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我为什么还是崇赏王崧舟的课

 江山携手 2015-12-04

[转载]我为什么还是崇赏王崧舟的课
我为什么还是崇赏王崧舟的课

——以《去年的树》为例谈

听王崧舟的课,每次都会有心海涌动的感觉,有时是为他所挖掘营造的文章主题情感而深深共鸣,有时是为他所构筑弥散的课堂意境而沉沉陶醉,有时是为他精巧融汇的教学设计而恍然顿悟,有时是为他凝炼涵咏的诗意语言而欣然愉悦……

一句话,他的课,总有那么一处或几处会让人心动。

也许正是由于这,在众多公开课接连展示的大型会场上,每每都是王崧舟的课能高领风骚,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往往也是王崧舟的课能得誉一片,带来最轰动的效应.

也许也正是由于这,王崧舟的课,在接受一片称誉得到大多推崇的同时,必也会引来一些冷静审视的目光、深刻解析的利刃.毕竟,高路入云端后,明月清风可先揽,狂风暴雨也更骤。

有人这样说:“将王老师课堂上孩子的发言截去,仅剩下的王老师发出的音频部分,你听,就是一场文学讲座,大致是讲座者关于文本细读体悟,其间大量夹杂着相关的拓展咨询。如果您听了一定会说,讲座者是真正的文学方面专家。这样的讲座可以在高校,中学开展,但要在小学……你思考一下,合适不?
  还有人这样认为:“当下的公开课,大有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艺术’的趋势。”你看,“一个简简单单的句子,老师要竭尽全力,翻来覆去,颠来倒去地让学生配合着读下半句,非读个十遍二十遍誓不罢休,美其名曰让学生在语境中和作者的情感同频共振;一个相同的教学设计,遇到不同的学生,老师的点拨和启发,总是一模一样的近乎朗诵的几句诗一样的话语……似乎不这样做,就不够美轮美奂……

也有人这样言论:“读哪一句,指定了,所以儿童能说出些什么也就基本限定了;问题中涵盖的思考容量框定了,所以儿童能想到些什么也就基本可预了;课堂的旋律奏定了,所以儿童能表现出的情绪就不会跑调了……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儿童在课堂中的作用,除了读指定的课文片段,在极大气场的环境或情绪铺陈奠定下说些或者写些只言片语外,几乎可以不计了。”

见解不可谓不独特,眼光不可谓不犀明。

我同意这其中的有些看法。但我还是崇赏王崧舟的课。

对于我这样的态度,有些朋友很是不解,因为在大家的眼里,我大致跟这样一些评价语联系一起:“思想独特”“语言犀利”“文气纵横”。

“像你这样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怎么遇上王崧舟的课,就也跟出道不久的女教师一样盲从、感性了?”同道的朋友说到这点,总是对我大跌眼镜。

但我还是未改本衷。

当然借此我也在不断扣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真的是这样吗?

对于王崧舟的课,五年前,07年时,在听了他的《慈母情深》后,在大家普遍的一片赞颂声中,我在《基础教育》上发表了一篇课评《平视名师》,中间已这样审视王崧舟的课:

对于王崧舟的课,我叹服……他的课,本身就是一首诗,诗意语文又有了新的深度。但我,对王崧舟老师的课,始终只能远远地欣赏,这样的课太完美,我永远都学不会诗意语文的说法,也更加深了我这种感觉,诗,是语言的贵族,诗意语文,也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贵族了,高贵、典雅,而又高高在上(此所指是王崧舟老师的课,并非指王崧舟老师的人品),可远观而不可近学也。其实,王国维对诗的境界有这样的评述: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诗人之境界,唯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故读其诗者,亦高举远慕,有遗世之意。而亦有得有不得,且得之者亦各有深浅焉。若夫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常人皆能感之。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广。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私以为如能从诗人之境界”“下降常人之境界,岂非能行世更广。

09年时,对于公开课的精巧、华美的艺术化倾向,我发表在《湖南教育》后被中国人大资料中心转载的《语文树旗》一文中曾说:

如今,主题语文飒飒燃烧于大江南北,诗意语文灿烂傲放于神州大地,情智语文崛然含笑于众花丛中……中国语文百花齐放,这些精彩纷呈的课堂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观念冲击,带来了新的教学视野,使我们为之如痴如醉感慨良多之际也带来了几多欢喜几多愁。我们争相学习,争相效仿,唯恐一不小心落后了挨鞭。但,百姓心中自有秤,自己的课堂冷暖只有自己知,这学那学亲历后才发现,现实的课堂教学中,重重的玄妙机关并非如想象中那么引学生入胜,环环的精致设计也并没让学生多增多少兴致,深情的美丽语言有时竟还会让学生笑场。趟过这片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教学芳草地,才感觉只是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里我引用我以前的观点,只是想说,现在我还是崇赏王崧舟的课,并不是简单的盲从、感性,我这是对自己以往审视的再审视,对自己以往否定的再否定。

因为,现在,看一堂公开课,我已不是从“这堂课我能学吗?学得成吗?”“这堂课适合我们平时的现实课堂吗?”等这些角度来看、来听。我从中去思考的是——这节课能让我得到些什么,给了我多少启发。

本来,不顾自己的特点而一味地学他人,本身就是一个局限性的思维;将公开观摩课完全等同于平时的课堂,也是一个错位的思想。如以这种角度来看公开课,那公开观摩课则永远是一个“错误”。

王崧舟的公开课堂到底能让我们得到些什么,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就以这次他所上的《去年的树》来说一说吧。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拟人体童话,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只鸟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天天听树唱歌。冬天将来,鸟儿要飞回南方,答应春天再来给树唱歌。可第二年春天,鸟儿飞回来,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找,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对着灯火唱起了歌。这篇童话故事语言平淡朴实,主要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联缀故事。

《去年的树》是王崧舟今年推出的新课。说它新,一这是他新设计的一堂公开课,二是它着重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版课程理念。

一、   诗意的语言引领对文字的趋优心理

王崧舟的课堂语言无疑是精巧的、雅致的、优美的,像一首散文诗,像一篇美文。请看一下在让学生深入体会着朗读这个童话故事的开头时他的情境创设引导语:“当晨光初照——当月儿挂上树梢——冬雪消融的时候——叶子飘落的时候——迎着风,迎着雨——走过冬,走过夏——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鸟儿唱着夏日小情歌——鸟儿唱着晚安小夜曲——”

这样的语言,在带给我们无限的语言文字享受的同时,也引导着学生更真切地悟到了语言文字中不寻常的感情——故事开头中的两个“天天”,极其平淡的语言饱含着最深厚的感情啊。

再者,在引导学生语言文字习得、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趋优心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文字的趋优心理,是学好语言文字运用的前提动力。心理学家在对人的行为的心理驱力进行考察时,发现有一种近似于本能的心理倾向常常是人们行为的原动力,这种心理倾向被称为企图达到优越地位努力。称得上“优越地位”的语言文字,当然应是指能带给人美感的能让人心灵震鸣的最合适的最贴切的语言文字。文字的趋优心理,将引领着学生努力迈向语言文字的“优越地位”。

王崧舟诗意的美好语言,充溢在课堂的许多空间,创境时、讲述时、点评时、引导时……以上所举是他整段型的课堂用语,另还有许多零星散布的语言,如“这是充满忧伤的话语……这是满含责备的话语……这是实现承诺的话语……这是寄托思念的话语……”“一个忧伤而温暖的故事”“空白让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等等。也许此时我把这些语言独独拎出来,已没有多少感染力,但在课的当时,在那样的语言环境中,那样的情感气场中,这些文字确乎让我们感动了,让我们有所顿悟了,也让我们感到享受了。

在这样的诗意语言中,能引领着学生,也启迪着听课的教师有一种热切的“心向往之”的文字趋优心理。

二、   独特的解读启发提升阅读思维力

王崧舟老师的文本解读,常有常人不及之处,也常有一般人不达之境。听过他的关于文本细读的讲座,例讲了《长城》《再见了,亲人》等的解读,有的课从全文标点的特点来解读文本的情感基调,因为最是标点能表情;有些文从语言的表壳形式来探究文本的主题思想,因为“对语文教师来说,所有的形式都不是形式”,“形式有时是更大更高级的内容”(王崧舟讲座语)。令人有别开洞天的豁然开朗之感。

《去年的树》,教学时老师们都将文章主题解读为“信守诺言,珍惜友情”这一点。这不错,教参上也是这么写的。可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这样一点,教学时具体的主题思想是可在文本大的价值取向主流中根据每个人对语言文字的不同角度的解读而视再作分流选择的。说实话,对于《去年的树》这一课而言,直接冠之以“信守诺言,珍惜友情”这一主题,往往有贴签之感,明知这是对的,却唤不醒我们内心的柔软,激不起我们灵魂深处的颤动。而王崧舟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从这课“信诺惜情”这一主流中,准确地再提取出一畦清流——“为了一个春天的约定”,就那么贴着心地不经意地温暖而柔软地流淌进了每个人的心田,并不时地跳跃起点点美丽情感的浪花。

主题的高格选择决定了课堂的格调,在这样的独特解读中,老师的引导也就有了温暖的情——“森林里有千万棵树,千万只鸟。这只鸟只为这棵树唱歌,这棵树只听这只鸟唱歌。这是多么深的缘分啊。”“天天唱歌,其实鸟儿也有不想唱的时候,但她还是天天为树唱着;其实,大树也有听得厌烦的时候,但他还是天天听鸟唱着。这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啊。”学生的理解也就有了柔软的意——“文中不写树的样子,鸟的外貌,这是因为对他们来讲,外貌已不重要。他们感情深厚得、心心相印亲密得已忽略外貌了。”“这个春天的约定是心与心的约定,是情与情的约定。”……

这样的独特解读,引导提升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并能渐渐使之具有思维的创造性、深刻性与灵活性。

三、   扎实的读写挖掘显现语言的深度

这堂课上,王崧舟老师设计了三处小练笔。其一是故事的开头,让学生想象着写一写,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其二是故事的发展处,让学生选择词语补写旁白、提示语;其三在故事的结尾,看着这灯火,对去年的树鸟儿有多少话想说啊,写一写鸟儿想说的话。

三次读写结合,可谓将课堂上的练笔功用发挥到了极致。但次数虽多,却一点没让人有重复累赘之感,这是因为,这三次练笔做到了各有其侧重。第一次侧重训练学生的想象,描写大树与鸟儿的外形;第二次偏重词语的甄别品味,选择补写贴切的提示语;第三次倾向内心独白,进行心理的表达。当然,这三次练笔,既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上佳途径,整合起来又强化传达着王崧舟老师这堂课要学生从中感受的这篇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用最平淡的语言讲述最深厚的感情。

的确,一次又一次的读写练笔,填补扩充着文本空白处包含的内容情感;一次又一次的再被否决删去补充,最后还是只留下文中那最平淡的语言。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试误”中,学生才真切地体悟到空白处的无限丰富,平淡处的无限深厚。否定后的否定,远比初时简单的肯定更能让学生触摸感受到文字的内涵语言的深度。

 

应该说,王崧舟老师的这堂《去年的树》,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语文课程的性质,让我们从中受启迪很多:在“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理念下,我们该如何适切地解读文本,该如何扎实地进行语言训练,该如何赋于文字的感染力,该如何渗透语用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同时,该如何让人对语文有心动之感。

一堂语文课,单有对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训练,或者更进一步的话是巧妙设计层层训练,这种技法的功夫容易做到;而在这巧妙学习运用的其中,能伴随着对语言文字真切的感动,这种大法的功夫才最难能可贵。王崧舟的课是最能彰显出这种魅力的。

一堂能上得让人心动的语文课,从某种意义上说,至少已成功了一半。因为,只有对语言文字有心动之感了,才能真正地提升语言的敏感度、文字的敏锐力,才能真切地触摸、感受、体会、享受到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灵魂的震颤,从而渐渐具有一颗善感的文心。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一把双刃剑,在把一个方面做到极致的同时,也会引起另一方面的新问题。王崧舟老师课堂上特有的诗意语言,因其书面化、典雅性,于是就更适合独白性表达,更适合抒情性朗诵,学生就不易与之口头对话。而正是由于此,王崧舟的课现在也受到了圈内为数不少的一部分老师的质疑:“王崧舟老师的课学生观有问题。”“在他的课堂上,老师太突出自我,陷于自己的强势语言所营造的诗意中。学生只需一遍又一遍不用思考地接读下半句,自主探究空间不足,处于课堂的绝对配角。”

但我还是认为,由优势附带而来的不足,我们可以正视,却不该由此而否决。试想一下,如果王崧舟的课堂上缺少了这样的语言,抹去了这样的表达,还会不会再有打动我们心灵的力量?再者,课堂上,以“教”为本固然是错,难道以“学”为本就完全正确?有时过分强调了学生观反而也没有学生观了。曹文轩在第九届全国小学青年教师阅读观摩会上就说过这样的话:“你必须知道你是老师,老师本来是讲课的,讲课是他的天职……将一堂语文课讲到一定知识密度的份上,让听课者大有收获,这也是以学生为本。……一个老师,当知道讲台是属于他的,那是他的位置所在,那是他发声,发智慧之声、发启迪之声的地方。”另外,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与编者之间的对话,而对话,并非全是口头进行的,有时,应和中的甚至默默里的心灵对话会更有震撼的力量。

现在的语文观摩课,扎实的课不少,而让人心动的课太少。

我为什么还是崇赏王崧舟的课,最重要的,就是因为他的课是有语文灵魂的课,让人听了对语文有心动之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