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类方讲伤寒》——桂枝类方三

 中医知识学习馆 2015-12-02

《类方讲伤寒》

汉传中医免费教学群

2015-11-10

桂枝类方: --------高珊珊

大家好,我们开始今晚的学习。

今天要讲四个方子: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小建中汤。这四个方子的共同点,是都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了1-2味凉药。

先来看桂枝加葛根汤:

君:桂枝3(辛温)
臣:生姜3(辛温)
佐:甘草2(甘滋),大枣12个(甘滋)
使:赤芍3(酸凉),葛根4(甘滋凉)

这个方证,是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加了一个由葛根主治的阳明热盛津亏证。
复习一下桂枝汤证:


因此,桂枝加葛根汤的六纲定位为:太阳病中风证+阳明热盛津亏证,或厥阴病(属厥阴)+阳明热盛津亏证。这个方的常见症状呢,就是在桂枝汤常见症状基础上,加上一个葛根药症的典型症状:项背强几几。强几几,就是“酸唧唧”,形容项背部紧张不适的异常感觉。《伤寒论》条文中的“反汗出恶风”,反而是不一定的。外感病的桂枝加葛根汤证,要见“汗出恶风”;而内伤病的桂枝加葛根汤证,不会有这个症状出现。

《神农本草经》记载葛根药症为: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这个药,专入阳明病位,生津液,除热,尤其是对背部脖子这个地方的“痹痛”有专门治疗作用。痹,《说文》曰:湿病也;《素问》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就是酸麻重痛等筋骨肌肉间的不适感觉。如果是外感病兼见“项背强几几”,那么一般会有簌簌走窜的中风表现,还常有紧张僵硬的受寒表现,也可以有肌肉酸重的中湿表现。

然而,如果总体的寒热病机不符合太阳阳明合病,没有热象,而是单纯的寒性痹痛,就不应该用甘滋而凉的葛根,而应该加辛温发散的麻黄类药来治疗。有关痹证的具体病机表现和临床治疗,请大家课后参看恩师《金匮要略增补》风痹风毒篇的相关内容,这里不再赘述。葛根主治的痹痛,病因是汗出多,伤了津液,津液不养肌肉,因此常伴见咽干口燥,失眠心烦等津液不足症状,这是葛根药症的使用指征。

“起阴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把“水热”化为津液而上达外布。因此,葛根能止阳明里热下利。如果是桂枝汤证兼见协热下利者,也可以加葛根,或者加葛根去赤芍来止利。

有一例发病已14年之久的风毒脚气病患者,下肢及手部肌肉萎缩伴乏力,严重腹泻西医至今未确诊,考虑重症肌无力或运动神经元病,不能确诊,在西医神经内科很常见,在中医学上讲,不必管西医病名,要从症状和体征入手,辨证论治这位患者,初诊予六神方大真武汤+大阳旦汤,并以葛根60g代赤芍,服后腹泻即止,至今未再犯治疗半个月后,肌无力较前明显缓解,肌萎缩略有恢复,控制力亦恢复,目前仍在继续治疗中。等这位患者完全临床治愈,再将完整的治疗记录发表。

总结一下:葛根,性凉,甘滋,能清水热,化水饮为津液,表证的肌肉疼痛和里证的腹泻下利均能治疗。

桂枝加芍药汤:
君:芍药6
臣:无
佐:甘草2,大枣12
使:桂枝3,生姜3

桂枝加大黄汤:
君:大黄2
臣:芍药6
佐:甘草2,大枣12
使:桂枝3,生姜3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治疗阳明病本证合并太阳病中风证。症见桂枝汤的太阳病中风证症状,以及阳明病本证典型症状:胃家实(腹满腹痛,便秘,甚或“大实痛”)经方里的芍药,我们用的是赤芍。古代芍药,不分赤白,就是指的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如今市场上的白芍来自家养的栽培品,且按《药典》进行炮制,经过沸水蒸煮去皮,成为看似肥白而大的芍药(其实已经是药渣了)而赤芍为野生芍药根直接晒干而成。因此,我们选择药性保留更好的赤芍,临床验证疗效确切。

赤芍表里兼顾,对温热性的血瘀痰饮等导致的疼痛效果很好。尤其能通大小便,号称“小大黄”,泻而不虚人,对于虚劳体弱而需要泻下者,是很合适的。使用它的前提是寒热不要搞错,虚寒证不要用。回顾一下,赤芍葛根,都性凉,区别是,葛根能够清水热而止利,赤芍能够清热利水而通便,这是两者的使用要点。

赤芍又称“小大黄”,是阳明药中的“王道药”,较为温和,祛邪不伤正;而大黄号称“将军”,斩关夺将,开通中焦格拒而泻热,是阳明药中的“霸道药”,治疗急症重症少不了它。大黄治疗“大实痛”,表现为里热结实,便秘或大便干硬,腹痛持续不减,且拒按的。

使用这两个方证,要注意舌脉需具备一定的阳明里实指征:舌红苔黄,脉实而有力。如果是一派虚寒之象,就会犯“以寒增寒”的错误,造成坏病。

小建中汤:
君:赤芍6两
臣:无
佐:饴糖或蜂蜜1升,甘草2两,大枣12个
使:桂枝3两,生姜3两

小建中汤,以赤芍6两为君药,这个方在《古今录验》里,就叫做“芍药汤”。我们再复习一下恩师的三才方证解析法:


平性药(佐药)守着阴阳法则,也分两类,甘滋和甘淡。甘滋药助阴,可以协助阴性药(寒凉药)发挥治疗作用;甘淡药助阳,可以协助阳性药(温热药)发挥治疗作用。具体的原因呢,涉及到五藏补泻的高级内容,建立在《汉传经方辨治学》阴阳大论和四象真五行理论基础之上。

小建中汤,用了大量的甘滋药助阴,协助君药赤芍,只饴糖就用了一升,此外还有甘草2两和大枣12枚。诸药甘滋生津,缓急止痛,可以协助赤芍很好的解决小建中汤的主症“腹中急痛”。饴,米糱煎者也,由发芽的谷类蒸煮发酵而成,现在通用大麦制饴,也就是麦芽糖。蜂蜜,古也称“饴”。

《本经》云:石蜜,一名石饴。石蜜,就是产自筑巢于高山岩石间的野生蜜蜂所产的蜂蜜,又称崖蜜。《说文》云:蜜,蜂甘饴也。


上图即为《说文解字》相关记载。然而,在古代,蜂蜜是珍贵难得的,不如麦芽糖成本低且易得。当今时代,已经不存在难以获得的用药限制了,那么我们在蜂蜜和饴糖之间,应当如何选择?

我们来看两药的药症:蜂蜜,性平,甘滋。《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饴糖,性平,甘滋。《名医别录》:补虚乏,止渴,去血。

可见,来自百花精华的蜂蜜,比来自谷物发酵的饴糖具有更好的疗效大家临床使用本方时,以蜂蜜代替饴糖,会有更好的效果。蜂蜜甘滋,大补津液,营养价值比饴糖高,且对糖尿病患者无不良影响。用汉传经方解析法,以及六纲五证分析,小建中汤的方证标准(初级)如下:

六纲:阳明里热证合并太阳中风证,少阳病或属少阳
病机:外感或虚劳导致津液大伤,里热欲结实,热结血瘀,水热上逆

我们来看药症与条文具体症状对应图:

由上图总结出小建中汤常见症状体征如下:

常见症状:腹中急痛,心烦,咽干,口燥,或黄疸
发热,汗出,身体疼痛,恶风寒
心悸,乏力,面体少色,饮食无味,多卧少起
常见体征:阳脉涩,阴脉弦

阳脉涩,就是脉浮取不足,主津液大伤;阴脉弦,即沉取弦实,主里欲结实。仲景云: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肘后备急方》说的更清楚:若患痰满及溏泻,可除胶饴。呕家,分两种,一种是气机上逆夹微饮,一种是水饮重而上逆对于水饮较重的患者,不管有没有上逆作呕的症状,都要少用甘滋药助饮。

水饮重的临床表现为:呕吐痰涎,胸满咳喘咳痰,大便溏泻,眩晕,心悸等。根据常见症状体征套方使用,是初学者可以采取的入门方法;根据六纲五证选方并随证化裁,才是真正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灵魂所在。

上一次课结束之后,有同学问我:这几个案例,我凭直觉就可以选准方子,那还有什么必要学六纲五证呢?要知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凭直觉,经验,或“体质”套方,还有起卦算八字选方的,都属于偏门外道,准确度或许很高,但无法做到100%准确。选方,合方,药症的加减与方剂的化裁,都需要系统理论的指导,出现一次的辨证失误,代价就是一个生命的健康受损。中医学是严谨的医学科学与循证医学,临证处方要严格的守规矩,讲证据。

辨证论治的证据,从主观与客观来讲,包括医生所观察到的患者的舌脉体征,以及患者自觉的不适症状两部分。而一次辨证论治的完整过程,从抽象与具象来讲,包含方证与六纲五证抽象病机相应,以及药症与患者具体症状相对,两者缺一不可。

中医之所以陷入如今的乱象,就是因为中医学术失去了客观的标准,中医医生失去了对患者和疾病的敬畏心。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中医医生失去了六纲五证的严格规矩束缚,可以随心所欲,任性而为的时候,也就是中医学无益于人,有害于世之时。在汉传中医看来,凡是模糊的,就是错误的,因此才有了恩师刘志杰老师重讲《伤寒论》,进而阐明一部完整的《汉传经方辨治学》之缘起。然而,当今之中医界,积弊已久,习矣不察,反视严于律己者为可笑,实可哀悯。

恩师常常讲,学好中医,需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走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的传统学习之路。以这种方式去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医栋梁。如果你不喜欢“汉传中医”,进而不喜欢汉传的“六纲五证”,也请你遵守辨证论治的规矩。只有所有的中医都懂得守规矩,中医才有科学复兴的一天,大众才能得到更好的医疗。

感谢恩师百忙中监督我们的讲课,并及时指正错误,感恩师父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讲老师简介:

高珊珊,中医执业医师。师承于汉传中医刘志杰医生,为刘志杰老师嫡传弟子。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获针灸推拿学学士、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完成北京市三年中医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为中华汉传中医促进会办公室成员,北京汉传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高级讲师。现供职于汉传中医上海澄元堂。幼承家学,擅于治疗中风、头痛、眩晕、颈椎病、失眠等神经内科疾病以及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类风湿等骨关节病及各类呼吸、消化、免疫、内分泌、泌尿系统疾病;对于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各类妇科疾病也有较好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