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朱良春学术思想暨临证经验学习班

 清茶清清 2015-12-06
    案一:齘齿
    
张某,男,29岁,1979226日初诊:
    
寐中齘齿,迄已十年,叠治未愈,平日晨起口苦,嗳气,苔薄腻,脉微弦。
    
证属胃火炽盛,浊气上冲,治宜清胃降逆。
    
方药:生石膏(先入)20g,竹茹10g,天花粉10g,黛蛤散(包)10g,八月札10g,批把叶(去毛)三片。三剂。
    
03~03二诊:
    
药后自觉齘齿较少,原方观察,四剂。
    
04~02三诊:
    
齘齿减而未己,口秽亦轻,大便欠爽,是肠热之象,苔薄脉小弦,胃肠积热未清,前法续进之。
    
生石膏20g,决明子15g,八月札10g,天花粉12g,女贞子10g,莱菔子10g,甘草5g,黛蛤散(包)10g。五剂。
    
04~09四诊:
    
证情如上述,还按原方,五剂。
    
04~16五诊:
    
齘齿渐定,口秽亦除,此佳象也,苔薄脉平,再为善后。
    
天花粉12g,竹茹10g,八月札10g,决明子10g,甘草5g,黛蛤散(包)12g。五剂。
    
《灵枢·经脉第十》:“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如下齿中”;“足阳明之买……入上齿中”。因此,从胃、大肠治腑以通为用。
    
《指南续刻》:“齘齿者,湿热化风,痉病也。咬牙者,胃热走络也”。
    
方义:石膏、竹叶、天花粉清胃泻火;黛蛤散(青黛、蛤窍)降逆除烦;八月札理气疏肝,《食性本草》:“主胃口热闭,反胃不下者,除三焦客热”;枇杷叶,《本草经疏》谓:“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本草纲目》:“和降胃气”。
    
复诊加入消导的莱菔子、润肠通便的草决明,以清肠热。
    
案二:目涩
    
王某,女,38岁,19790419初诊:
    
两目涩而不利,疼痛,已起两月余,叠治未愈,西医诊断为病毒性结膜炎,苔薄,脉细驶。
    
症属风热上扰,治宜清宣明目,兼以养肝。
    
方药:桑菊(各)10g,谷精珠10g,密蒙花10g,夏枯草10g,白蒺藜10g,生地黄15g,枸杞子10g,甘草5g。五剂。
    
04~26二诊:
    
药后两目涩痛止,自觉有异物感,上方再进。三剂。
    
79~05~03三诊:
    
两目涩痛基本消失,惟用目力较久尚有不适,视觉欠清,苔薄光红,脉细驶,风热渐戢,肝阴未复,兹当侧重阳其肝阴。
    
杞菊(各)12g,生白芍10g,生地黄15g,桑葚子12g,玄参15g,谷精草10g,密蒙花10g,甘草5g。六剂。
    
按:《景岳全书》:眼科有风热之说,凡见火证,无论有风、无风,无不称为风热,多从散治。肝开窍于目,目疾总不离乎肝;遵从热邪伤阴,顾护肝阴理念;后期重在养肝阴。
    
桑菊、谷精珠、密蒙花、夏枯草、白蒺藜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枸杞子、白芍、地黄、桑葚子、玄参养肝明目。
    
按三:泄泻
    
姜某,女,成人,19800527初诊:
    
去年患菌痢后,大便溏,日三、四次,腹隐痛,有时夹有粘冻,面色晄白,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大便检查示不消化物,余(–)。苔薄微腻,脉细。
    
证属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治宜温中健运。
    
潞党参12g,焦白术15g,熟薏仁10g,陈皮6g,炒白芍10g,防风6g,白槿花10g,炙乌梅肉5g,补骨脂10g,炮姜5g,焦楂曲(各)10g。四剂。
    
80~05~31二诊:
    
症如上述,苔脉如前,原方加减:
    
潞党参15g,炒白术20g,仙鹤草15g,桔梗10g,白槿花12g,萆薢10g,秦艽10g,赤芍10g,生谷麦芽(各)10g。四剂。
    
80~06~04三诊:
    
药后便次已减,粘液已除,苔薄白,仙桔汤即获效,可继进之。上方加山药20g、夜交藤20g。五剂。
    
按:辨证属脾胃虚弱,气虚兼阳虚。
    
“仙桔汤”,健脾运中。
    
仙桔汤:仙鹤草30g,桔梗6g,白槿花、炒白术、生白芍各9g,广木香5g,炒槟榔2g,乌梅炭、甘草各4g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功效:健脾敛阴,清化湿热。
    
主治:慢性结肠炎,脾虚湿热所致之久泻。症见经常泄泻,时轻时重,或腹胀,便溏夹有粘液或间见少量脓血,反复发作不愈者。
    
加减:伴肝郁脾滞者去槟榔,加柴胡4g,萆薢15g,秦艽9g;泄泻日久体虚气弱而腹胀不著者去槟榔、木香,加党参12g,炙黄芪15g,炙升麻4g;腹痛甚者加重白芍(1530g)与甘草(915g)量;湿热明显者加地锦草30g,白头翁10g
    
仙鹤草、桔梗为主药。
    
仙鹤草味辛而涩,有强壮、清肠、止血、活血、镇咳、调节心率等作用,别名脱力草,江浙民间用治脱力劳伤有效,具强壮作用;其中补中益气、涩肠止泻的作用对脾虚湿热型之久泻最为有益,即可调节脾胃运化升降之功能,又能促进肠吸收功能的恢复。
    
桔梗一味,仲景以其与甘草相伍治肺痈,足见其具有升提肺气和排脓之功,移治滞下后重,是此药之活用;大便伴有粘液者,用之多验。
    
配以健脾理气的白术、木香;酸甘敛阴的白芍、甘草、乌梅;清热利湿的白槿花;行气导滞的槟榔而成。
    
桔梗伍槟榔,升清降浊;槟榔伍乌梅炭,通涩并用;木香伍白芍,气营兼顾。
    
全方共奏健脾敛阴,清化湿热之功。
    
按四:心悸
    
顾某,女,27岁,19800202初诊:
    
有痹证、心肌炎史,近日心悸殊甚,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肌损害(V1V2ST段压低,T波倒置)。经前乳胀,苔薄质红,脉细数(130/分)。
    
证属气阴两虚,治予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太子参12g,麦冬10g,五味子6g,肥玉竹15g,功劳叶15g,合欢皮15g,丹参12g,柏子仁10g,制首乌15g,生牡蛎20g,甘草10g。五剂。
    
02~21二诊:
    
上方加徐长卿15g。三剂。
    
03~24三诊:仍感心悸怔忡,劳则益甚,口干少津,苔薄尖有朱点,脉细。气阴耗损已久,不易速愈,拟前方出入:
    
太子参10g,麦冬12g,五味子5g,玉竹12g,制黄精15g,丹参15g,炙鳖甲15g,炙甘草5g。五剂。
    
按:朱老认为,心肌炎的发生,系正气亏虚,病邪内舍于心使然。
    
心虚有心气虚、心阴虚两大类:感邪之初,及早采用补心气或益心阴并加用解毒之品,对心肌炎有预防作用。章次公先生盛赞人参败毒散用人参之妙,非徒扶正以资汗源,实为护心之寓;加减葳蕤汤用玉竹亦然。邪热最易伤津耗液,故心阴不足多见。
    
朱老治此症所致的心律失常,常以生脉散为主方,加玉竹、功劳叶养阴通络,枣仁、柏子仁安神宁心,牡蛎镇心安神;连翘、板蓝根、蛇舌草、生甘草清热解毒;热盛加苦参,胸痛加三七、郁金,胸闷加合欢皮、娑罗子(苏罗子)。
    
合欢皮配功劳叶—理气和络,擅治胸痹。
    
合欢皮,味甘性平,入心、肝经,具有解郁,和血,宁心,消痈之功。主治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瘰疬,筋骨折伤,《纲目》:“和血,消肿,止痛。”
    
功劳叶,性味苦、凉,归肝、肾经,具有清虚热、益肝肾、祛风湿等作用,用于阴虚劳热、咳嗽咳血、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风湿痹痛等。缪希雍论述此药“直入足少阴经,补养阴气。”
    
合欢皮之解郁和血,功劳叶之补养阴气,合而为用,适用于气阴不足,络脉失和之胸痹之候。常以二药为对,加入益气养阴方中,用于胸痹之气阴两虚,见胸闷或疼痛隐隐,少气懒言,心烦失眠,舌红少津,脉象细涩等症,验之颇效。
    
案五:不寐
    
王某,女,72岁,2009722初诊:
    
彻夜难眠反复近10年。
    
患者近10年来反复出现夜间兴奋异常,彻夜难眠,常依赖安定等西药方可入睡,寐则多梦易醒,白昼头晕、乏力,平素健忘,二便调,舌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弦。患者诉年轻时因经济困难,常卖血度日。
    
证属精气亏虚,阳气浮越所致。治宜温补镇摄。
    
方药:炙黄芪20g,仙灵脾15g,五味子6g,甘杞子12g,茯神15g,丹参15g,远志10g,蝉衣6g,灵磁石30g,浮小麦30g,甘草6g。七剂。
    
7~29二诊:
    
服药5剂后夜间能入睡23小时,但仍易醒,精神较前稍振,苔脉同前,前法治之。上方续服10剂。
    
8~12三诊:
    
患者连服近3周药后,夜已能酣睡,精神较振,无头晕心悸等症,舌质淡红,苔薄,脉细。自行要求再续服10剂以巩固。
    
按:先圣近贤治疗失眠之方众多,如交泰丸、栀子豉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甘麦大枣汤等。
    
朱老“甘麦芪仙磁石汤”,源于仲景甘麦大枣汤,治疗顽固性失眠虚多实少,脾肾两虚或心脾两虚。
    
炙黄芪温补脾胃、气血,亦补心脾;仙灵脾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温而不燥,为燮理阴阳之妙品。
    
仙灵脾伍黄芪,师法章次公先生“单纯补阴、安神、镇静治失眠效果不佳时,适当加入桂附一类温阳兴奋药,每每奏效”之意,颇有巧思。
    
磁石性辛、味咸平,辛能散能润,咸以入肾,润下软坚,镇惊安神,治足少阳、少阴虚火上攻不眠,灵磁石伍以仙灵脾,如交泰丸之引火归源,然药性平缓,即无肉之刚躁,又无黄连之苦滞,以调和阴阳为主,达到养心安神之目的。
    
方中并加入虫类药蝉衣治疗顽固性失眠,先生指出:蝉衣之用,凡因风因痰而生热,因热因恐而致痉,因惊因痰而为痫、癫和不寐的证候,用之都有疗效。
    
案六:少汗
    
郭某,男,34岁,20090504初诊:
    
4月周身少汗,仅胸部及手心微汗,面烘,头胀,大便正常,苔薄腻,脉平。
    
营卫不和,阴阳失燮,治从调和营卫,燮理阴阳。
    
方药:川桂枝12g,生白芍20g,生姜4片,红枣7枚,甘草6g,甘杞子15g,全当归10g。五剂。
    
2009~05~11二诊:
    
药后汗出稍多,鼻以下有汗,头仍胀,夜寐不安,背部汗出有瘾疹、热感,苔薄,脉平。郁热未泄,前法继服之。上方去当归;加赤芍20g,白蒺藜12g,蝉衣15g。七剂。
    
按:少汗以营卫失和为病机,故予伤寒论桂枝汤方太阳中风用桂枝汤,但桂枝汤却不仅限于治太阳中风。桂枝汤调和营卫,燮理阴阳,能发汗,亦能止汗,发汗不伤正,止汗不留邪。在外有调和营卫之功,在内有调和气血之用。
    
案七:咳血
    
刘某,女,72岁,201045初诊:
    
有支扩病史,近3天咽部不适,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色鲜红或暗红,夜寐不良,易烦躁,舌质红,脉细弦。
    
川百合30g,蒸百部15g,白芨15g,煅花蕊石20g,炙紫苑12g,款冬花15g,金荞麦30g,生黄芪20g,蜂房10g,甘草6g,红枣5枚。十四剂。
    
按:朱老认为,支扩咳血阴虚偏热者居多,故药宜养阴清肺,常选用百合、沙参、麦冬、生地黄等以滋耗损之肺阴;紫苑、杏仁、金荞麦、鱼腥草、葶苈子、海浮石等清热肃肺,化痰定喘;三七,花蕊是化瘀止血。
    
白芨敛肺止血,善补肺络之损伤,而且长于消肿、生肌、治疮,以其苦能泄热,辛可散结,涩中有散,补中有破,能去腐、逐瘀、生新,推陈致新。
    
蜂房,祛风攻毒,尚能益肾助阳。朱老除用于治疗痹证外,还常用于久咳不愈,《本草述》:治积痰久嗽。另外,带下清稀,绵绵如注,与辨证中加入蜂房,屡获良效。朱老谓:乃肾气不足,累及奇经,带脉失束故也,当温熙肾阳,升固奇经。
    
朱老与姜春花教授共拟三白汤(百合,蒸百部、白芨)为主治疗支扩,痰多加金荞麦,曾治疗南通日报社陈白子支扩大咳血痊愈。
    
案八:
    
丁某,男,5岁,20130117初诊:
    
性情急躁,多动近三年。患儿自2岁起,多动,急躁易怒,怒则打头、撞头等,逐渐加重,平时惧怕新人,在幼儿园胆怯、少语,喜咬手指,口流清涎,喉间有抽搐感。多方求治,做过智商测试,CT检查均无异常。纳谷可,大便23日一行,舌质淡红,苔薄,根微腻,脉弦数。
    
症情夹杂,先天不足,治宜益智迪慧,化痰宁神,徐图效机。
    
方药:生白术10g,赤白芍(各)6g,益智仁6g,石菖蒲6g,钩藤10g,羚羊粉(分冲)0.6g,青龙齿15g,石决明15g,化橘红4g,远志4g,煅礞石3g,全瓜蒌15g,甘草3g。七剂。
    
2013~1~26二诊:
    
服药一周后,烦躁情况明显减少,乐意服药。惟口角流涎未己。上方加制白附子2g,坚持服药。
    
白术健脾燥湿,提升清阳。《本草经疏》:白术,生用有除湿益燥,消痰利水;益智仁:补肾慧智;芍药、甘草:缓挛急。
    
“痰”:菖蒲、远志、化橘红、瓜蒌、礞石。
    
“风”:钩藤、羚羊角。
    
镇惊安神:石决明、龙齿。
    
体会:
    
精读经典,融会贯通;
    
细心识症,准确辨证;
    
博采众长,合理遣方;
    
熟悉药性,灵活用兵。
    
按:疑难病:辨证之疑,论治之难,找到“证”的本质,明析客观规律,辨“疑”不惑,治“难”不乱,化解疑难病为可辨可治。
    
‘不知’之症,没有‘不治’
    
“未知方药”的缘故。《内径》:“其未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怪病多由痰作祟,顽疾必兼痰和瘀。”
    
“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入络,久必及肾。”
    
“上下不一应从下,表里不一当从里。”
    
这是对疑难病在辨治遇到困难时的一种思路和钥匙。而须涤痰、化瘀、蠲痹、通络、熄风、定惊时,如能在辨治原则下,参用虫类药,多可提高疗效。在辨治基础上参用虫类药,每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殊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