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型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摘

 柴桂苓 2022-12-16 发布于山东

1.诊断标准 

胃脘疼痛、脘痞纳呆、食后作胀、嗳气泛酸、胃脘嘈杂、泛恶呕吐等症状超过4周以上;胃镜检查未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糜烂 、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无食管炎;实验室、B超、X线等检查排除肝、胆胰、肠道器质性病变以及其它脏器疾病所致的胃肠道反应;随访复查中未发现新的器质性病变。


2.辨治方法

①气机郁滞型: 症见胃脘胀痛,攻窜两肋,嗳气频频,常因情志不遂而发作或致病情加重,苔薄,脉弦。证属肝气郁结,木横克土,肝胃不和。治以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药选柴胡、枳壳、炒白芍、香附、川芎、青陈皮、佛手、木香、甘草等。


②肝火犯胃型: 症见胃脘灼痛,心烦易怒,嘈杂泛酸,口干且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证属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治以疏肝泄热和胃为法,方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药选青陈皮、白芍、丹皮、炒山栀、浙贝母、黄连、吴茱萸、川楝子、生甘草等。 


③痰浊中阻型: 症见胃脘痞满隐痛,泛恶呕吐清水痰涎,纳谷不思,或心悸目眩,苔腻,脉滑。证属痰浊内生,困阻中宫,脾运失健,胃降失和,治以化痰和中为法,方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药选陈皮、姜半夏、茯苓、厚朴、白术、薏苡仁、生黄芪、炙甘草等,偏寒者配入干姜、桂枝; 偏热者伍以竹茹、黄连; 呕吐较甚者加用旋复花、代赭石。


④瘀阻胃络型: 症见脘痛迁延日久不愈,痛如针刺,偏于一处,舌质紫或见瘀斑瘀点,脉涩。证属久病入络,瘀血内停,阻滞胃络,治以化瘀通络为法,方用丹参饮合愈痛散加减,药选丹参、檀香、砂仁、五灵脂、玄胡索、莪术、当归、芍药、金铃子、炙刺猬皮等。


⑤脾胃虚寒型: 症见胃脘隐痛喜按,得温得食则缓,纳谷不香,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口淡不渴,泛吐清水,甚则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迟缓。证属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运化失健,治以温中健脾为法,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药选炙黄芪、党参、炒白术、炒白芍、炙甘草、桂枝、干姜、茯苓、陈皮等。


⑥胃阴亏虚型: 症见胃脘隐痛,嘈杂善饥,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中有裂纹或光剥无苔,脉细数。证属胃热内炽,耗伤胃阴,治以养阴益胃为法,方用一贯煎合玉液汤加减,药选生地黄、北沙参、麦冬、当归、甘杞子、川楝子、山药、炙黄芪、知母、葛根、五味子、天花粉等。


3.病案

茅某,男,29岁,1994年 12月3日初诊。患者长期在外打工,饮食起居无常,近2月来脘痞纳呆,呕恶时作,曾在某医院作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其它检查未见异常,予西药吗丁啉、羟氨苄青霉素等治疗半月余,诸症依然,遂来诊治。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B超及肝肾功能等检查均无异常,刻诊: 患者胃脘痞胀,纳谷不思,时有泛恶,呕吐痰涎,脘痛隐隐,夜寐不实,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属痰浊中阻型,责之饮食失节,痰浊困中,脾运失健,胃降失和,治以化痰和中为法。处方: 陈皮6g,姜半夏8g,云茯苓12g,炒苍术10g,厚朴10g,炒白术15g,旋复花(包)6g,砂仁(后下)4g,生黄芪30g,薏苡仁30g,炙甘草6g,10剂。

药后呕恶得除,脘痞减轻,夜寐趋实,偶感胃脘隐痛,纳谷欠香,二便如常,苔薄微腻,脉细滑。痰浊趋化,脾运未复,治宗原法 ,原方去旋复花,加广木香6g,淮山药30g,调理旬日,诸症俱除,2月后复查胃镜,一切正常,随访至今未发。

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为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消化病专科门诊中占全部病人的20%~40%,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主要与胃动力障碍,胃酸分泌异常,胃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精神应激及环境因素等有关。西医治疗虽然方法多样,但尚无一种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凌氏等以吗丁啉为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总有效率为79. 4%,本组中医分型治疗总有效率为94. 78%,说明只要分型准确,中医治疗本病疗效确切。

中医并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胃脘痛”、“嘈杂”“反胃”、“痞证”等范畴之中,其发病主要与情志、饮食、起居等因素有关。辨证虽分成6型,但临床上每多出现兼夹证候,如: 气滞血瘀、痰瘀互阻、中虚气滞等,故临证中须详审病史,细察脉症,认真分析,辨证用药,不可拘泥于一证一方。同时,除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外,还必须给予必要的精神治疗,从心理上解除患者的恐惧和疑虑,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