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的形式决定展览的格调 齐玉新 三、形式
很多人做展览,不太会根据美术馆的环境考虑作品的形式,而是闭门造车,在家里把所有作品形式写上几遍。比如:对联、斗方、扇面、条幅、横的、竖的。。。然后再弄一张超级大的作品作为压轴。
其实,很多人都走进了一个误区。是什么呢? 一是,展览千万不要面面俱到,使尽浑身解数,弄个五体俱全。有的书法家本身就会写行书,你偏要把自己根本不擅长或者不会的书体整上几件,说捉襟见肘吧,是好听,其实是故意找自己的麻烦,把自己脏乎乎的屁股非要展示给大家看。这不是没事找事吗。有位我很尊敬的书法家,行草书写的很好,结果他的展览非要写上几件篆书、隶书,这样貌似要显示一下他的全面,结果看了之后,包括我在内的观众,失望极了。 孟老师就是这么说的,不信你去问他! 二是,不要看见人家怎么做你就怎么做。有些东西不是和你,如同服装。你得考虑身材。比如,弄一件大作品放在展厅里,本来你就不擅长那玩意,大作品大字也不是谁都能弄的了得,结果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家一进去看着那宣纸和墨糟蹋的都揪心。谁规定的必须要弄个大作品啊? 某人,你出来,你还我童年! 三是,展品不要多。对于那些书体单一的书法家而言,千万不要弄很多作品。通过这么多年看展览,我觉得一个个人书法展,作品不要超过50件。超过了,难免在形式上、风格上重复。这样,观众看起来也很腻歪。
比如,这次【山海观----书画小品展】,当时定调子的时候,我们四个人就考虑----每人20--25件作品。这样每个作者相对很轻松,作品创作也不至于很重复,总体加在一起80---100件作品,大家看起来有30--40分钟基本就足够了,作者不累、观众也不累。
这次展览,我们定位就是小品展,目的有二: 一是、和国展那种展厅拉开距离。不要那种高大上的作品、不要那种虚张声势的作品、不要那种装腔作势的作品。
二是、主要就是小品。小品,最适合微园这种带有园林风格的展厅,小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突出文人的那种情趣,这样就可以让作品最大程度的和美术馆融合在一起,一定要给观众一种感觉----当你看到作品的时候,这不是展厅,而是作品本来就是这个环境里面的一个点缀。
三是、作者的选择。单纯的书法展,我自己都觉得很单调。所以,当初选作者的时候我是这么考虑的:一定要有画,一定要有书体风格上的差异。这样才有点看头。虽然我认识那么多书法家,最终,我选择了:逄春伟---楷书,许文远---行草,宁风子---书画,我---书画。这样四个人搭配在一起,展厅里面的内容和形式就丰富了。喜欢看字有字,喜欢看画有画。
在展览第二天的一个采访中,我针对本次【山海观】展览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我真想把这次展览的所有作品就直接贴在墙壁上,让大家可以摸,不要镜框,只是托一下平整就可。这样,把展厅的环境布置的如同几个书房,你走进来感觉是进入了朋友或者你自己的书房,刚写好的字就贴在墙上,你喜欢可以抚摸一下,摸坏了就坏了呗,我以后再写。只有这样,才能让作品拉近跟每一个观众的距离,甚至消除距离感。打破以往展览那种作者、展品高高在上的感觉,下回吧。
下一回,说说作品集的事情?有喜欢听的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