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龙心语----玄武苓泽疗眩晕

 江湖郎子 2015-12-04

众所周知,眩晕就是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在临床中最为常见,我们骨伤领域的颈椎病中亦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症状。临床多年颈源性眩晕治疗了不少,其中大部分患者通过手法调整颈部关节或者颈部肌群眩晕均可减轻或者消失,而亦有一部分患者效果并不理想,面对这些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心中充满了内疚和不以言表之情,作为一个临床医生,解除患者的疾苦是我们的首要职责,而当这些患者抱着希望而来,带着失望而归时的那种种表情像一把把钢刀深深的刺入我内心,这一把把的钢刀也激发着我一定要寻求解决他们疾苦的方法。传统骨伤治疗讲究内外兼治,当外治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开始在内治中寻求出路,通过近几年在中医经典的研读学习中,逐渐清晰的认识到眩晕的一些根结所在,特别是学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后,开始运用经方来解决临床中的一些靠单纯手法和外用药不能解决的眩晕问题,以前那些我无法解决的问题慢慢的开始迎刃而解了,我临床常用治疗眩晕的方子是“泽泻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和“真武汤”。我亦是常常三方合用,我定其名为“玄武苓泽汤”。在此我将我对此病的认识做一个简单的汇报,希望论坛的坛友们斧正。
中医有“无痰不作眩”之说,也就是说眩晕一证都跟痰饮离不开关系。又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蓄痰之器”的说法,也就是说治疗眩晕必须从它的化源开始,从脾入手方为解决问题的根源所在。痰饮在人体是什么?是水饮的停留所致。而水饮在人体是怎么代谢的呢?我们看看《素问。经脉别论》中的一句话“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步,五经并行”。这句话说的就是水液在人体的正常流行情况,水液在人体的代谢必须要靠脾气的运化,才能使津液上行以濡养心肺;还要靠肺气的宣化,才可以通调水道,水湿下行而渗入膀胱。亦要靠肾气的温化来帮脾运化水湿和加强膀胱的气化功能。肺、脾、肾三者必须协调一致,水液才会在人体正常运化敷布。反之,肺气衰微则不能通调水道,会导致水饮停留而为痰饮;脾气衰微则不能正常传输津液会导致水饮停留而为痰饮;肾气衰微则不能蒸化水液亦会导致水饮停留而为痰饮。故而治疗痰饮多从这三方面入手,而这三个脏器中脾是主水液运化的,是精气输布的根,这个根出现问题则人体水液代谢必然会出现问题而为痰饮,故而“脾为生痰之源”。治疗眩晕亦首先从脾入手方为大法,有者求之,无者责之。

眩晕外感内伤均可引起,其病位在脑,常见的病机有风、火、痰、淤、虚五种情况,五脏中与肝、脾、肾、心均有密切关系。我认为与脾和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提及眩晕的多责至于支饮,支饮的病位在心下胃脘部,胃脘部有痰饮则导致中焦气机不能正常输转而影响三焦的气机升降失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和上面《经脉别论》提到的情况是类似的,人体的精气要脾的运化才会上奉,地气上为云啊!而痰饮的产生,就好比久涝后的地面,阴暗潮湿,到处是淤水淋泥,地气不能正常升腾了。其在人体,脾主运化,司水饮的输布和营运;肾主气化,司水液的蒸腾和排泄;脾阳虚则水饮的运化无力,肾阳虚则水饮的气化失施,则必然会水饮停蓄泛滥,上冲头目而为眩晕。这种情况咋办呢?一是建渠引水,让多余的水有出路才不会淤积,二是借阳光的普照。则阴霾自散还大地一片清爽,而恢复大自然的自然升降。“玄武苓泽汤”的组成是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制附子、炙甘草、生姜。其组成茯苓、泽泻以泻水湿,好比引渠排水,白术健脾燥湿,好比在潮湿的泥土上添加干燥的灰土,加强淤泥的干燥,桂枝好比太阳的热力,生姜的目的是引热力下达于地面(脾胃),附子则是将太阳的热力直接引入地下(肾)而蒸腾水汽。其共同作用则久涝后的地面必然很快干燥。地气(精气)能够正常上腾而为云(供奉于脑),则眩晕自止也。

  下面介绍几个案例:
1.  凌某,女,52岁,因眩晕、胸闷、心悸、时而汗出两年。曾先后在多家医院治疗无果,病情有增无减,全身CT、核磁共振做了无数,检查就只有颈椎3/4,4/5椎间盘有突出,亦曾经找骨科看过,治疗颈椎无效。其三天两头的感觉自己胸口难受,出气困难,因多次检查未果家属都认为有精神病,去年五月家属带其到川医精神科诊断为忧郁症,开药内服患者反而觉得更加烦躁。去年七月来我处治疗,记得当时患者的精神很疲惫,而且说话语音底沉,自觉胸中一直憋闷,每次发作时感觉有一根绳子从后背将她的心向后拉,胸口一阵一阵的发紧,发作时出气困难,而且全身烘热,一身大汗。查其颈部双侧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僵硬,从症状来看是一个典型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这种情况在临床中是比较难治疗的。开始予以常规的颈部推拿、针灸和外敷中药治疗,效果不太理想。后思《金匮要略》中提到“心下有痰饮,背寒如掌大。”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予上方去附子加陈皮、砂仁调理半月而诸证消失。

2.庄某,男,64岁,09年曾因颈源性眩晕在我处治愈,去年11月中旬的一个晚8时左右,突发眩晕耳鸣、视物旋转,呕吐清水,颈项僵硬。因已是夜晚,予对症用药静滴,眩晕缓解。而在后面的三天里病情反复,每次症状如故,予上方去附子加清半夏、制南星、砂仁、陈皮。一剂而眩晕止,两剂诸证消失。

3.王某,男,65岁,今年3月份的一个病人,这个病人刚开始不是来看病的,他是陪他老伴来我处看腰椎间盘突出的,我见其面色苍白,走路摇摇晃晃的。我想是大脑的问题吧,因为病人较多,而且他不是专程来看病的,我也没有问他什么情况。记得他陪老伴来的第四天,病人不是太多,我在给他老伴治疗时提及他的情况,他老伴说他患的是脑萎缩,这个情况已经有两年了,去了很多地方看过,没有效果。其他医生都说这个病没的治了,他们也就放弃了治疗,任其自然。我说我试试看吧,观他的神态应该可以治疗吧!当时患者站立时即感眩晕,双腿无力,纳差,观面白而虚浮,舌质淡嫩、水滑苔,脉沉细而弱,从证型看典型的脾肾阳虚。《伤寒论》中提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 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又提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此患者用“玄武苓泽汤”化裁调理一月而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