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背后故事首度披露:《天同码》是怎样炼成的

 唐律师的资料室 2015-12-02


点击此处购买天同码


北京11月一个大雪初晴的早晨,南湾子胡同3号静谧无人,这座四合院距离天安门直线距离不到500米,因而坐落于此的天同律师事务所也被称为'距离天安门最近的律师事务所'。


7点左右,陈枝辉在狭窄的胡同里熟练地停好车,走进天同所朱红色的大门,他即将迈入不惑之年,是这家律所的知识管理主管,并刚刚升任合伙人。他还有一个更为人知的身份:天同码执笔者。


距离9点的上班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四合院空荡荡的,只有食堂做早饭的师傅和他打了个招呼。这样的静谧,是陈枝辉最珍视的。


他的办公室就在进门左手边的第一间,进屋,先把电脑打开,再放公文包、脱外套、开灯、沏茶,'这样开电脑的时间也不会浪费掉。'


他的电脑与一般律师的不一样,共有两块屏幕,围成一个敞口的形状;在他开始工作几分钟后,两块屏幕已经密密麻麻地排列好了十几个文件窗口,'脚手架工程已搭好,准备好了死去活来'。


这是『天同码』编撰工程中再寻常不过的一天。9月初,这套7本、42斤、5000多条裁判规则、1000余万字的大部头刚刚创下了法律出版界的一项新纪录--以925.3元的价格,在12个小时的预售中被抢购4745套。但这项工程并未到此为止。定位'中国第一个类案裁判规则检索体系'的天同码,已出版部分还只是开始。


随着天同码的购买者们陆续收到实物,对于这样一项浩大繁琐却于行业意义重大的工程,读者们的求知欲在不断变大。天同诉讼圈(tiantognsusong)今日首度披露诸多发生在它背后的故事和秘密。




由于不同法官或律师对法律规定理解不一致、司法受到外部力量干预、法律规定不明确不统一等原因,『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时有发生。


以往,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和审判监督程序等方式来规范和统一裁判标准;后来,指导性案例因其特有的及时性、针对性、形象具体等特点,在规范和统一裁判标准上显示出了愈发重要的现实意义。从1985年最高法院开始公布公报案例,到2011年案例指导制度确立,中国作为一个成文法国家,正越来越重视案例的作用。


这一趋势,不仅直接影响了作为裁判者的法官,也被律师们所敏锐捕捉:通过法院已审结的个案推导出法官对类似案件的裁判理念、思路和规则,可更为有效地准备组织法庭诉辩资料,制定诉辩策略,也可以更为准确地对案件的裁判结果进行预测。


陈枝辉就是最早意识到案例价值的律师之一。作为诉讼律师,他更大的爱好却不是做案子,而是整理案例。


'你可能好几个月都只能做一个案子,但是做案例整理,你一天可以做二三十个,每一个案子都给你答案,每一个案子都告诉你前因后果,每一个案子都看到很多人。'2004年,陈枝辉还在做实习律师的时候就收集整理了四五十万字的案例集。


凭借这份成果,2005年他来到京都所,负责理论研究和京都所刊《京都律师》的编写工作,并继续进行案例整理。2008年陈枝辉离开京都后,将手头整理好的案例集结出版成他的第一本作品《民商诉讼疑难案件裁判要点与依据》。



在这个时间段,另一家律所--天同,也正在围绕案例整理进行着大量艰难的尝试。


天同以诉讼为专业,执业多年来搜集了几千份最高法院裁判案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案例数据库。


然而,怎样才能最高效地检索案例,怎样才能把前人总结的经验最精炼地传承给后人,怎样才能让案例在律师工作场景中最便利地使用……天同所主任蒋勇为此绞尽脑汁。他设立了知识管理部门,又从出版社挖了专门编撰法规案例的编辑来进行分类整理,甚至耗资开发了一个具有搜索功能的案例数据库供内部使用。


这些工作投入不小,但推进缓慢。案例体系的逻辑复杂,编案例的人一定要懂案例,而懂案例的人,又有几人愿意投入到编案例这样不挣钱的事上来?



陈枝辉与天同的渊源要追溯到2006年。其时陈枝辉尚在京都所,偶然一次机会,他看到了天同所出版的《天同案例参阅》。这份同行律所刊物让他惊叹不已:'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所,把一个刊物都做得这么棒,不可想象'。


2012年,陈枝辉通过出版社的熟人引荐,结识了蒋勇,两人'相见恨晚',对于案例的共同兴趣让他们开始了之后长久的'邮件传情'。


陈枝辉在案例编撰上有经验,有爱好,但碍于要执业做律师养家糊口,很多工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更多的设想也仅停留在'想想而已'。当他说起想系统地对最高法院典型案例进行梳理、分类和精编时,蒋勇内心兴奋不已:『此人不正是自己苦苦寻觅的吗?』


蒋勇当即下聘书:天同所愿意高薪聘请陈枝辉为知识管理主管。'你以前做案子能挣到的钱,我全部给,你全心全意做好这一件事就行。''天同所尽全力为你创造编撰的环境,尽全力提供能支持的资源。'


2013年7月,陈枝辉正式入职天同。一想到可以全天候不受任何干扰地潜心编撰案例,他同样激动不已:'我研究了美国钥匙码的编撰方法,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而我们的码,应该叫'天同码'!'


'天同码'的'五年计划'很快被制定出来。今年9月,天同码一期出版,但按照计划,这还仅仅是'五年计划'的1/4-1/5部分。



天同码一期目前收录的5000多个案例,来源非常之广。最高院公报系列,商事审判、民事审判、审判监督、立案工作、执行工作指导系列,最高院商事审判指导案例系列、最高院商事审判裁判规范与指导案例、全国法院再审改判案例、《人民法院案例选》、《人民司法》、《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人民法院报》、《民事行政抗诉案例选》……这些刊物汗牛充栋般地堆放在陈枝辉的办公室和家中,'一年或一个季度出一期,光2000年后的就得摆这么长了',陈枝辉张开双臂,用力伸长比划了一下。


原始资料的搜集并不容易,这些由最高人民法院发行的刊物本身受众面就相当窄,发行量很少,有些年岁已久的更是难觅踪影。天同动用了所有数据库的积累,为了搜集一套完整的刊物,又派人拜访了许多出版社的编辑,期待他们手中能留下一些。


2007年第一期的'民事审判指导',陈枝辉久寻未果,只能从出版社编辑那里复印一本。后来,仍不甘心的他在网上的二手书市场发现有人在卖这本书。原价35块,对方卖85,陈枝辉和他砍价,降了5块钱,80块钱买回来,『我估计是世界上唯一在售的一本了』。


因为诸如此类的'搜书'经历,陈枝辉对于'天同码'素材的完整性信心满满。他搜集的2000年以来的各类最高法'指导案例'、'公报案例',以及《人民司法》、《中国审判》等刊物,达500多本。


具体到每一篇'码'应当如何编的操作问题,陈枝辉参照了西方的'WESTLAW钥匙码系统'。


这套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钥匙码系统',把每一个判例的判决要旨提炼为眉批形式,再为每一条眉批标上一个钥匙码,这样,律师和法官们就能依据钥匙码迅速找到与某一特定法律问题相关的法律眉批和相应的判例法。


'天同码'的整体思路与'WESTLAW钥匙码系统'类似,却有着更为复杂的结构、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加工。每一篇'天同码'就是一篇精炼过的、结构化的'迷你版'案例。陈枝辉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把一篇篇万字判决书,浓缩为300-500字的核心内容,并提炼出六个要素:标题(核心焦点提炼)、副标题(对标题的进一步扩展阅读)、标签(关键词体系分检)、案情简介(案例个性)、法院认为(个案处理结果)、实务要点(同类案件裁判规则)、索引(深度阅读的检索指示)。其中,标题类似于'钥匙码'的眉批,而索引则是'码'之所在。


案例浩如烟海,法律问题却总是很抽象;如何由抽象的法律问题检索到具体的裁判案例,一直是困扰知识整理者的最大问题。这也是'钥匙码'的精髓所在。


而天同码的那些要素和'码',就是在探索解决这些难题的。短小精悍的标题其实就是从案例中抽象出的法律问题,或曰裁判规则;标签则是为了解决检索和查找;高度浓缩的案情简介和法院认为省去了律师翻阅动辄上万字的判决书的繁琐;索引则提供查找原文的便利。


陈枝辉'对形式美有一种变态的追求':5000多个案例,所有的主标题都是22个字,所有的副标题都是50个字,'把它们都排得整整齐齐的,读者一眼扫过去就会觉得赏心悦目,不会累。'


为什么一定是22个字?在他看来,以肯定句式表述一条逻辑严谨的裁判规则,考虑主谓宾及条件、结论的成分,18个字有些局促,25个字又略显啰嗦,'我实验了很多次,就22个字是不多不少正好的。'


起初,这22个字的标题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来他发现标题中间加上一个标点符号会更有助于理解。


于是,5000多个标题,他全部返工校改一遍。



在陈枝辉和蒋勇最初的设想中,'天同码'是一个数据库,或一种方便检索的工具书。但他们没有想到,数据库还在准备当中,工具书也未及出版,就已经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同行目光。


2014年1月1日,天同律师事务所开通了官方的微信公众号'天同诉讼圈';1月2日,'天同码'第一次在这个平台上,与天同所律师之外的读者见面。当天,'天同诉讼圈'的粉丝是211个,而这篇以'【天同码】第1期'为标题的文章,阅读数是4041次,转发数是295次。


之后,'天同码'成为了'天同诉讼圈'上的一个固定栏目,每周三固定与'天同诉讼圈'读者见面。陈枝辉每期会挑选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挑选十个左右按照'天同码'规则编辑过的案例。从2014年1月2日至今的一年半多时间里,'天同码'栏目共发布了107篇文章,这些文章获得了近500万次阅读、10万次转发。在'天同诉讼圈'后台,每天都有大量关于'天同码'的留言。有读者每周'蹲守',把每一期都打印出来慢慢读;还有读者专门发来千余字的长篇邮件,称赞'陈枝辉的天同码为中国法律圈做了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2014年7月30日,微信对公众号功能进行了升级,公众号所发布的文章第一次可以实时在文章阅读页面的底部显示阅读次数。阅读数再也无法作假,许多公众号运营者戏称,'考验文章含金量的时候到了'。


当天按例应当在晚上6点左右发布的'天同码'迟迟未能发出。整个下午和晚上,陈枝辉和'天同诉讼圈'的编辑反复锤炼当天文章的标题、引言,调整排版,他们当时预感'这篇一定会火'。


当晚9点左右,这篇以'最高法2014最新民事裁判规则'为题、提炼了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最新一期《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上11条裁判规则的文章终于姗姗来迟。不负众望,这篇'火了',而且'火'的程度远远超过了预期,文章发出仅3个小时,阅读数即超过了10万。


'100000+'是个什么概念?无讼阅读App在2015年1月4日盘点了2014年各法律公号阅读数100000+的文章,'天同码'是榜上少有的一篇法律实务题材文章。


这是'天同码'在法律人的网络社交圈大放异彩的第一次,此后,又陆续诞生了数篇阅读量过10万的'天同码'文章,这让陈枝辉在圈内的名气越来越大,同时也给了他信心:'天同码'系列图书,一定会赢得同行法律人的心。



2014年9月,可供'天同码'出版的基础内容已整理完毕。为了在10月份之前把文字都交给天同所的律师们勘定内容,陈枝辉决心在这之前用一个月时间完成所有的修改工作。


陈枝辉把微信卸载了一个月。这段时间他消失得很彻底,连家人都很少能见到他,他在办公室连续睡了一个星期,期间妻子、女儿和岳父都来看过他,送来了一些生活用品。陈枝辉从位于天安门附近的单位回到石景山的家中,开车需花费一个多小时--北京白领正常的通勤时间,而他在加入天同所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有四十多天是睡在办公室的。不回家的时候,陈枝辉可以把更多时间花在'天同码'上,'这个四合院里花香鸟语,能让我愉悦地沉浸到案例中。'他的打卡记录上显示一般工作12个小时,最长的时候是17个小时。


既然命名为'天同码',蒋勇希望这些案例知识,能汇聚起天同所有律师的智慧和经验。他给全所下达指令:大家利用工作闲暇,甚至假期,集中力量为天同码进行校验、审定,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


10月,天同所的十数位律师都各自领到了'天同码'的部分书稿,开始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勘定工作。院子里开始爆发出此起彼伏的争吵声,为了一个裁判规则表述、一个案例精写、一个法律问题归纳,律师们激烈地辩论。'较劲',几乎体现在每一个字眼中。


除此之外,天同所还特批了4万元作为勘校奖励。


分给天同所辅庭律师李谦的书稿有13万字,她花了两个月完成首校和复审。首校挑出来106处错误,其中100处被评为'点赞':应采纳或可采纳,且精当修改处;6处被评为'超赞':所挑令人赞服;还有12处'错漏点':陈枝辉在复查时发现没有被挑出来的错误。按照这套严格的'计酬制度',李谦最终'挣'到了1694元。她笑称,这1694元挣的完全是辛苦钱,'看到忍无可忍头昏眼花'。


2014年11月,陈枝辉启动了面向天同诉讼圈所有读者的'悬赏'挑错。从一处错误100元到一处错误300元,这场挑错活动共进行了近7个月时间,近30篇文章,约30万字,40多位读者挑出了40余处错误,用光了10000元的预算。


2015年5月的一个周末,天同所又组织了一次'天同码史上最大规模、最严格、最认真、最有成效的'挑错活动。从北京几所知名高校的法学院研究生中招募了30余人,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把全部850万字轮流审校过两遍。



对于这套'天同码'图书的苛求,不仅仅在内容上。


2014年年底,无讼团队承接了'天同码'的出版相关事宜,在这之后半年多的时间里,设计、印制等环节成为最耗时耗力的问题。关于封面,出版社设计了两稿,无讼自己的平面设计师设计了三稿,都被否决了,最后,无讼请到了国内著名书籍设计师刘晓翔亲自操刀进行天同码版式、封面及装帧设计。为了使天同码这套工具书耐磨、好用,又新颖美观,陈枝辉与无讼、出版社在材料、版式和做工方面与设计师反复打磨,因为一个细节,经常多次推翻重来。这一装帧设计环节历时半年,正式发售前两个月终于尘埃落定。


2015年8月,'天同码'进入了最后的印刷装订阶段,陈枝辉几乎每两天都要跑一趟位于北京郊区顺义的印刷厂,督看'天同码'的印制情况。'很想一直泡在印厂,见证这孩子出生的全过程'、'怀胎廿六月,共重50斤',某次从印刷厂回来,陈枝辉在微信朋友圈如是感叹。


2015年8月,出版社在核算图书制作成本基础上,确定了天同码应售价格为1500元左右。考虑到普通法律人购书负担,无讼决定以自担部分费用,削减成本的方式将定价降低,最终确定为1253元。2015年9月9日中午12时,在'天同诉讼圈'的平台上,'天同码'正式预售,预售价925.3元,比正式销售的价格便宜300多元。


尽管此前已经有了数次预热,预售链接发布之前,无讼团队和陈枝辉心里仍有忐忑,900多块钱的书确实不便宜:『快顶个手机了!何况我们还希望顾客们没看到书就先付款。』然而,9日24时预售结束,销售成绩让所有人都惊叹--4745套。


购买者中不乏一次购买50套、100套,甚至最多购买了420套的'大客户',也有一些购买者是刚入行的年轻律师以及法学院学生。有一位西南政法大学的大四学生在朋友圈众筹400元购买天同码,'少年虽穷,但求知欲不能穷',陈枝辉为这位素不相识的人支持了40元。


一名刚毕业没多久的实习律师,为了购买一套天同码,他专门向师姐预支了一个月的工资。


辉哥'自作主张',决定送给冯晚立一套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同码--他集齐了天同码所有编委的签名,又专门跑到书序作者梁慧星先生家中,去要了一个他认为可能更能鼓舞冯晚立的签名。早上五点出发,从北京驱车赶赴石家庄,亲自把书送到了实习律师冯晚立手中。



构建中国类案裁判规则检索体系的梦想,天同码就此走出了第一步;若要这座大厦的一砖一瓦都可见可触,可能需要三五年乃至更长时间。


天同所一直希望有人能一起来做这件事,在陈枝辉看来,天同码的'编码者'应符合三个条件:第一,有一定的实务经验,一份裁判文书能在读过一遍后很快发现它的亮点、焦点,把干货提炼出来;第二,文字功底要扎实;第三,要坐得住,耐得住寂寞,不要求他从早七点坐到晚上九点、十点,只要在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内坐得住、有效率即可。


而在蒋勇的规划中,未来的天同码将因为互联网而充满更多可能。他希望在类似维基百科的平台上,开放天同码的编码规则,让所有愿意参与编写的人都能成为'编码者'。


『这可能会造成编写质量的参差不齐,可能无法以「22字主标题50字副标题」的严格标准去约束所有人,但这会带来效率和知识共享的颠覆创新。』蒋勇说。





天同码已正式开售,现在拍下一周左右发出。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