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结胸证的真面目

 昵称29338477 2015-12-02

近日有学友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实系复杂的问题:“大结胸汤证与小结胸汤证的病机一样,为什么前者的脉为沉紧,后者为浮滑?”

问题中前半句:“大结胸汤证与小结胸汤证的病机一样”,我暂时没有思考它的对与错,因为后世所谓的病机,仲景医圣并没提及(也可能只是用另一形式存在伤寒文中),暂时不讨论。

问题中后半句:“脉沉紧,脉浮滑”,是出自:

原文: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143)

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46)

我相信大部分初学者对“结胸证”的理解都很含糊,要解释“为什么前者的脉为沉紧,后者为浮滑?”,要讲解这问题,不得不先解释什么是“结胸证”,让大家也了解一下结胸的真面目。

首先,我用一句话概括:

结胸之为病,胸家实是也。

相信大家都会联想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没错,我是把结胸证与阳明病相联系起来,好让大家理解,因为,我相信大部分初学者对阳明病不陌生,也理解得很好。(但真正要详解阳明病就其实不然了,胃家实的“实”,不仅包括“热实”,“瘀实”,“湿热实”,“津伤致实”,甚至“寒实”等,在这里我不展开讨论,为了更好地理解结胸证,我们先简单认为“胃家实”就是胃肠中有燥屎。)

那胃家实指是是“燥屎”,那胸家实指的什么呢?

在大陷胸汤相关的条文中,出现“甘遂”、“脉滑”、“文蛤”、“五苓散”、“如柔痓状”、“水结在胸胁”等词语,且病位在胸的有形之邪会是什么呢?我个人觉得只有“痰、饮、湿、水气”等实邪,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将此等实邪全归纳为“水邪”(分为“有形的水邪”与“无形的水邪”)。

即:那“胸家实”的“实”指的是“水邪”!

我引入“水邪”的名称,也只是帮大家理解条文而已,当大家理解好结胸相关条文时,可将此“水邪”二字忘却,也只有忘记所有后世注家们的解释,才能真正理解仲景医圣之意。

好了,当胸家实指的是“水邪”,

那么:

大陷胸汤治疗的就是“水与热,结于胸”的病。

(大承气汤治疗的是“燥屎与热,结于大肠”的病)

依据如下:

原文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142)

我们先把142分为三段:

第一段:“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此处说明本为“热邪的表证”,暂不详解,重点在第二段。


第二段:“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医误用下法,使表热趋下,而致水邪在热之上。水为陰邪,盖于热邪之上,故可使动数之脉象变迟(此处的迟,不是指迟脉,是指脉象变得没那么“热”象。相对应的下文:原文“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促则不结胸,脉迟则为结胸)。

动数变迟,因水邪困热。

膈内拒痛:因水在上,热在下;水欲下,热欲上;水热相搏而为痛。

胃中空虚:说明非胃家实也,即已明确不是阳明病;

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均为结胸之症。


第三段: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此段讲的是误下后除了有第二段的“结胸”情况 ,也可能有第三段的“发黄”情况。

即上文所说的医误用下法,没令表热趋下,而只令水邪趋下。表热在上,水邪在下,则水邪不能困热,故不结胸。

可是,下法易伤津液,而表热本身就耗津液,故使人体津液亏虚。而津液亏虚兼有热者,身必发黄(可参考阳明篇中的发黄)。

“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均为津液亏虚兼有热之象。即刚刚说到的“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只是此段不结胸,但也不欲解,而是成为“发黄”病。


上述的解释,我们重点只看第二部分,可知:

大结胸证是:有邪之水在上,热邪在下,水在上而欲下却不能下,热在下而欲上却不能上,水、热二者因对方互困于胸中。

并不是大家常听到的过于简单地说“水热互结”。



我们再看看下一条文亦支持我的说法:

原文: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143)

我们将刚刚得到的结论套入143条文中:

伤寒六七日:病久了就是可能出现这情况:“表热邪入里”。

(当然,病久时,也有可能是另一种情况:“不是表热邪入里,仅仅是水邪趋下”,若水邪趋下,就是142的第三部分)。但本章节中,仲景医圣只讨论“表热邪入里”的情况,即结胸证。

脉沉而紧:热邪在里,故脉沉;水在上而热在下,相搏而出现脉紧。(相类似于太阳表卫证:寒邪致卫气收敛过度,营气欲疏泄而不能出现的脉紧)

心下痛:水热相搏而痛;

按之石硬:因水在上,按患者胸部是只能触及有邪之水邪,故“按之硬也”。

大陷胸汤主之:大黄去热,甘遂去水,芒硝化二者之结。



再看看下一条文:

原文: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144)
这里不需多解释,一句“水结在胸胁”也支持我上面的观点。

下一条文:

原文: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便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145)

此条文可知:“结胸证”与“阳明病”有类似之处。

此处重点讲“日哺所小有潮热”。

从此句相信大家就清楚为什么我将“结胸证”与“阳明病”联系起来会更好地理解。

“日哺潮热”是阳明热实证的表现。

那么,“日哺所小有潮热”为什么也会出现在“结胸证”中呢?

因为“胸家实也”。

肺,性属降。故肺属金,日哺也属金,故与天气相应时,人就是发热。

相应地,六经中,阳明主降主合,属金。

此处我重点讲的原因还有一个,

就是:

“肺”是因为“性是属降”所以才归类于“金”;

而不是因为“肺属金”所以才有“肺性属降”!!!

上面这句话,希望学中医者多品味品味,别再本末倒置了!谢谢。


回来本篇文章的中心来吧,再看下一条文:

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46)
此处小陷胸汤证没有大陷胸汤的“心下痛”,只是“心下不适”感;

大陷胸汤证是心下痛,不论按与不按,患者都痛,且为“石硬感”,即为有形之水邪;

相对应的:

小陷胸汤证只是心下不适,按才痛,不按就不痛,为无形之水邪;

可知:

小陷胸汤证:“无形之水邪”与“热邪”相互渗透而交结于胸中。故脉象是“浮滑”

用黄连去热,半夏去无形之水邪,栝蒌实去二者之交结。

讲解(146)条文时,相信大家有的难理解,的确有时候很多东西真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此,我建议大家用“大承气汤证”与“小承气汤证”二者的比较时一个重要特征:有无“燥屎(有形之邪)”,来理解“大陷胸汤证”与“小陷胸汤证”。

细心的同学可能早已发现伤寒论中有趣的地方:柴胡、青龙、承气、陷胸均有“大小汤”,大家试试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来理解“大小柴胡汤证的对比”,“大小青龙汤证的对比”,这样你们会更好的理解“大小陷胸汤证”。


最后再简单解释余下条文:

原文: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149)

此条文讲的是无热邪的结胸证,即仅有陰邪的结胸症,包括:

1、水结于胸中:轻者用文蛤散,重者用五苓散;

2、寒结于胸中:用三物白散。

此处均明了易懂。


综上所述:

结胸之为病,胸家实是也。

结胸症分类为:水热结胸、水结胸、寒结胸

而“水热结胸”还可以细分为:“大陷胸汤证”、“小陷胸汤证”。

所以:

大陷胸汤证是:水在上,热在下,则有“脉沉”;水欲下不能,而热欲上亦不能,水热相搏,则有“脉紧”;

故有脉沉紧。

小陷胸汤证是:“无形之水”与“热”互结于胸中;(可简单理解为“湿热郁胸”)

故有脉浮滑。 (此复提问的学友,感谢他的问题)


另外附带一条文:

原文: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150)

此处为太阳少阳并病,当治从少阳。虽有“时如结胸”之状,但仲景医圣在此强调告诫大家要认真辩证,慎不可发汗!!至于有关少阳病的治法解释,可参考本公众号之前文章的“少阳病:即低水平的陰阳平衡” ------从小柴胡汤症论少阳病”。

以上仅是本人见解,仅供参考。若有不明白的地方,可联系本人微信:q61732132

添加时请注明:伤寒论。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