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南宋 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hjmhjmhjmm 2015-12-06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译文】  纵使有千年的寿命,最终也得有一死。

【出典】  南宋  范成大  《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注:

1、  《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范成大

家山随处可行楸,       荷锸携壶似醉刘。

纵有千年铁门槛,       终须一个土馒头。

三轮世界犹灰劫,       四大形骸强首丘。

蝼蚁乌鸢何厚薄,       临风拊掌菊花秋。

2、注释:

重九日:是阴历重阳节九月九日。

行营:是寻访貌,也有经过看见的意思。

寿藏:亦称生圹,即生前预筑的坟墓。

行楸:即土里埋,楸是楸树,可以做棺材。

醉刘:是指竹林七贤的刘伶。他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

铁门槛、土馒头:这是只有在封建社会才有的两样东西,“铁门槛”和“土馒头”。过去封建贵族家庭或者是富豪人家会被称做门槛高,这个门槛高是真高,体现住宅的气派。而且最有钱和最有势的人,他们的门槛要包铁皮,有的人家希望自己的铁门槛可以存在一千年。但是就算你这个铁门槛能够存在一千年,你能活一千岁吗?到头来你需要一个什么呢?需要一个土馒头!“土馒头”在这句诗里构成一个标志,生命终结的标志,就是说到头来,你无非也是要死掉,徒然留下一个坟头而已。过去地位越高的人,死了以后坟头就做得越大,帝王的“土馒头”甚至会成为一座丘陵,但那“土馒头”再大,你人不存在了,又会怎么样呢!

三轮世界:即建立在三轮之上的世界。佛经说在我们这世界的最下层有一风轮,风轮之上有水轮,水轮之上有金轮,金轮之上安置着九山八海而成为一世界,故此世界称为三轮世界。

四大形骸:人的身体乃是物质,不过人是有思想的,所以人就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综合体。可除开思想单从身体的组织来说:皮肉筋骨属于地大;精血口沫属于水大;体温暖气属于火大;呼吸运动属于风大。佛教认为,四大和合而身生,分散而身灭,成坏无常,虚幻不实。正是基于人的身体是四大的组成物,四大最终分离而消散,所以人就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存在。试看,死时此身溃烂无存,骨肉归地,湿性归水,暖气归火,呼吸归风,此时身在哪里!因此佛教的经典《圆觉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灰劫:是余灰,

首丘:是归葬故乡。

“蝼蚁乌鸢何厚薄, 临风拊掌菊花秋。”

乌鸢:是泛指鸟,即乌鸦、老鹰之类。

拊掌:即拍手。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徵徵,其徵也不徵。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徵之。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夫!”


3、译文:

山上随处都是身后安葬的好地方,好似携壶长醉的刘伶,使人扛着锹跟着,说“死了就把我埋了”一样。即使身前既有权有势、又轰轰烈烈长寿活至一千年,最终还要归宿到既荒凉萧条、又极其孤寂、形似一堆土之小小房。三轮世界的燃烧毁灭又形成仍然有余灰,身后归葬故乡怎及四大皆空的躯体化为尘土与空气有溢香。凡人尸体乃鸟与蚂蚁食物,又何必生前则造就生圹准备厚葬,让不会说话的秋菊迎风拍手嘲笑你的浅薄无知暨悲伤。

4、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郡(郡治在今苏州吴县)人。南宋 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和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是《四时田园杂兴》,共有60首,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农村生活,四季分别有12首。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进士,初授户曹,又任监和剂局、处州知府,以起居,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慷慨抗节,不畏强暴,几近被杀,不辱使命而归,并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后历任静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长官。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卒谥 文穆。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号称“中兴四大诗人”。

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使金途中所写的七十二首绝句,如《青远店》、《州桥》、《双庙》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的民族感情。爱国情感激昂悲壮。其《催租行》、《后催租行》、《缫丝行》、《劳畲耕》等揭露封建剥削的残酷,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这类诗在南宋末期产生极大影响。他的文赋在当时也享有盛名。词作情长意深,前期作品与秦观相近,后期作品则近于苏轼。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当时流传着“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的说法。如其中《夏日》一首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情景,亲切、淳朴,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也写了一些应酬唱和、山川行旅、叹老嗟悲以至讲论佛典禅里之作。杨万里《石湖居士诗集序》说:“(范成大诗)大篇决流,短章敛芒;缛而不酿,缩而不僒。清新妩媚,奄有鲍谢;奔逸隽伟,穷追太白。求其支字之陈陈,一唱之呜呜,不可得世。”生平详见《宋史》卷三八六。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等。

范成大的作品在当时即有显著影响,到清初则影响尤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之说。其诗风格轻巧,但好用僻典、佛典。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其代表作,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谓之“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他同时还是著名的词作家,或许还可说是一位地理学家。有《石湖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揽辔录》、《骖鹭录》、《吴船录》、《吴郡志》等著作传世。


5、此诗感叹人生有限,嘲讽生前即造就生圹的无知浅薄之达官贵人。人终归一死,是谁也抗拒不了的自然规律。诗句以工稳的对仗和形象的借代,说明了一个十分浅显而又为一些人不愿意承认的真理,悲叹中有旷达,表现了作者对生命规律的清醒认识及对生前即造就生圹者的嘲讽。


6、人生下来,只要不发生意外,就会按照自然规律慢慢的长大,生老病死,娶妻生子,经历所有人经历过的一切,直至老死,是按照既定的道路走上一生一世罢了,这就是所谓的宿命。按照宗教的说法,死还不是终结,还有一次次的转世投胎,而每一次的转世投胎又是一次次宿命的经历。

本来嘛,人不应该觉得沮丧,应该改变宿命,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认为可以改变自己的宿命。唯物主义自然是通过奋斗之类来改变宿命,唯心主义不外乎就是通过修行积德甚至风水法术来改变宿命。但是,可以改变的命运绝不是宿命。

我的理解是不管你怎么挣扎都会沿着既定的轨道到达终点这才是宿命,宿命也就是你不可知的人生道路,但是无法改变。虽然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但是在没有死之前,每个人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了活着,你必须做些什么,为了更好的活着,你必须挣扎必须努力,人生享受的是走过的过程,享受的不是结果是过程,可是,我怎么觉得这种说法好像是对于失败者的安慰罢了。就好像豪门贵族对于权势的藐视,达官贵人表示希望退隐山林一样的谦虚。

那么,我们还是没有什么选择,只能够按照宿命走一趟吗?


7、名利,是伤及世人生命的两件凶器。南先生对我们讲,庄子借孔子的嘴说出了一句名言:“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名与利,本来就是权势的工具,名利是因,权势是果。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身边陪同的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和尚回答:“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争名,一只夺利。”一语道破天机。

人为了求名,不择手段,人类的知识技巧,成了斗争的工具,最终为名所困的还是自己。千百年来,读书人为了金榜题名而发奋苦读,并非为了真正的学问,这就是争斗心理的开始。人类的历史,尤其是中国的历史,数千年来每个朝代在皇帝面前党派意见的纷争,都是因“名、利”而引发的。

人最高的道德,应该把“名心”抹平,这个境界是很难达到的。庄子下面提到,“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人家叫我牛,很好,叫我马,也好,人把虚荣心去掉了,一任时人牛马呼。

名利是杀生的武器,杀人不见血,破坏自己的生命。争名逐利,不是道德的行为,不是真正地懂得人生。

为了求名,不择手段,超过了道德的范围,破坏了人生行为的标准。不能守本分的人是因为名心的驱使。

人总是执著于某些东西,而名利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一位教授在课堂上拿了一张白纸,在上面点了一个黑点,让学生们看,问他们看到了什么,学生都回答说看到了一个黑点,此时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其实这也是一张白纸,很多人看到的只是这一张白纸上一个小小的黑点,却没有看到在这黑点周围更多的是白色。最明显的,也是最难以看破的,这就是人生难摆脱的硬伤。

其实,无论是身内之物,还是身外之物,无论是荣华富贵,还是史册留名,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正如宋人范成大在《重九日行营藏之地》一诗中所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只可惜世人多半身陷世俗场,摆脱不了“名心”的羁绊。

从前,卫国有一群演戏的艺人,因为遇上年岁饥荒,便到他乡卖艺求生。他们在路上经过一座山,据说这座山里有许多恶鬼,还有吃人的罗刹。夜里山中风大天冷,大家燃起火,在火旁边睡了。半夜里,有一个人实在感觉寒冷,就起来穿上演戏用的罗刹服,对着火坐着。同伴中一个人从睡梦中醒来,突然看见火旁边坐着一个罗刹,顾不上仔细看清楚,爬起来就跑。这一下惊动了所有的伙伴,大家一起亡命奔逃起来。那位穿着罗刹服的人一惊,也跟着大家狂奔,前面逃跑的人以为罗刹要来害人,更加恐惧惊慌。大伙不顾一切拼命逃生,有的跳进河里沟里,有的摔伤胳膊、跌伤腿,疲惫至极。到了天亮,大伙才看清楚后面追的原来是同伴。有时候,扰乱我们心神的,往往并不是现实中的东西,而是藏于心中的“罗刹”——名心。

只身困在名利场,跳入容易抽身难。

正如太史公司马迁所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


8、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妙玉喜欢那幅对联:“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她自称“槛外人”、“畸人”。该是把自己划到了红尘之外,不为什么门槛所限制。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

门限即门槛,也就是北京俗称的门坎。铁制的门坎,喻其极坚固;但即使有千年不破的铁门坎,终究阻挡不了死神。人寿千年,最后仍免不了一死。诗是警句,也是真理。所以,这个世界仍然是没有槛内槛外之分。

懂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的妙玉,还是猜不透这一层:所有的“槛”不过都是人自己设下的。她的一个“槛内槛外”之分,也就把自己给困住了。

《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一段又何尝有过什么槛?庄子又说过,“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黛玉悟得彻,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9、人大都是糊涂一阵子,明白一阵子,没有谁能一辈子明白,也没有谁会一辈子糊涂,

当然精神病患者另当别论。聪明人无非明白的时候多,糊涂的时候少罢了,

即便称赞一个人绝顶聪明,也难免会有“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时候,更不待说一般人。

那么,人在何时明白,何时糊涂,皆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譬如贪婪之人,

一见钱财就会犯糊涂,胆大妄为,伸出手去,不计后果;好色之徒,一遇美女娇娃,

就难以自制,欲火中烧,明知道人家是美人计,是圈套,也硬往里钻。

人在倒霉时最明白。平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不分彼此,亲如兄弟。

而一旦到了秦琼卖马,关羽走麦城的时候,就会有人坐视不管,看你笑话,有人落井下石,趁火打劫。

于是这就明白了谁是患难朋友,谁是无耻小人,谁是忠言逆耳,

谁是巧言令色;明白了以后朋友该怎样交,道路该怎样走,钱财该怎样花。

人在大病后最明白。大病一场后,人才会明白只有身体最重要,其他都在其次,

身体是,其他都是O,没有了,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所以,平时那些看似重如泰山般的事情,

一场大病就都看轻、看透、看开了。一个人如果实在是被那些名缰利锁困扰得执迷不悟,

谁说也不听,那就不妨让他到医院重症室去躺几天,身上插满管子,他就什么都想明白了。

出了院他可能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人在临终时最明白。即将被迫饮下毒酒的李煜想明白了,“不幸生在帝王家”;

不久于人世的陆放翁想通了,“死去元知万事空”;

弥留之际的范成大明白了,“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一日被连降十九级的年羹尧想明白了,“人生贵适宜”;

白绫系脖的和绅想明白了,“百年原是梦,卅载枉劳神,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

一个人在最该明白的时候才明白,纵然能收亡羊补牢之效,但往往为时过晚,再回头已是百年。

人、智者,就是不吃堑也能长智,不倒霉也知道交友之道,

不生大病也晓得身体最重要,不进监牢也明白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0、在挪威、芬兰,我见到一个奇特的现象:墓园就在市中心,甚至就在教堂周围。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中心有一座面积很大的墓园。墓园有高大的围墙,墓园里一座座十字架墓碑整齐有序,墓碑上写着逝者的名字,生猝年月,大理石的墓碑有的是展翅的天使,有的是逝者的头像,整个墓园绿草如茵,鲜花盛开,鹅卵石铺成的小径上放着一张张凳子,有推着婴儿车漫步的年轻妈妈,有白发苍苍在看书的老人,有恩爱缠绵热吻的恋人。。。。。。。。墓园里感觉不到阴森恐怖、哀伤痛苦,是那样的安宁、优美、典雅。生者与死人如此坦然相处,墙外是世俗的喧闹与繁华,墙内是天堂的安静与肃穆。在挪威的一座教堂,周围全是墓碑,墓碑前种着鲜艳的五彩鲜花。与教堂一墙之隔的是一座座漂亮的别墅。

这样的景象让我感觉震撼。在我们中国,从古至今,从帝皇到草民,死是忌讳的话题。古代帝皇千方百计寻找不死仙丹,修建豪华陵墓,都是出于对死的恐惧。谈到死,让人感觉的是不祥恐惧无奈与悲伤。我们国家城市的殡仪馆、墓园往往在人迹罕见的郊区,除了清明,不得不去墓园拜祭先人,墓园在世人心中是阴森可怕的不吉利的地方。

生死都是生命的必经阶段,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一介草民,最终都是黄土一杯,回归大地。正如范成大所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可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面对生的喜悦,却永远无法避免死的哀恸与恐惧。西方人却可以坦然面对死亡。也许这是中西文化差异的所在。西方基督教徒眼中,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换成另一种方式存在。死亡只是肉体的消失,灵魂却在天堂中永存、升华。信仰让基督徒能够坦然面对死亡,让死亡失去了它的锋芒。而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死亡意味着肉体的腐烂与消失,更不会有人相信存在灵魂这样虚幻的东西。所以我们忌讳死亡,害怕死亡。从中西方对死亡的态度,让我感慨,也许有所信仰是一种幸福。


11、我的内心叮嘱我:爱是生命之源,应让它永不干涸。在我的内心叮嘱我之前,我错把各种欲望当成爱,任污浊的欲望把爱的源泉榨干而不自知。如今,我把爱从各种欲望里分离出来,还爱以清白,把爱扩展到时空里的所有生命中——包括亲人、朋友、熟人、陌生人;

包括青山、绿水、天空以及天空中的飞鸟……

我的内心叮嘱我:我每天吃的粮食荤蔬不是我手所种,我四时替换的衣裳不是我自己所做,我朝夕陪伴的书本不是我的心智所成,我信口哼唱的歌曲也不是我胸中所谱……感恩是我的分内之事。在我的内心叮嘱我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太多,所得太少,社会待我太刻薄,胸襟间的不平之气总是随着岁月的延续而递增。如今,我懂得了与我的付出相比,我的所得其实已经太多太多,而我竟闭目塞听,一味地困在抱怨里。亡羊补牢使我心怀感恩,心怀感恩使我看到了许多以前看不到的幸福和快乐。

我的内心叮嘱我:虽然草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钱去了有再来的时候,但日子走了却再没有回来的时候。当一个今天划归昨天的时候,我离人生的终点站便近了一步;当又一个今天划归昨天,我离人生的终点站便又近了一步;当所有的今天都划归昨天的时候,我便到了终点站,再也没有回头的余地了。在我的内心叮嘱我之前,我一直被时间的表象所蒙蔽,潜意识里总以为青山长在日子长流,今天去了明天来,今年去了明年来,总喜欢把花力气的事留给明天留给明年,结果从小到大到青年到中年仍一事无成。如今,我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力求在今天的太阳落山之前把今天的地耕完。

我的内心叮嘱我:平平淡淡才是真。在我的内心叮嘱我之前,我也曾用仰视的目光打量过社会上的一些所谓成功人士,他们的目光向上翘,他们的嘻嘻哈哈旁若无人。如今,我知道连金字塔也有为沙土掩埋的一天,再怎么轰轰烈烈,也终会化为尘埃。“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而以一颗平常心过平淡的日子,不为名利所累,吃饱喝足睡得着,理得清该做的事,看得清前面的路,永远都不用担心迷失了自己,再留一份悠然的心境旁观世情,比起那些为名利所累“睡不着觉”的人来不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吗?

我的内心叮嘱我:健康是福。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得到生命的时候,带有一个条件:我们应当勇敢地保护它,一直到最后一分钟”。在我的内心叮嘱我之前,我对我的健康视而不见,没有很好地珍惜上帝对我的馈赠,所幸上帝还是一如既往地眷顾我,使我在走到中途怆然回顾时至少还拥有这一样东西。我对内心的这声叮嘱前所未有地重视起来。是啊,幸福的内涵很丰富,可如果没有了健康,幸福再多也白搭。

我内心的这些叮嘱啊,零散如夜空中的星辰,及时扫清我心底的雾岚,引导着我不断前行的脚步,让我在人生旅途上走得踏实、坦荡、无愧。只要愿意去聆听,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这样。朋友,你听到你内心的叮嘱了吗?(选自《读者》原创版2004年创刊号)


12、自古以来,不同的生死观和价值观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中国古代有几个著名的梦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真谛,也阐释了众生对人生观和生死观的迷惘。

一是唐代沈既济《枕中记》记载的“黄粱美梦”。说有一个名叫卢生的书生,在邯郸客店中遇到一个叫吕翁的道人,卢生自叹贫困而渴望发达,吕翁便给了他一个枕头,卢生倒下就睡着了。睡着后便做大梦,梦中梦见自己升高官娶美妻,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不久,大梦醒来,发现主人给他蒸的黄粱饭还没熟。回味良久,顿悟人生如梦,梦如人生,拜谢吕翁而去。北宋年间据此修建一处道观——吕仙祠,明清时期曾扩建,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黄粱梦镇,这个寄托“梦文化“的吕仙祠也叫做卢生庙,千百年来拜谒造访者络绎不绝。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西江月·黄州中秋》)人生在世,生命苦短,芸芸众生大都以求得荣华富贵为终极目标。实际上,哪里有永恒的荣华富贵,古语说的好,荣华是草上露,富贵是瓦上霜。高贵和富有总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的,永是一场大梦。正像宋朝范成大写得诗句一样,“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古代有钱有势或富贵家庭的门槛不但要高还要包上铁皮,希望这个门槛能存在一千年,富贵长久,但是别说一千岁,就连一百岁又有几人活到,到头来都是遗留一个“土馒头”而已。就如吕仙祠中的一副楹联所曰:“睡至二三更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不过,吕祖殿还有一楹联曰:“修到神仙,看三醉归来,也要几杯绿酒:托世人生,算百般好处,都成一枕黄粱。”这个联则告诉众生的入世和出世关系,看穿生死,彻悟人生,但也不要做个苦行僧,还要积极生存追求幸福生活。虽然世上没有永恒的荣华富贵,不过神仙世界也没有长久,路过吕仙祠的红尘客也有积极心态的,也有不慕神仙世界的,他们觉得什么也不值得向往和羡慕的,明代王崇庆诗曰:“一笑乾坤终有歇,吕翁亦是梦中人”,清代张铭则是劝人“不做梦”的,“平生无好梦,醒眼过邯郸”。

是啊,世上虽是浮生梦,神仙无梦更渺茫。不过,世人哪有“不做梦”的,神仙无梦是虚空,凡人还须有尘梦,否则凡人都就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了。

另一个著名的梦是“南柯一梦”。说唐朝李公佐在《南柯太守传》中记载:淳于棼有一次醉倒在庭院的槐树下睡着了,梦见槐安国国君请他去做南柯郡的太守,国王还把公主嫁给了他。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打败了,妻子也因病而死。 后来有人诬陷淳于棼,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罢黜送回了老家。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大梦初醒,淳于棼发现庭院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就是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短暂而又无常,功名富贵如过眼烟云,不久就归隐道门了。后人用“南柯一梦”指白日做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再则是“庄周梦蝶”。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飞舞着的蝴蝶,感到特别愉快和惬意,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了呢?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渴望的境界。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庄周梦蝶”则提出了一个哲学论点,即人能不能确切区分真实和虚幻。庄子则站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高度看待万事万物的发展和变化,从而自内心获得了理解生命的最高境界。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李白在大醉醒来后,感到人生若梦,写下了《春日醉起言志》一诗,抒发了对人生的见解,似乎饮酒高歌方可忘忧解愁,对待人生的态度则转为消极,觉得人生何必太过操劳忧苦呢?李白的消极处世不可称道,但人生若梦的现实的确无法改变,要紧的是如何积极对待。

世上没有永恒的东西,一切都在流转变化。人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只有一个短暂的时空属于自己,从简单到复杂而又从复杂到简单,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循环往复中,人只能感受一下世界的存在,不知何来与所终,浑浑噩噩懵懵懂懂凄凄惨惨虚虚空空。由来同一梦,正是“悲喜千般同幻缈,古今一梦尽荒唐”,陶渊明更是以“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陶渊明《久去山泽游》)的偈语揭示了人生的根底,肉体的灭失导致虚无成为任何生命的最终结局。人们都刻意回避死亡两字,讲究吉利,内心那怕痛苦无比,表面还要微笑掩饰,不过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庶民百姓,在面对无法抗拒的东西面前都是平等的。

的确,人被欲求和梦幻所支撑,为填补生存的空虚我们不断地追寻一个大梦,为这个大梦美梦而奔波。觉得有一个美梦可期待是一种幸福,虽然大梦初醒时就是痛苦和烦恼降临时。十九世纪悲观主义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生存空虚说》一书中说,人的生活一方面是被希望所愚化,一方面跳进死亡的圈套。生物愈高等,意志现象愈完全,智力愈发达,烦恼痛苦也就愈显著。

明白大梦的含义,并不是让我们觑破红尘而悲观地放弃生活,及时行乐,今日有酒今日醉,醉生梦死般的去消极地生活,而是让我们珍惜生命、珍惜生活,更好地去理解人生、理解生活,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去享受人生、享受生活。


13、老庄以后无哲学,(黄帝)《内经》以后无“养生”,子长以后无史学,唐宋以后无诗词,关、王以后无杂剧,雪芹以后无小说,鲁迅以后无杂文,梁(实秋)林(语堂)以后少美文也。

而人类的所谓“终极真理”不过是:地球是要毁灭的,太阳也有黯然谢幕的时候。“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即使“伟人”也是不可能“万岁”的——在天国的户口本上阎王爷出的是一个价。“圣人”是没有的,“政治忽悠”是可笑的,“权力至上”是可怕的。所谓“左右人类命运的十本书”,其实他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左右;而会给人看相、算命的“大师”十有八九倒是“骗子”。谎言和真理仅一步之隔,魔鬼和圣贤唯“面具”之异。和尚也是有“七情六欲”的,所谓“拈花微笑”,以心相传,那是糊弄无知信徒的。“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人生其实就是瞎忙乎!

你倘觉悟了、菩提了,你就可以在社会上混饭吃了。有饭吃了,还去“书展”凑什么热闹呢?照叔本华的说法:“读书仅仅是独立思考的一个代用品”,“只有当你自身的才志枯竭时,你才应去读书”。倘书读的越多,人却越发愚蠢,则“尽信书不如无书”!  


14、《红楼梦》书中一串出家人,唯妙玉的形象较完整。

她一出现就是一位佳人型的女尼,已经在“铁门槛外”。

在书中诸多的出家女性中,也唯有她,进入了“十二钗”的“正册”。可见曹雪芹对她的看重。

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冬天赏雪,因宝玉联句落第,李纨罚他去栊翠庵向妙玉讨一枝红梅。“宝玉忙吃一杯,冒雪而去。李纨命人好好跟着。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李纨点头说:‘是。’”

可见妙玉对宝玉独厚之意,众人尽自会意。然而中间并无多少铺垫。那妙玉在惜春处下棋,见宝公子来,便红了脸。只写到此为止。

《红楼梦》一书及书中人物的可爱之处就在于:能“容情”。大观园中的小姐们芳心剔透,无所不觉,但恻隐暗怀。能不点破时,尽量不点破。即使李纨说她“为人可厌”,也没有嘲笑她到“对宝玉独厚”这一点。黛玉的话中也含有关爱。

这其实是中国古人的一种做人原则,也是美学法则。

所谓温柔敦厚,温文尔雅者,自《诗经》始。

眼睛干净,见“有”若“无”,乃真佳人。

此与袭人那种“无”中看“有”,无中生有,并用一些无凭据的话去进谗于王夫人,品性相悖,故袭人不能算“佳人”。

第十七至十八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贾家仆人介绍妙玉时,说她:“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文墨也极通,……模样又极好”。可见那妙玉本也是佳人队伍中人,据说是因为“自小多病”所以“带发修行”,才到了尼庵。

昨天的妙玉曾是今日的众千金,而明天的她们又焉知不会成为另一个妙玉呢?那惜春后来果然如此。所以,众人对妙玉,多有惺惺相惜之意。

书中没有下面描写,那大雪满山时,宝二爷与妙玉二人,在园中摘梅相赠时,如何相对。细节省略。想那妙玉见宝玉来讨梅花,必是亲到园中选择,又不失其身份。一番交往,是为雅事。

一会儿,宝玉便擎了一枝极丰美的梅枝归来。这边李纨已经准备了美女耸肩瓶,贮了水准备插梅。接下来,宝玉所作红梅诗,则句句是对妙玉孤身清冷的赞美与怜惜。

他把妙玉比作了一枝嫦娥“槛外梅”。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佛教中的莲花金刚,俱喻含男女性事。那观音菩萨的杨枝露,也不排除有男女云雨甘露的意思。而对于这些,妙玉已经无可求。

唯有那独居于广寒宫内的嫦娥,才是妙玉的写照。嫦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美丽超凡,寂寞无边的形象。在这里宝玉表现了对妙玉命运的理解。

事隔经年,宝玉过生日时,意外地接到妙玉祝贺的帖子:“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心中暗自称奇,颇有受宠若惊之感。

记住别人的生日,并来祝贺,对于俗人尚且是一种亲近之举;而对于一个庵中的出家女尼,则更有芳心独诉之嫌。何况这被贺者又是一个满园春色的年少貌俊的公子哥儿。

怡红院中那花团锦簇的生日宴上,妙玉去不了。只能是在她那山高月小的栊翠庵修行房中,写下这言犹未尽的帖子。且这也有一点担风险的意思。

宝玉对这一张突兀的帖子,会采取什么举动?万一在姐妹们中随意取笑,遇上口角尖刻的,不免要受些嘲弄,亦无人保护,岂不是自讨无趣?

但妙玉还是投了这一帖子。

且看她并不是每一位过生日都投帖子,甚至对那些比宝玉更见熟的姐妹也没有此举。就知道她在寂寞的青灯古佛下,已经将宝玉引以为知音。

也许在雪里赠梅时,二人曾面对面地有过“个人化”的交流?不过宝玉的性灵,还在于不必口舌相告,自然便能意会青年女性的万般细腻。

但宝二爷爱忘事,哪有她庵中度年如日的单纯,一往专注的重情?

投帖与赠梅,成为妙玉清寂人生中的一插曲,一诗句,一点缀。就这么一点点,安慰着她那情窦初开的青春。何其稀贵。

为了躲避伤害,她逃离凡尘。然青春正茂,情缘尚未展开,岂能就真正厌倦了人世?

宝玉在接到她贺生日的帖子时,不胜荣幸,曾请教于邢岫烟。

曾与妙玉作邻居的岫烟,便引出了妙玉所喜爱的诗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借岫烟之口,讲出妙玉崇尚庄子,赞叹率性而为,和不随俗的天性。

知道了“槛外人”的由来。宝玉便冠以“槛内人”之名回帖。虽以“槛”为界,却依然表达出双方那种欲近却远的心情。

宝玉的爱护态度,表现了曹雪芹对于女尼处境的深切理解和同情。

册子上说她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这段判词不应该看作是对妙玉的讽刺,而应该是对她这种边缘处境,迷惘情怀的担心牵挂。

但除了能够替妙玉冲洗一下被刘姥姥弄脏的地面,宝玉实际上不能为她做得更多。此处写出了妙玉的“为人可厌”之处。对待刘姥姥显得不厚道。

妙玉小姐固有洁癖和贵族脾气,厌恶粗人俗俚,有自恋倾向。恐怕,这也是作为她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吧。

她要将刘姥姥站的地用水洗过,将其喝过的茶盅拿出去,不过是她的任性比较外露而已。洁癖非恶性,何必以为怪?

现代社会心理学承认,人皆有气息之别,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一种文化,不可抹杀。妙玉做出的事情,我等亦可能做出。比如一位不速之客十分放肆,又与我生活气息悬殊很大,我必不喜欢,必要清洁居室。

妙玉作为一位风雅少女的尊严,是一向只能用宗教的形式来维护的。失去的昔日尊贵,也只能用宗教方式来支持。但世人则要求她像一个标准的尼姑一样,谦逊随和。所以常有人批评她“矫情”“可厌”。其实是不许妙玉保留有自己的昔日小姐架子、身份及个性。


15、人生作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最终的意义就是灭亡与消失。这会让人们感到绝望和恐惧。从人类到了有能力思考的年龄这种恐惧就一直伴随着他们。所以人们为了弥补时间的不能永恒就拼命地要把自己存在时空变宽。有人经常说“生命其实就是一个过程”,或“我只在乎过程不在乎结果”这都印证了这一点。有了这样的想法人们有的人就有了理想,及为理想而奋斗所作出的努力,目的是想在这样的永恒的物质世界里留下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但多数人如草木,来去匆匆,了无痕迹,就如空气,最多也只能化着宇宙中一粒漂浮的尘埃,那算是幸运的。同样有的人也就为自己的放纵找到了理由。“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人居世间,无常百变,命非金石,时至无期。”……地震,海啸,雪灾,人祸……生命的的无常更加重了这样的心理,对于短暂的生命不能放弃每分每秒,于是人们在自己的体内会酵化出更多的贪婪和欲望,金钱、权力、美色、美食、物质的高品质享受、社会地位……对物质的极度要求于是受贿、抢劫、强奸,诈骗……接踵而至。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这是妙玉最喜欢的一句话,所以她带发修行了,我也常在暗夜里对着深不见底的黑夜想弄清楚死亡的感觉,躺在床上屏住呼吸假想自己在坟墓里,一个存在的肉体与一个飘忽的灵魂对话,那灵魂估计就是肉体消失后的幻化,人有灵魂吗?这也是我很想知道的,也是人类能永生的东西。人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是人们在活着的时候就把它构建好了的,最后会转化成一种精神,就像孔子,老子,哥白尼,阿基米德,黑格尔等他们一直在我们的思想中活着,它们扎根,发芽,枝繁叶茂,他们的灵魂一直左右着我们的灵魂,在后代的我们思想中一直活着。躯体终归会化为乌有,我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也最终也会随着我们的消亡而离我们而去,大家都明白这些道理,但又有谁能真正抛弃红尘呢?我们终日在尘世间奔波着,尽管已伤痕累累,但对于物质世界的贪欲却让我们欲罢不能,他们已经在享受这个过程。

人生七十古来稀,先除幼年后除老。

中间光景不多时,又有闲愁与烦恼。

过了中秋月不明,过了清明花不好。

花前月下且高歌,急须满把金樽倒。

世上钱多用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

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白头早。

春夏秋冬弹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

诸君细看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

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

--《一世歌》唐寅

呵呵,唐寅算是活的够风光的了,不管如何的风光而死亡是必然的结局。你的周期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你没有什么损失,何必失落呢?同样,得到了也没有什么可欢喜的,你总要失去的,什么东西都不可能永远拥有。虽然看起来我们的世界繁华万象,扑朔迷离,其实它对于作为物质存在的人来说就是一个无的世界。


16、人一生来这一世要做什么,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我想,人如果在去世前有一份自豪,觉得来世一遭没有白活,哪件哪件大事是我做的,哪句名言是我说的,是不是会死的很坦然?如果仅仅奋斗了一套房子,临死前也带不走,是不是会觉得很失落?

当然,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一直有继承情结。他们认为,这一生都是为儿女活着,我挣的房子,遗传给了儿女,儿女不用象我一样苦苦奋斗了。但你想没想过,儿女又为了谁活着呢?生儿育女,其实只是人类得以繁衍的责任和义务。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自己活着,活的舒心,活的有意义。

人生很短暂,不过三万六千天,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我们每个人到头来都会归于尘土。这很令人悲哀,令人无奈。地球上的一切,只是我们暂时栖身的工具,暂借或暂租的,期限到了,都要归还。人最有幸的是,他们有思想,为享受这些物的东西而快乐;人最不幸的也是,他们有思想,为失去这些物的东西而痛苦。


17、每当面对死亡,我的灵魂就会得到一次净化。

这听起来有点悬,但于我,却是事实。年轻时,只是把死亡看作一个普通的词,随着年龄的增长,偶尔脑子里会冒出这样的念头:人,应该如何面对死亡。其实,这没什么可回避的,人的生死就在一瞬间。

给我这样的心灵震憾源自美国的“9·11”事件。这件事当然与我没有任何关系,当我听到这则消息之后除了吃惊,很快也就没有什么了。甚至还会像许多国人一样有点幸灾乐祸。这样强横跋扈的国家,早就应该受这样一点点惩罚了。然而不久之后我得到一组资料,是那些劫后余生的人的感言。于是,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是啊,瞬间失去的这些人,不正是当今社会的精英吗?但是,命运并没有对他们特别青睐。甚至,正因为他们是精英,恐怖分子才把矛头指向了他们。他们自身是无罪的,有罪的是戗害他们的人。然而,上天却偏偏要做出相反的惩罚。不管是送他们上了天堂抑或下了地狱,一切都不重要了。毕竟,天堂和地狱也只是生者想象出来的,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或惩诫。而失去生命的那些人,大多还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他们还没有机会想过身后该到哪里去,上帝就给他们做出了无情地抉择。

于是,在幸存者的感言里,也就有了太多的淡然。是啊,人生到底为了什么呢?这是一个难以回答清楚的问题。按理说,上帝回馈给每个人是相等的,我们看到的却是社会极大的不公,唯一公平的就是一旦生下来,就要面对相同的结局。秦始皇、汉武帝采集的不死药也并不能使他们留在世间更久。《红楼梦》里讲的就更为直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什么娇妻美妾,什么功名利禄,到头来只不过都是一场空。即使如此,人们还是在不断追求,财永远没有嫌多的时候,官永远没有嫌大的时候,然而面对死亡,所有的人都是一脸无奈。也唯有此,人们无法做出第二种选择。

在人们的心目中,天堂是美好的,知道了世间的短暂,也就为更长久的来世设计一个最理想的处所。其实,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处所也不过是人们所能想象到的穷极华丽的地方,还是骨子里那点穷奢极欲。可见,只要是人,就永远也摆脱不掉俗气的一面,即使安排身后事的时候也不例外。于是,皇帝们自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为自己造坟墓。可高广如骊山陵,秦始皇所占的地方又有多大?据说吕雉死后几百年仍鲜亮如常人,反招赤眉军对其肌体的凌辱。我不愿相信这是真的,即使是真实的,她在天堂也难得安生。

每当看着一个个熟悉的人离世,心里就会产生一丝丝悲凉。但更让自己感到悲哀的是活着的人并没有从一个个死亡中省悟过来,如疯狗般争权夺利。夺来夺去,这一生也就走到了极限。或许,这类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夺取最后难得的平静,也或者生下来就为之后不久的平静做垂死的挣扎。

前不久看过一部片子:一头被雄狮追逐的狂奔的野牛,在精疲力竭之际扑到水里,好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本以为由此可以躲过一劫,可谁知一只鳄鱼正张着血盆大口对着它。于是野牛又惊惶失措地逃上岸来。就在狮子和鳄鱼的夹击之下,野牛疲惫不堪地持续了十二个小时。我不忍心看着那头野牛被残暴的狮子和鳄鱼吞食的情景,可好奇心又驱使我继续大睁着眼睛。还好,编导仿佛善解人意似的把那残酷的场面留在了下一集。于是我想,或许,一个小小的意外会使野牛摆脱险境。

因为太血腥,我们都不愿意去直面。然而,当我们行走着地时候,会有无数个小生灵命丧脚下,我们却又视而不见。可见,人的怜悯也是有限度的,或者只是停留在某些方面。几十万人魂归东南亚海啸,然而,当需要我们捐一点善款的时候,手却打颤了。因为,很多人的心里想得是这些爱心会不会真的传递到灾区人民的手里,而是进了某些贪官污吏的腰包也说不定。这样的事情多了,人的心也就冷了。还有一点,就是那些冰冷的数字根本无法唤醒沉睡的灵魂。也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过一期寻找东南亚海啸中失踪的中国女孩的故事。讲的只是一个人的命运,但她父亲的执着的眼神,校园广场上的烛光祈祷,给我造成的心灵震颤远远超过那十几万的数字。我们的感动源自那些活生生的例子而不是坚硬的数字。

这方面的实例不可胜数。我在这里之所以想起这些,是因为在不出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参加了两个熟悉的人的葬礼。仙逝的两个人中,一个九十六岁,一个六十九岁。我并不感到这两个数字有什么不同,即使相差几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只是一瞬。反正,人总要有这一天的,不管这一生是休闲还是忙碌。其实,活着的那些人,争风吃醋,争权夺利,撕来扯去,也就这几十年,甚至,撕扯的越厉害,上帝赋予的痛苦会更大。人人都知道最终会走向同一结局,可还是无法说服自己平淡一些,再平淡一些。想想也不难理解,要有庄子濠上观鱼的闲情逸致,陶潜东篱采菊的悠然心态,除了自身的达观,还得具备外在的条件。如果让这两个家伙饿着肚子,朝不保夕,看他们还有没有闲心来干这些无聊之事。

不管怎么说,天堂距离地狱也不过一步之遥,何况那还是未来之事。只有当我们想到这些未来之事的时候,才会感恩上帝给予我们的生命,因为生命的短暂,才使它的存在显得更有意义和价值,如果世间老就这些面孔,自己也会厌倦了的。所以啊,在短暂的生命中,才感觉一切是新鲜的,才会每天都有好心情。当然,好心情可不是上天给予的,而是自己寻求来的。除了天灾人祸,人的心理并无不同,区别只在于你是守着甜蜜的爱情天天品味初恋的感觉呢,还是秦楼楚馆任逍遥追名逐利过一生。

功名、金银、娇妻、儿孙,想必这是天堂是不再有的吧,所以,每个活着的人都在为这些奔忙着,然而到头来,难免“荒冢一堆草没了”。

人到天堂的距离,也仅一步之遥,人人都在为迈出这一步做着充分的准备。


18、又是一年清明,丝丝寒雨滴在脸上,冷冷的疼,让本该温柔的四月天蒙上了一抹忧郁的颜色。年年似乎如此,杜牧随口的一句诗,变得更像是真理了。苦涩的诗能解酒,什么样的酒才能解愁呢?诗仙太白说“举杯消愁愁更愁”,可他为什么又要杯不离手地做个酒中仙呢?

在这个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我们缅怀先贤、祭拜祖先、怀念那些逝去的人。天地清明,却因与死亡有了密不可分的关联让人深沉下来。此刻,利比亚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像是中国也曾历经过的灾难;日本也因地震核泄漏等灾害引起了大范围的恐慌。而这一场场自然或人为的灾害中,有多少活人变成了死者,健康变成了残疾,又有多少家庭从此与幸福绝缘?

站在坟前,为死者寄去哀思,也反思着自己活着的意义。“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再伟大的人也终究逃不过这一劫,生命的长度往往由不得你我做主,但对生命的态度却可以由自己掌握。就在我们人类共同栖息的地球上,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永远离开,我们还能够活着,在清晨睁开双眼,看到这一片繁华世界,该是多么的庆幸啊!

又到清明,可人生看得几清明?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喜怒哀乐,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常人而已,也有着各自不同的骄傲开心与无可奈何。也许永远达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也做不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洒脱,但在没有陷入世俗的泥沼而无法自拔之前,看看庭前的花开花落,望望天上的云卷云舒,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也体会着人生的无常,所有的荣华富贵都将烟消云散,我们也许就能懂得什么最珍贵了。

当我们怀着比上坟还沉重的心情去上班,我们感受不到工作的快乐;当我们发着“工资少物价高”的牢骚,我们原本单纯的心灵被横流的物欲折磨得扭曲。在清明,试着让我们的心去污除尘,变得清明澄澈,若无杂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在清明,每个人都应审视自我,调整好状态,之后如山草般散发出勃勃生机。为政者不忘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为民者能够常怀感恩之心,感念为了今天的和平而牺牲的革命先烈,感谢我们今天所拥有的。那么不论天地是否清明,我们的心头也会是一片清明……


19、弘一大师在《佛法宗派大概》中指出:“原来佛法之目的,是求觉悟,本无种种差别。但欲求达到觉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许多途径。而在此途径上,自不妨有种种宗派之不同也。”想来,此话不仅适用于佛法宗派,或许可以适用于更大的范围。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曹雪芹借妙玉之口说自从汉、晋、五代、唐、宋以来,就只有范成大这首七律的颔联是好诗。看似大彻大悟,但若仅仅简单地从生死的角度来看待人生,则似乎显得不够完整。

著名学者、哲学博士周国平认为,人身上有三个最宝贵的东西。第一是生命,第二是头脑,第三是灵魂。这三个方面与严复说的民力、民智、民德是一致的。而人文精神展开来说表现为三个尊重:尊重生命是人道主义精神,尊重头脑是科学精神,尊重灵魂是广义的宗教精神。李叔同的学生,著名的漫画家、作家、和美术教育家丰子恺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尽管说法不一,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生疏密各异的年轮,不仅只是时间的纪录,同时还彰显着生命的厚重和尊严。尽管身处同一个世界,却各具不同的境界,有的甚至迥然有别。

《周易·系辞下》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虑虽种种,理归于一。正因如此,才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同样的结果,不同的轨迹、同样的结局,不同的志向、同样的追求,如此等等。

也许,人生如同登山,无论从哪个方向、用何种办法、以何处为止境,但终极目标都是心目中那座神圣的顶峰,即使未必能够到达。莫非那些教义不同的信仰果真只是珠穆朗玛峰南坡北坡风景的各异,抑或只是奔流汇入浩瀚海洋的江河那发源之地的不同。

茫茫人海中,心灵相通、携手相伴的同道者毕竟难得,但尽管无缘相识,有的或许就在你的不远处,他们正默默地与你一同前行。而引领我们行进的先驱者的足迹,是一代又一代上下求索、自强不息的仁人志士留下的。他们,走在我们的前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