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5年度书法报·书法海选 兰亭诸子提名奖李世水作品集评 胡传海点评: 李世水的作品(如图),写得比较内敛而不张扬。作品给人感觉有一种书卷气。相比较而言,现场书写的小行书作品要远远好于投稿入围隶书作品。入围隶书作品给人感觉是做作和摆布,写到当中忽然凹陷一块,实在是莫名其妙。而且这种隶书一看就是纯粹学现代人的东西,准确点说就是没有临摹过古人碑帖,只是为了凑字体不得已为之。现场书写的小行书气息不错,但是仔细看来也是缺少临帖,不少字经不起推敲和细细琢磨。 朱以撒点评: 李世水的两件书法,一为隶书,一为行书。一个人掌握了两种书体并能熟练运用,且能写多字数,可谓笔法兼擅。 先说隶书。这件隶书作品写了毛泽东的两首词一首诗。为了不使画面死板,李世水在安排上作了一些调节,将第一首词顶天立地,第二首诗则下沉,空出上面空间,第三首词则置于顶,空出下部,落款则置中段。如此参差错落,显示了作者的创作情趣,试图让画面活泼一些。的确也起到了这么一种效果。但也造成右实左虚、右重左轻,画面不平衡。因此,小情小调还不如实在地书写更自然,如此为不免用意太明显了。 李世水的隶书带有行书笔意,写得较流动,生出一些轻快的趣味,他把隶书写得活泼起来,而不是表现其庄重气度。由于动作多流动,有行书运笔的特点,使人欣赏时也感到轻松随意。作者在用笔上敏捷轻快,点画见轻重、曲直多变化,同时对造型也有讲究,不惟端正,而多欹侧,使之左右跌宕生动。可以看出李世水对隶书的理解和运用,即表达个人情趣,是流动的,不是固定的。因此,不以一字一格划分,而是鱼贯而下,大大小小,写到哪算哪。字字短长不一,各有伸缩,章法也就活泼起来了。 隶书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写”这么一个过程——很轻松地写、自由自在地写,充满自如。平日里掌握的技能,此时轻松地流露出来。一个人对于写的要求,不可矜持、作态,就是如此,使书写成为寻常的过程。作品以何等心情写成,相信也会传导给读者,使读者也有这般感受。 隶书作品在给人轻松感的同时,又觉得太闲适了、随便了、飘浮了。一件作品还是要有深沉意味的,使一点一画都不因随意而失去韵味。一个人在欣赏作品时,除了感到快意,还要从中把玩,挖掘其中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出发,作品就显得单薄了,无含纳了。尤其是一些细笔画,细而浮、细而弱,在纸面上游移,并没有沉入纸里。因为速度快,有些笔画过于简单化,匆匆又匆匆,也就顾及不了。对于多字作品的书写,整个画面会丰富许多,字数多也是一道景观,觉得繁富热闹,但多字要经得起慢读细看。多未必能取胜,如果这里一点不足,那里一点欠缺,加起来就非常明显了。心手两畅往往写得很畅快,如果再做到精到,就会更有价值。 李世水行书《松花江放船歌》斗方,也同样表达了书写的自然,轻松地写,气息平和。此件行书有米芾书风,所不同的是,他把米芾的奇崛泼辣转变为平整温润,无欹侧奇峭、锋芒毕露,行笔更为婉约、圆转。时下创作有一种作派,端着一个架式,气很盛。李世水此作显得低调、徐缓,有轻轻道来趣味,让人读罢心思平静。细观内部,平静中又有变化。不足之处是章法太平板了,从横向看大类楷书排列。由于字形大多相近,字距也多相近,像是摆字,也就缺乏调节,如一潭止水,毫无生机。每个字都有动感,合为一篇却死板了,可见整体活比单字活要重要。 杨吉平点评: 清隶是汉隶之后的又一个隶书高峰,之后的隶书很难再出现高峰,这是由隶书书体本身的局限所决定的。隶书作为正书,笔画相对简单,结构又相对规整,前人已经将隶书变化的可能性都作了探索,留给后人的变化空间便十分狭窄。当代书法创作以隶书的成就最弱,正是上述原因的必然结果。 李世水的投稿入围隶书作品谈不上多少个性,是当下常见的隶书面貌,难脱时人窠臼。当代流行的隶书时风,主要是将字体由端庄整齐变为欹侧歪斜,也就是把字往歪地写,以此求得隶书的动势;另一个则是将行书笔意糅进隶书,使静态的隶书笔画趋向动态,以此增加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再则是吸收简书的成分,增强隶书的表现能力。而传统汉碑中端端正正的写法在当代书坛几乎荡然无存。李世水此作,首先是字形皆取右侧之势,一路歪斜,盖无例外。这种写法固然避免了过分端庄有可能出现的死板倾向,但一律右斜却同样缺乏变化而造成另一种刻板。同时,在都向右倾斜的前提下,每个字的倾斜度还有差异,整体上看便显得有些凌乱。这种凌乱表现为行法的扭动,这种扭动不是行草书那样的生动,而是隶书的飘摇不定。好在作者对线条的驾驭能力尚有可取之处,压得住笔,线条质实,加上其使用的浓墨,使线条生涩凝重,表现出一定的金石气息。当然,无论是和当代书家相比还是和古典碑刻相比,作者的线条都显得有些简单,直线条过多。实际上,经典汉碑的线条,无论是工整类还是质朴类,线条都是曲折变化的,基本上没有笔直的笔画。这是古人隶书端正本分而又不失灵动的一个秘诀。事实上,作者的隶书取法从《张迁碑》到《礼器碑》到《石门颂》等各类风格的都有,创作时则以时风加以融合,融合的效果则体现出作者对经典把握不够。换言之,在尚未进入传统、尚未理解经典的情况下,便想变化创新,其结果显然不会很成功。另外,作者在字形变化上也有诸多不足。比如紧挨的“滔滔”两字,仅有线条粗细的差别,而无结构的变化,而结构是可以变化的;其他如“天”“千”“看”“山”“风”等字,均有雷同之弊。这其实也是对传统继承不够的表现。 作者的现场创作则换了书体,采用行书。相对于作者的隶书,其行书似乎更为熟练。行笔肯定,线条流畅,以米芾为主,将王羲之、颜真卿等整合在一起,同样有时人的影子。其不足与隶书是相同的,对经典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如许多字的结构不到位(典型者如“绣”字)、笔力不够等便是表现。 最后要说明的是,隶书作品的落款“书之”是不通的,“书”便可,“书之”便多余了。这个错误为当代书法人所常见,故特此提出。 李世水2013~2015年度书法报·书法海选“兰亭诸子”入围作品 李世水2013~2015年度书法报·书法海选“兰亭诸子”终评现场总决赛创作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