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剖曜变天目盏

 南山五彦 2015-12-01

 关于日本的三个曜变天目盏赞誉之声不绝,但真正仔细的认识它们的文字并不多,原因很简单,去日本看过的中国人不多,因为这几件日本国宝并不是长期展出,不是你想看就看得到的。

据网上的资料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陈显求教授曾在日本大德院龙光寺亲眼看过该地所保存的那只曜变天目盏,他在《扶桑寻宝记》一文中有详细而精彩的描述:

“知客僧在廊檐下铺上约2米长 1米宽的绵垫,,然后把白布包着的一个大木箱打开,把四重的一个比一个小的箱子逐一取出,打开后,从小布袋取出这只国宝。主人们客气地先请我到廊上鉴赏。开始时并未引起我的特别注意,然而数分钟后,阳光突然耀眼地从太空射来,正好使廊上洒满了灿烂的金光。知客僧匍伏在垫上,双手不离地持碗绕其轴线缓慢地作360度不断旋转,碗内的釉面上放射出道道霞光。釉面上曜斑的分布量比静嘉堂国宝较少,但闪烁着的七彩丝毫也没有逊色。特别是在碗壁与碗底交界处的某些部位,明显地放射着鲜蓝色和青绿色而且边界分明的毫纹。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整个宝物的黑色釉层内放射出紫蓝色的霞光,随着不断转动满室宝光浮动,正应“紫气东来”之兆,冥冥间如有神在,这就是宝气?这就是此宝的艺术之神?其艺术的精髓随着紫光洒向人间并且永恒地与世长存?釉层透暗蓝,万道紫色霞光正是此宝的特征,是其它曜变所没有的。其神韵是无法从彩色照片上所表现出丝毫的。”

陈教授的这段文字说的有点神,紫气东来等等。那么这种现象是不是真的有可能存在呢?

我的回答是:可能的。

为什么这样回答,原因是因为我有自己那件天目盏,并因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这里提到的“紫气东来”我等会可以给大家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证明。

还有一位先生也去日本看了曜变天目盏,他看的是另外一件,就是那件稻叶天目,也就是我在前面的博客中详细介绍过的德川家康家族送还给春日局夫人阿福的那件。

他是这样介绍的:

“头号国宝曜变天目(稻叶天目)茶碗被安置于约一米见方的玻璃橱中,照以投射灯和荧光灯;光彩夺目,名不虚传。可以对之进行长时间的近在咫尺的鉴赏,但由于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可望而不可及,故在客观上产生了宝物时而远在天边,时而近在眼前的异样气氛。

我弯着腰,转绕着这个方形玻璃橱作360度各方位仔细观察并且在某一方位角内,从蹲下逐渐站直身子的各极矩角连续注视该宝的色彩变异。茶研究会的内釉表面强烈地反射出点状投射灯的耀眼光芒。毫无疑议,釉表面到处分布着一层极薄的干涉膜,依部样的不同而呈透明,半透明或轻微乳浊。这种干涉膜在处观上造成许多近似圆形的斑点分布于其上。直径约数毫米的斑点内部有些轻微混浊,但其周围则呈鲜艳娇黄之色。许多部位略一改变观察角马上就会从暗蓝变为海蓝,紫蓝,洋红,橙红,鲜红以至于暗红等干涉彩色。干涉膜所产生的连续光谱的干涉色都能看到,只是反射黄光的部分乳浊程度较高,透明度稍低而已。有许多斑点由于相互距离较近,其外围的干涉膜局部互连成片,其间呈现彩色的兔毫纹而纹理的取向则沿碗面自上而下;若从顶部俯视,宛如从碗底放射出来的彩霞。 故以:“曜而且变”来形容它是再恰当不过的,因为曜者为日月,星辰之光,变者则决为光色的变异也。上述的外观特征使这一宝物完美地呈现天虹七色的神彩,成为天目瓷的至高无上之极品,无怪乎已故的霍普森一看见就称之为“世界之宝”。今天的观众也为之赞叹不已。

可惜的是,在展览的条件下观众无缘看到釉层的内反射情况这亦应该是判断宝物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后来在濑户看到了NHK拍摄的录像。在低倍放大斜照明时,茶碗不断作水平旋转的情况下明显地年看到釉面内部反射出黛绿色的霞光,内部不时地出现许多带光点的暗绿色微珠,异常妖媚。微珠的出现反映了内部釉泡的存在。这也是静嘉堂国宝曜变天目的一个特征吧。”

这段文字也有神乎其神的一面,但其中主要的观点我都能用事实依据来进行解释。

先做第一步:

下面的图片就是静嘉堂文库的那件稻叶天目

解剖曜变天目盏

解剖曜变天目盏

解剖曜变天目盏

下一件是龙光院的:

解剖曜变天目盏

解剖曜变天目盏
    这几张照片都是日本方面发表的,真实的反映了这两个天目盏的本色。可以看得很清楚,这两个天目盏都有陈旧感,并且有使用痕迹,碗壁内外均有划痕。

这是因为在日本古代,盏的原始持有者,并不是把它当做国宝锁之高阁的,而是用在茶会上使用的,当然是给茶会上地位最高的人所使用的。据有关资料像大德寺龙光院那个盏日本后醍醐天皇都使用过。除了在茶会上,盏的持有者,比如织田信长,德川家康,江月宗玩等人可能也经常使用,既然使用,那么过后就要洗涤。这一切都必然会留下痕迹。

从这几张照片来看,这两个盏都看不出什么神奇的彩光,那么为什么陈显求教授要这样说呢,难道是夸大其实?不是的。陈显求教授和后面那位先生所说的都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的一种现象。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都是光学现象,但究其产生的本质原因要分为两种:

      1、瓷器数百年长时间中形成的包浆,也包括使用洗涤中留下的物质残留,同时还有长时间暴露状态下受到的空气侵蚀和太阳光辐射,在这种情况下所产生的彩光类似于我们常说的蛤蜊光。日本的曜变天目盏不是出土器,所面临的外界条件就像我上面所说的,因此有此等情形产生蛤蜊光是可能的。

    而在出土器密闭条件下,瓷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也经受水、酸碱等侵蚀,也会产生包浆,光泽变得柔和,但是不会产生蛤蜊光。所以在日本的曜变天目盏上可以观察到的这种彩光,在国内现存的宋代建盏上基本没有。

      2、我以前在博文中已经多次说过,曜变天目盏中我们所看到的彩色斑点来自于釉的窑变。同时我又指出这种釉内的窑变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纯黑的建盏,外观上毫无彩色斑点,其内在却也有着种种窑变,关键是“有没有发出来”!

    陈显求先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特别是在碗壁与碗底交界处的某些部位,明显地放射着鲜蓝色和青绿色而且边界分明的毫纹。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整个宝物的黑色釉层内放射出紫蓝色的霞光,…………釉层透暗蓝,万道紫色霞光正是此宝的特征,”

    这句话的依据就是我在上面所说的:在毫无彩色斑点的黑釉下,彩色的窑变已经形成。打个比方,好比在干透的红色油漆上涂白色的油漆,如果白色油漆层很薄,那么是盖不住底下的红色的。白色油漆厚到一定的程度底下的红色油漆就看不见了。但是那红色油漆层实际上还存在。如果外面的白色油漆层在强光下变得透明,那么底下的红色就又显露出来了。陈显求教授所说的“釉层透暗蓝”就是这种情形。

    我用下面的图片来进一步说明,我从上面切一块下来,黄色框内:

解剖曜变天目盏

解剖曜变天目盏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张图片是静嘉堂文库这只天目盏的局部,其中灰黑色的圆斑就是油滴。这些油滴一般情况下呈银白色,转变角度可以变成暗红色,同时又能变成绿黄色。不过前提是必须是真正宋代建盏。圆斑的周围是天蓝色的曜变。

    现在我要说,这张图片反映的是中间态,其初始态就是全黑的,但是到了一定的温度,窑变开始发生了。

解剖曜变天目盏
    我有意留下隐隐约约的图案,这个状态是窑变已经产生,但尚未暴露到表面的前夕。

    窑变形成的各种色彩在降温后形成并固定下来,就形成第一张图片。

 

    要注意的是最早从日本天目盏图片上截下的图片下方是大片的黑色,而现在这张我表现的是底下也隐藏着窑变,这张图片如果在高倍放大镜下应该如下图:

 

解剖曜变天目盏

    这张照片是我采用网上的图片并进行了改造。但它基本上反映了我要说的釉下情形,就是我们平常无法看到,只有借助高倍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微观状态。

解剖曜变天目盏

    棕黄色圆圈内就是油滴。蓝色部分是为主的窑变,还伴有成片的黄色窑变,有许多金星点散布,数量很多,还有少量气泡,气泡较大。同时有许多破损的气泡留下的棕眼。最后遗留下来的全黑的底釉很少,但都像我这张图上表现的枝丫状。

    也许有人要说这是你的一家之言,日本的曜变天目盏难道给你用放大镜看过。这话有点道理。但是我告诉大家,我为了研究曜变天目盏,仔细的研究了到代的建盏整器,瓷片,还有吉州窑的整器和瓷片,共几十个样本。我所发现的现象在每一个样本中基本上是一致的。如果不是油滴盏,当然油滴没有,但是蓝色窑变、黄色窑变、金色点子,银白色斑点等等每件都有,毫无例外,不信,请各位仔细看看自己收藏的建盏或吉州窑黑盏,看看我说的对不对。

    正因为曜变天目盏的釉面中存在这样的情形,所以在特定的光线下陈显求教授就看到了“整个宝物的黑色釉层内放射出紫蓝色的霞光,…………釉层透暗蓝,万道紫色霞光正是此宝的特征,”

    据我的进一步分析,我认为陈显求教授看到的这个日本曜变天目盏,其黑色的外层釉面一定是非常的薄,所以底下的窑变部分阳光都能照透。看大家仔细看下面两张图片,这两张图片也是日本人拍摄的:

解剖曜变天目盏

解剖曜变天目盏

 

 

    你们看它的碗壁,有无数彩色的点子,这绝不是照片拍的不好,而是用闪光灯抵近拍摄的结果,但却真实的反映了静嘉堂文库博物馆收藏的和藤田美术馆收藏的两件曜变天目盏的真面目。正是这些彩色点子,和釉下呼之欲出的窑变色彩,经阳光一照于是就出现了陈教授所看到的“紫气东来”的宝光了。

    那么另一位先生所说的:“茶碗不断作水平旋转的情况下明显地看到釉面内部反射出黛绿色的霞光,内部不时地出现许多带光点的暗绿色微珠,异常妖媚。微珠的出现反映了内部釉泡的存在。这也是静嘉堂国宝曜变天目的一个特征吧。”

    他在这里提到的“暗绿色微珠”其产生的原因则又是另一种情形了。我先给大家看一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藏品:

解剖曜变天目盏

    这是个油滴盏,但是其中的油滴呈明显的铁锈色。再看一件,还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藏品:

解剖曜变天目盏

 

    这一件也是油滴盏,这件里面的油滴斑是暗红的。这两个油滴盏中油滴的呈色不相同,原因只在于油滴斑本身是二氧化铁或三氧化铁的溢出形成的。而这两种铁的化合物在长时间的暴露在空气中必然会进一步氧化,暗红色是氧化的初期,铁锈黄色是进一步。再来看看我的曜变天目盏:

1、外壁初看为银白色油滴斑

解剖曜变天目盏

2、外壁油滴斑在阳光下,或者手电光下,在一定的角度,银白色变成暗红色。

解剖曜变天目盏

3、内壁由于相对来说空气流通较差,所以油滴边缘生锈,和大都会博物馆那件出现锈色的机制是一样的。

解剖曜变天目盏
4、在手电光抵近照射下,外壁出现绿色点子,这些绿点子其实是铁氧化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暗红色,第二阶段就是这种黄绿色,第三阶段就只有铁锈黄色了。所以这位先生看到的绿点的来历实际上是铁质氧化的一种:

解剖曜变天目盏

   现在可以归纳一下了,不管是陈教授还是那位先生,他们所看到的现象都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光学现象,但他们略有夸大的成分在其中。

说实在的做人要谦虚点,不过我还是忍不住要说,就曜变天目盏来说,日本的专家们的认知也不一定比我深,因为归根结底一点,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手捧着一只曜变天目盏整天琢磨、研究,因为日本的国宝是不可能给他们上手的,而我这只天目盏恰恰能解答所有有关的疑难,真是好东西啊!我的国宝!

我这件曜变天目盏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没有垂釉。其实不管按什么资料,只要是专业烧造瓷器的工匠,都很讨厌垂釉,因为垂釉会导致釉面不均匀,尤其是上半部失釉。淌釉严重的又会造成足底粘连。淌釉的产生其实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要想不淌釉其实难度更高。再说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宋明清三代墓葬中出土的建盏大多不淌釉,所以对这个问题,我并不在意。第二个问题是我的这件曜变天目盏在太阳光下旋转看不到什么“紫气东来”,只能看到“幽幽蓝光”。不过说实在的,前面两位先生所说的其实都有很多夸大的成分,因为日本方面播放的纪录片,并没有展示出曜变天目盏的神奇光彩。这部纪录片很客观,也很真实,如果有人想看,网上搜索一下就可以找到。我本人满足于这“幽幽神光”就已经够了。关于它的真伪,我早已研究清楚,这是件实实在在的宋代曜变天目盏,只是原先的持有者为什么会卖给我,我也是在想不通,因为如果说这个人不懂什么曜变天目盏的话,他在卖给我后,说了这样两句话:“你要能再找到第二件,我送给你。”第二句“北京博物馆中有一块瓷片和这个盏的颜色一样。”更奇怪的是自从我买了以后,这个人再也找不到了,我不是想找他麻烦,我是想把他手里还有的两件也买下来。不过那两件都没有曜变,一件是油滴,一件是兔毫,品相都不是很好,但老旧感非常明显。

所谓得到的也就得到了,失去的可能永远也见不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