

红细胞RBC

6.04

5.50-8.50

1012/L

血红蛋白HGB

124

110-190

g/L

红细胞压积HCT

44.0

39.0-56.0

%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72.9

62.0-72.0

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20.5

20.0-25.0

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281

300-380

g/L

血小板PLT

365

117-460

109/L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7.7

7.0-12.9

fL

血小板压积PCT

0.271%

0.280-0.590

%


2.3血液生化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如表2所示, AST、ALT、ALP三项指标都有轻微升高,怀疑由于骨折造成肌肉损伤。


表2 血液生化分析结果

项目名称

结果

单位

参考范围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101

U/L

0-50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10

U/L

15-70

碱性磷酸酶ALP

159

U/L

20-150

白蛋白ALB

33

g/l

23-40

总蛋白TP

65

g/l

50-80

尿酸BUN

7.21

mmol/l

3.5-10.5

肌酐Cr

115

mmol/l

50-180


2.4影像学检查

X线片可见左后肢股骨横骨折,断端轻微交错,断端有骨裂影像(图1)。


3诊断

结合临床血检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股骨横断骨折伴随肌肉组织损伤。


4治疗

4.1手术治疗

综合考虑骨折断面情况及患犬的活跃程度,决定选择骨板内固定进行治疗。对患犬进行全身麻醉,侧卧保定,实施气管插管,后肢悬吊、隔离。从大转子水平处沿股骨干前外侧缘到髌骨水平位置切开皮肤。分离并牵引皮肤切缘,沿股二头肌前缘切开阔筋膜浅叶,向后股二头肌,显露股骨干。充分分离股骨干前面骨与肌肉间的疏松筋膜,并将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牵引开。

检查患部,用温生理盐水清除骨折区的血凝块,翘起股骨两断端,用骨膜剥离器剥离两断端附着的肌肉。对骨折近、远两端对抗牵引,术者用骨板夹持器夹持两断端接到正常解剖位置,放入8孔不锈钢接骨板,先在一侧骨断端用1.0钻头打孔,直钻穿对侧骨皮质,再用1.5的丝锥在两侧骨皮质上旋成螺纹,选择2.0骨螺钉,使其拧紧后刚好从对侧孔中露出。然后在另一骨断端上再打孔,固定螺丝,依次固定好7个螺丝。接骨完毕, 清理创口, 撒布抗生素, 结节缝合股外侧直肌与肌膜, 常规缝合皮肤, 消毒皮肤创缘。X线拍片检查, 股骨断端对合良好(图2)。


4.2术后治疗和护理

术后限制犬活动,静脉滴注5%葡萄糖生理盐水, 同时加入止止血敏,维生素C,头孢西丁钠,替血白蛋白及10%葡萄糖酸钙及骨肽,每日1次,连用一周。日常饮食中加入复合维生素矿物质和液体钙,以满足骨骼生长的营养需要。由于术后疼痛感强烈,造成犬兴奋不安,所以给予几天的止痛药。该犬特别好动,所以术后在笼中饲养两周,禁止走动。愈合后期进行局部按摩,在人的保护下扶助行走,帮助复健。术后X光片见图3。


5.预后

术后第二天精神状态良好,正常进食,术后第三天敢轻微用患肢着地,术后一周患肢能正常行走。


6讨论

6.1股骨干后1/3处的内收肌是后骨膜供应骨折愈合血液的重要来源,所以在分离断端附着肌肉时应注意避让,并尽量不要过多分离骨膜和横断肌肉组织,以免因供血不足而造成愈合不良。术中牵拉股二头肌时应该注意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坐骨神经经髋关节后穿过孖肌和闭孔内肌,在大腿后下行进入股二头肌下方,跨过股方肌、内收肌和半膜肌。约在大腿中部,分出胫神经和腓神经。

6.2 手术过程中严格的无菌操作是骨科手术最基本的前提之一,避免过量运动,加强术后护理,连续消炎防止骨髓炎、伤口感染,是保障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早期适量活动有利于促进局总血液循环,有助于早期骨痂形成以及促进骨骼愈合。

6.3骨折愈合可分为三个阶段:

血肿机化演进期:骨断裂后,髓腔内、骨膜下和周围软组织内出血,形成血肿。断端间、瞄腔内肋血肿凝成血块,与损伤坏死的软组织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吞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从四周侵入,逐步机化形成肉芽组织,转化为纤维组织。骨外膜、内膜深层约成骨细胞活跃增加,形成与骨干平行的骨样组织。

原始骨痂形成期:由骨内、外膜的成骨细胞在断端内、外形成的骨样组织逐渐钙化而形成新生骨。两者紧贴在断端骨皮质的内、外面逐渐向骨折处汇合,形成梭形短管。断端软骨内的纤维组织逐渐转化为软骨组织,然后增生、钙化而骨化形成环状骨痂和腔内骨痂。原始骨痂不断加强,至能抗拒由肌肉收缩而引起的各种应力时骨折已达临床愈合阶段。

骨痂改造塑形期:原始骨的骨小梁排列不规则,不牢固。随着肢体的活动和负重,骨痂不断地得到加强和改造,应力轴线以外的骨痂,逐渐被清除,原始骨痂逐渐改造成永久骨痂,成为正常骨结构。骨折愈合过程受多种生长因子、激素、营养素、矿物质等的调节和影响,所以术后的营养支持及保健是骨折恢复的重要保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