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溪心法论证治

 简兮 2015-12-0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论证治

  胷中烦热,须用栀子仁;有实热而烦躁者,亦用栀子仁。有虚热而烦躁者,宜参、芪、麦门冬、白茯苓、竹茹、白芍药。若脉实数有实热者,神芎丸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总论证治

  汗下霍乱吐泻后,因渗泄而津液去多,五内枯燥者,皆能虚烦,以阴血不足以济阳,阳气偏胜,故虚热而烦,宜参苏饮去苏倍参,加麦门冬半钱。烦而渴者,独味人参汤。加以小便不利者,春泽汤。加以心经热而躁者,辰砂五苓散。烦而呕,不喜食者,橘皮汤。烦而睡不宁者,温胆汤。大烦身热甚者,竹叶石膏汤。血虚生烦见前诸证者,茯苓补心汤。外有一得病时节即恶寒,身不疼头不痛,但烦热者,亦名虚烦,内外俱不可攻,攻之必损竭,宜参苏饮去苏倍参,或更加石章半钱;不愈者,竹叶石膏汤。兼有上项证候者,于前药选用。其人虚甚,不宜专用凉剂者,茯苓补心汤。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总论证治

  虚烦者,七情六慾,以致肾水虚而心火烦躁,或杂病后余热未凈而烦,或劳役气衰火旺而烦,或阴虚相火动而烦,有类伤寒初证,外亦发热,但头身不痛,脉不紧数为异,虽阴虚亦恶寒而不甚,脉亦能数而无力。大概病后虚羸少气,烦躁欲呕者,竹叶石膏汤;轻者小柴胡汤。痰逆恶心者,橘皮竹茹汤。阴证内寒外热,肢节痛,口不燥而虚者,阴旦汤。服凉药后,脉愈大而无力,热愈甚而躁渴者,单人参汤,或人参黄芪煎汤,下五苓散。劳役气虚者,补中益气汤。阴虚者,四物汤加知母、黄蘗。脾胃弱者,叁白汤。惊悸痰盛者,温胆汤。心神不安者,朱砂安神丸。妇人新产挟血虚烦者,四物汤加人参、淡竹叶、麦门冬、甘草。表虚忌汗,里虚忌下,但宜和平之剂调理。《千金》云:虚烦不可大攻,热去则寒起。若用伤寒汗下重剂而治虚烦,重则津竭而死,轻则内消盗汗,变为痨瘵。伤寒有未经汗吐下而烦者,胷满膈实,烦热;有已经汗吐下而烦者,胷满烦躁懊憹,见各条。

  心烦作渴,欲呕身热,睡卧不宁与发热,均属表热。但烦热无休歇,时发热,时发时止。凡烦热未经汗吐下,邪热传里而作。如未膈实,心中欲吐不吐,郁闷之状为虚,但当和解或微汗而已。经云:病人烦热,汗出则解是也。若心中骤满而烦者为实,则有吐下之异。赋云:微烦为阳之相胜,言当分表里而治之也。又云:烦极则反发厥者,乃阴所致,言热极则反,与阴盛发躁一同,必以四逆理中汤治之,宜与动悸条参看。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论虚烦

  烦热怔忡,知热在心肺也,故用竹叶、石膏、辰砂镇坠其热,使下行也。烦而下利,知热在上也,故用栀豉汤吐之。烦而汗出不解,知表里有邪也,故用表里饮汤。脉沉口渴手心热,知热不在表也,故用妙香丸下之。温胆、酸枣,治不得眠。

  凡心虚则烦心,肝肾脾虚亦烦心。经云:夏脉者心也,其不及者,令人烦心。又云: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寃者,是知烦多生于虚也。

  

     《活人》云:虚烦似伤寒,非伤寒也。成无己云:伤寒有虚烦,有心中烦,有胷中烦。二说不同。考之于书,成无己之言实出仲景,《活人》无据。然往往有非因伤寒而虚烦者,今故两存之。

  虚烦身不觉热,头目昏疼,口乾咽燥不渴,清清不寐,皆虚烦也。

  起卧不安,睡不稳,谓之烦,宜栀豉汤、竹叶石膏汤。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