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羽《茶经》中所列茶具

 高山仙人掌 2015-12-04
  陆羽《茶经,四之器》里共列举28种器具,其种类、用途分别如下:

1.生火、烧水和煮茶器具。

风炉形如古鼎,用铜、铁铸成。有三只脚:一脚上铼有 "圣唐灭胡明年铸",说明造炉的年代;一脚上铸有"坎上巽下 离于中",意思是水在上,风在下,火在中;一脚上铸有"体均五行去百疾",表示五脏调和,除邪袪百病。炉腹上有洞口,其上铸有"伊公集陆氏茶"字样,意即"伊公(指伊尹,为贤相)用此调!^"陆氏(指陆羽)用此煮茶"。在《韩诗外传》中曾有 "伊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的记述,陆羽则是历史上用鼎煮茶的首创者,故而长期以来,有"伊尹用鼎煮羹,陆羽用鼎煮茶"之说。在炉底郞也有一个洞口,用来通风出灰。 炉内还有一个放燃料的炉床。炉口设三个支架:一个上面有"翟",就是火禽,刻一象征火的离卦;一个上面有"彪",就是 风兽,刻一象征风的巽卦;一个上面有虫,就是水虫,刻―象征水的坎卦。炉身上还有花草、山水图案等。风炉主要是供生 火承器之用。

灰承:有三只脚的铁盘,供承灰用。

筲:用竹或藤编制的圆箱,供盛炭用。

炭挝:六角形的铁棒,也有做成锤或斧形的,供敲炭用。

火笑:又名筋,即火箸,或火筷子,用铁或铜制成,供取 炭用。

钹:又名釜,用生铁制成,内光外粗,耳呈方形,钹边宽阔。镇中心部宽,可使火力集中于中心部位,使水易沸,茶末易扬,茶汤易厚。洪州(今江西修水,赣江支流的锦江流域和 南昌、丰城、进贤等地)的锾为瓷制,莱州【今山东掖县、即墨、莱阳、平度、莱西、海阳等地)的複为石制。陆羽认为,这种锾主要供烧水煮茶用。交床十字交叉的架,上置剜去中部的木板,供放锾用。 竹荚用桃、柳、蒲葵木或柿心木做成的细圆木棒,两头包银,供放钹用。

2,烤茶、煮茶和量茶的器具。

镇荚用小青竹制成。陆羽认为,小青竹遇火能发出津 液,可以提高茶叶的清香味。另外,用精铁、熟铜也可制作,它具有经久耐用的特点。供烤茶时翻茶用。

纸襄用剡藤纸(产于剡溪,今浙江嵊州境内)双层缝 制。贮放烤好的茶,使香气不致散失。

碾用橘木制作,也可用梨、桑、桐、柘木制作。它内圆而外方,内圆便于运转,外方可防止倾倒。里面装一车

轮形带轴的坠,能来回转动。用碾将炙(烤)过的团茶碾成

粉末状,才可用来煮茶。

拂末用鸟羽毛做成,碾茶后用来掸茶末。

罗合罗是筛,合是盒。筛下的茶末贮存于盒内。筛用竹

弯成圆形,绷上纱或绢。盒用竹节或杉木制成。在团茶碾碎

后,用来筛分茶末。 、

则量茶器具,用海贝、蚌等的壳,或铜、铁、竹制作的

匙、小箕等。

3,盛水、滤水和提水器具。

水方用稠木或槐、楸、梓木锯板制成,板缝可用漆涂 封。主要供盛水用。

漉水襄滤水用具,供清洁水用。囊的骨架用生铜制作。

陆羽认为,生铜浸水后不会产生苔秽和腥涩味,而熟铜会生铜绿,铁会生锈,带腥涩味。这种说法,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此外,也可用竹、木制作,但不耐久,不便携带。囊可用青竹丝编织,缀上绿色绢及细巧的饰品。另外,再做一个绿油布袋,用来贮放漉水襄。

爾又名牺杓。用葫芦剖幵制成,或用木雕凿成,作舀水用。

熟孟用瓷或陶制成的盛水器。

4,盛盐或取盐的器具。

鹾簋用瓷制成,有盆形、瓶形或壶形,供放盐用。
揭用竹制作,用以取盐。

5,盛茶和饮茶的器具。
碗用瓷制成,供盛茶用。

札选取棕榈皮,用茱萸木夹住缚紧,或用竹子一段,竹

产管里装一束棕榈皮,呈笔状。供调茶用。

6,装盛茶具的器具。

畚用白蒲编成,也可用莒,并衬以双幅剡纸,呈方形,

装茶碗用。

具列用木或竹制成,呈床形或架形,漆成黄墨色,可关 闭,用来收蔵和陈设各种茶具。

都篮篮內用竹篾编成三角方眼,外用宽的双篾作经, 细篾缚紧,呈长方形,用来贮放各种茶具。

7,洗涤和清洁用的器物。

涤方用楸木板制成的容器,板缝用漆涂封,供盛洗涤 后的水用。

滓方容器,制法似涤方,供盛茶渣用。

巾用粗绸制成,计两块,用以交替擦拭各种茶具。

陆羽不仅对茶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评介,而且对茶具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此,在他在世时,人们已对他怀有十分 敬意。唐代李肇的《国史补》一书有记载,说:"巩县陶者多为瓷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李肇和陆羽应是同时代人,《国史补》成书在陆羽死后20年。这条记载说明陆羽 已被当时入奉为茶神。"唐赵璘《因话录》、北宋时撰的《新唐 书-陆羽传》、北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等书中,也都记载了 陆羽因撰写《茶经》有功,自唐中期到北宋间,已被尊为中国 的"茶神"。1959年,河北省出土了五代邢窑瓷器,其中有茶臼 (径12.2厘米、茶釜、灶(通高15.6厘米〉,茶汤瓶(髙9.8厘 米),渣斗(髙9.5厘米〉,瓷人(高10厘米、胎质细腻,釉色洁白莹润。除瓷入髯发黑彩沾染,有刻画衣纹外,余皆光素无 饰。器形玲珑端巧,器皿尺度縮小,可能是冥器。那件白釉黑 釉瓷人,既然与茶具同出,当与茶文化有密切关系。这瓷人,头戴四瓣莲花形高冠,手捧展开的经卷,双足结跏趺坐,上身 穿衣,下体着裳。乍看似正在诵经的佛子,但从连鬓黑发和衣 裳穿着看,说明他不是剃度的僧人。那么这尊非僧非俗瓷制 人像是谁呢?正是茶神陆羽的瓷造像。至于手中所捧的经卷, 当然只能是《茶经》了 (此瓷像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从出土如此众多的瓷制茶器具等看来,唐时的茶器具至迟在五代时已普遍使用。

唐代茶具式样,至今仍为日本抹茶道、煎茶道举行茶道 仪式时所使用,只是为了方便和清洁,风炉内改用了电炉 丝。但正统的茶道活动,又在自己家里进行,还是用炭的。在 静寂的茶室里,听击炭和倒水声音所产生的幽雅气氛,也是 茶道活动中的重要要求。在唐宋诗词中,对每种茶具几乎都有描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