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天同码”到“天同十八部”,他如何全面占领了法律人的书架

 骆训雄律师 2020-03-02

从“天同码”到“天同十八部”,他如何全面占领了法律人的书架

北京天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天同码执笔人陈枝辉。

2020年的鼠年春节过得颇不平静,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多地,影响了很多人的工作生活,也打乱了诸多计划。由此,一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也暴露出来,“我隔离在家,无法工作,失去了收入来源,无法及时归还信用卡债务,这会不会影响我的信用啊?”“因疫情合同不能按时签署,我方属不属于违约啊?”……

“新型肺炎疫情作为妨碍合同履行的事由,合同能否变更或解除”的话题,引起众人的热议。

法律专业人士也对这些问题争论不休,特别是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作为裁判依据的那些判例,成为重要依据。“中国不是判例法国家,但判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每一个法律人参与法律解释和适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北京市天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枝辉解释说。

对网上的讨论,陈枝辉在朋友圈发了一条链接“关于合同变更、合同解除、违约责任的106条常用裁判规则”。瞬间能整理出106条裁判规则,陈枝辉有些“神通广大”。实际上,这些裁判规则来自于陈枝辉历时七年编纂的以案例整理为主的天同码,被法律界称为“国内第一个类案裁判规则检索体系”的天同码到底是什么?

一个有经验却腾不出时间,一个有想法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为了了解天同码创作的内幕,《方圆》记者来到了被国内律师们称为“最牛办公地址”的天同所,网传天同所是距离故宫最近的律师事务所。在故宫直线距离不过数百米的四合院内,记者见到了天同码的执笔人陈枝辉,这个四合院正是天同所的办公地址。

“案例整理在西方判例法国家是很成熟的,都是由经验非常丰富的律师或法官来完成的,称为‘钥匙码’。我国司法改革以来,大力推广案例指导制度和裁判文书公开制度,希望从纵向和横向上进一步统一裁判尺度,所以案例指导制度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陈枝辉是最早意识到案例价值的律师之一。

据陈枝辉介绍,所谓天同码,就是其借鉴英美判例法国家的钥匙码编码方式,收集、梳理、提炼司法判例的裁判规则,进而形成中国钥匙码的案例编码体系。天同码既是一种案例整理方法,也是类案裁判规则汇纂,是典型疑难案件大词典。其主要内容是把最高法及其他地方法院裁判的有指导意义的民商事案例浓缩为300到500字来便于大家查找和学习。

几百字的内容包括案情主标题、副标题、案情简介、法院处理等八项核心内容,其中很多内容需要从数万字的判决书中提炼归纳,尤其是案情简介和判决部分,非常考验编纂者的法律水平和文字驾驭能力。

“指导性案例的优势包括及时性、针对性、形象具体等特点,在规范和统一裁判标准上愈发重要。”陈枝辉举例道,比如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商务交易等诸多涉及法律关系的事项发生了冲突和改变,如何平衡和解决这些问题,缓解社会矛盾,将是政府、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甚至个人面临的一大考验。

出台临时性的政策可以暂时性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央行等五部门2月1日印发相关规定,明确指出因新型肺炎影响收入来源的人群,金融机构可以在信贷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采取灵活调整住房按揭、延后信用卡还款时间等措施。但这些措施临时出台,肯定面临一些不足或无法顾及的方面,而且在政策执行方面面临重重困难。仓促立法或出台司法解释更为不现实,需要一定的法定程序。不过对于因疫情陷入纠纷的法律关系,或许可以从以往的判例中寻找到答案。“从1985年最高法开始公布公报案例,到2011年案例指导制度确立,中国作为一个成文法国家,正越来越重视案例的作用。”

要说起创作天同码的起因,也是有一段故事的。其实从2008年到2013年,陈枝辉做过不少案子,其中也不乏引起业界关注的大案。2012年,陈枝辉通过朋友结识了北京市天同律师事务所主任蒋勇,两人聊得非常投机,观点也不谋而合,对于案例他们都抱有极大的兴趣,这样使两人有了密集的交流机会。

其实在陈枝辉和蒋勇相识之前,陈枝辉就将手头整理好的案例结集出版成他的第一本作品《民商诉讼疑难案件裁判要点与依据》。当时,蒋勇也在为相同的事情绞尽脑汁,他在思考如何才能最高效地检索案例,怎样才能把前人总结的经验最精练地传承给后人,怎样才能让案例在律师工作场景中最便利地使用……

后来,蒋勇在天同所设立了知识管理部门,又从出版社挖了专门编撰法规案例的编辑来进行分类整理,甚至耗资开发了一个具有搜索功能的案例数据库供内部使用。这些工作投入不小,但推进缓慢。案例体系的逻辑复杂,编案例的人一定要懂案例,而懂案例的人,又有几人愿意投入到编案例这样不挣钱的事上来?

当时的陈枝辉在案例编撰上有经验,有爱好,但碍于要执业做律师养家糊口,很多工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更多的设想也仅停留在“想想而已”,他的首部著作《民商诉讼疑难案件裁判要点与依据》也是陆陆续续用了几年的时间完成的。

一个有经验却腾不出时间,一个有想法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2012年之前,陈枝辉和蒋勇犹如两根平行线,虽然都有满腔的热情,但始终交集不到一起去。直到两人会面后,才发现对方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那个“他”。

在蒋勇的极力邀请下,陈枝辉于2013年7月加入了天同所,担任天同所知识管理主管。当月,天同码项目正式启动。

当时,陈枝辉发了自己第一条微信朋友圈,“这世上,要做成一件事,真的很难。如能专注并享受,就是万幸。诸事成就事业。追求路上,或许迷雾惑光,唯有坚持。”

实际上,2013年的陈枝辉,通过执业,年收入不菲。但遇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有伯乐相识,陈枝辉感觉浑身充满了创作的动力,发朋友圈的目的更有明志的味道。他认为,利用3年或者5年的时间,把国内民商事权威案例梳理一遍,不仅能实现自己和蒋勇的共同梦想,也能为国内法治行业的进步添柴加火,但没想到的是,这一做就是7年。

不过让陈枝辉安心的是,在天同码启动仪式上,蒋勇告诉他,“你以前做案子能挣到的钱,我全部给,天同所尽全力为你创造编撰的环境,你全心全意做好这一件事就行”。

从那时起,陈枝辉就一直处于埋头创作的状态,立志打造一部国内首创的、专业性极强的民商事典型权威类案检索工具书。

闭关300天后扎起了小辫

采访陈枝辉时,还有一段插曲。虽然眼下的北京正处于冬季,也下了几场雪,但出门迎记者的陈枝辉并没有穿羽绒服或棉服外套,西服的扣子也打开着。难道他不冷吗?

仔细观察陈枝辉,他的嘴唇有些干裂,眼睛里也布满了血丝,神情还透露出一缕焦虑,显然他心中有一股“火”,这或许是他不需要外套的原因,但这股火从何而来呢?当时的陈枝辉和标准的律师形象有相近但大为不同,虽然也是西装笔挺,但从骨子里散发出的气质,给人一种错觉:他更像是一名学者。

抬步迈入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跟随陈枝辉进入他的办公室,原以为身为天同所合伙人,陈枝辉的办公室肯定宽敞明亮,但开门的刹那,“书海”压迫而来,映入眼帘的是无处不在的各类书籍,办公桌、柜子上、墙侧等都被占据了,连下脚的地方都很难寻找。

“从2013年开始创作天同码时,办公室基本一直维持这个状态,所需要的工具书都放在我随手可以取到的地方,这样有利于节省时间。”舔了舔干裂的嘴唇,陈枝辉笑着说道。

桌上的办公电脑也与众不同,屏幕的长度几乎和办公桌同样长,远远超过了普通的屏幕,这个比较另类的家伙,是陈枝辉从网上千挑万选之后特意购买的,目的是可以同时打开十几个文件窗口,能节省不少找文件的时间。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陈枝辉把所有步骤都进行了精心计算,在一叠有半尺厚的A4纸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工作安排便签,比如几点起床、几点吃饭、每个时间段做什么工作,他把时间化整为零,尽力利用好每一段碎片化的时间,严苛程度有些“丧心病狂”。甚至他把床也搬到了办公室的一个角落里,累了就休息,休息后立刻投入工作,连门都省得出了。

“我一年当中,大概有100多天的时间是住在办公室的,没有办法,任务太繁重了,我记得最长的一次,我在办公室连续住了一周。”陈枝辉解释道。令人难以想象的是,4200余万字的天同码,几乎是陈枝辉一人执笔完成的,虽然其间他也找了一些助理,但有些达不到陈枝辉的要求,有些因为待遇或职业规划等原因,最终没能留下来。

但极度热爱这份工作的陈枝辉并没有气馁,他对天同码的编纂工作有超乎寻常的热情,“好在天同有很多优秀的法律人,他们精通法律,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我遇到疑难问题时,随时可以请教他们。尤其蒋勇主任、彭卿等合伙人,对天同码项目都是自始至终地支持,提出了很多有帮助的建议和意见。”。说起天同,陈枝辉满怀感激之情,“可能只有在天同才会做成这件事,大家考虑、评判这件事的价值和意义时,首先考虑的并不是这个项目的经济效益。这也是我能心无旁骛、长年累月坚持把这件事做下去最重要的支撑”。

此期间,为了加快天同码的编纂进度,陈枝辉开始闭关300天专心工作,为此他列出了详细的计划。包括每天的工作内容,每天、一周、一个月要完成多少案例,以及为了在适应高强度工作的同时,保持身体不垮,坚持跑步锻炼,等等。

为了鼓励自己坚持下去,陈枝辉还用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的话给自己打气,“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

下定了决心的陈枝辉从家人和朋友眼中消失了,相反,不管是工作日还是周末,同事们总能在单位看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陈枝辉,他最多也就是到院内透透气,然后又回到了办公室。同事们对于陈枝辉的毅力和决心打心底里佩服。

闭关期间,陈枝辉还接到大学同学通知,要举行毕业20周年聚会,但在聚会现场,独独缺少了陈枝辉。为此,陈枝辉也颇为失落,“要说不想和同学们聚会,肯定是假的,这样的20年能有几个呀,再次相聚,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后来,为了编纂天同码“这件伟大的事”,陈枝辉外甥女的婚礼未能如期举行。因为按照陈枝辉农村老家的习俗,外甥女结婚,舅舅是必须在场的。最终,婚礼推迟到陈枝辉闭关结束后才举行,好在赶上了一个不错的日子。

而出关那天,300多天没有理发的陈枝辉扎起了一个小辫子,他自嘲,“像一个艺术家”。

解锁裁判智慧宝库的钥匙

从“天同码”到“天同十八部”,他如何全面占领了法律人的书架

天同码印制工程浩繁,陈枝辉多次下印厂督工、查检。

2019年底,陈枝辉执笔的中国版民商事“钥匙码”——天同十八部问世了。作为主笔的陈枝辉,在7年间,几乎耗尽了自己全部的心力。

“天同码的价值在于,看一个案例原文,需要2个小时,看天同码的裁判规则,只需要三五分钟,这样能够节省大家很多的时间,也能腾出手来干更多的工作,尤其是当下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时间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机会。虽然这是以我的七年时光为代价的,但是我给大家节省了很多时间,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陈枝辉对于创作天同码这份工作非常认同。

天同码于2015年完成了一期工作,分为合同、担保、公司、金融、程序五部主卷和两部目录卷,共850万字。天同码一期包含5000多个案例,来源非常之广。有最高法公报系列,商事审判、民事审判、审判监督、立案工作、执行工作指导系列,最高法商事审判指导案例系列、最高法商事审判裁判规范与指导案例、全国法院再审改判案例……

2019年,天同码将原有5部主卷做了大量增补,并另新增11部主卷,形成天同八部(民事)、天同八部(商事),加上两部目录卷,统称“天同十八部”。共 18 本、2 万余条裁判规则、4200 多万字、 近120斤重。

早在2015年,天同码一期发布时,近千元的预售价也抵挡不住抢购的热潮,短短12个小时,4000余套天同码销售一空,当时还引发了律师圈的轰动,对天同码的评价极高。

赞誉和认同,意味着高品质,天同码做到了。当然,编纂天同码的过程异常辛苦,除了体力和精神上的煎熬外,原始资料的搜集就异常困难。刊登案例的最高法发行的刊物本身受众面就相当窄,发行量很少,有些年代久远的更是难觅踪影。包括陈枝辉在内的天同所律师,几乎动用了所有数据库的积累,为了搜集一套完整的刊物,又派人拜访了许多出版社的编辑,期待他们手中能留下一些。可以说,为了天同码的出版,天同所几乎把压箱底的能量都使出来了。

天同码主体创作完成后,为了精益求精,陈枝辉组织了三次悬赏挑错活动,尽量使错误率降到最低,为此,陈枝辉和天同所也付出了“不菲的代价”——价值21万元的“挑错费”。

除了在文字上较真外,陈枝辉及天同所在图书版式、封面及装帧设计上也颇下功夫,为了使天同码这套工具书耐磨、好用,又新颖美观,陈枝辉与无讼、出版社在材料、版式和做工方面与设计师反复打磨,因为一个细节,经常多次推翻重来,这一装帧设计环节就历时数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家梁慧星对天同创作天同码的努力非常赞赏,对天同码的法治价值和社会价值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虽非所有裁判规则都在更广泛实践中行之有效,但其中凝结的裁判智慧,必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珍贵成果,是后来人不可忽视的思想宝库,天同码提供了一把解锁这座宝库的钥匙。

梅花香自苦寒来,2019年底,天同码横空出世。

编辑丨肖玲燕设计丨刘岩

记者丨陈录宁

《方圆》人物版2月杂志

从“天同码”到“天同十八部”,他如何全面占领了法律人的书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