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随笔)

 sml4605 2016-09-09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随笔)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唐 王梵志

   

   年少的时候,总以为佛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境界,禅也是一种不可言说的玄机,似水中月,镜中花,看似离我很近,实则隔了万水千山的距离,真实得不可触摸。每每跪在蒲团之上,望着慈悲的佛,总觉得他像烟云,一阵风就可以将其吹得了无痕迹,消散在风烟俱净的尘世里。

   那时与人提起禅佛,也总是觉得好神秘,好玄奥,似乎穷尽一生,那都是我无法逾越的距离和触摸不到的真实。殊不知,厚重深邃的底蕴表达的却是朴实简单的道理,看似纷繁复杂,实则平凡通透;而朴素简洁的外在却可以寄予着深刻的内涵,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暗藏玄机。

   其实,人生就像一局棋,再复杂的局拆解开来也有着清晰的脉络,纠缠不休,纷扰不止的是世人。我们总是机关算尽,以为自己足够聪明,可以用执着换来最后的胜负和谜底。却不知,人生多少事,迷茫困顿之时,总是徒劳,总是无功而返,若心态平和,淡然出尘,待你了悟之时,破除世相尘谜,万丈红尘也只是化外一方。就像你对弈之时孜孜不倦地想要去求得最终的输赢,却不料竟成一局无人能解的残棋,在云水中流转千年,依旧没有最后的谜底。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即是如此。人生一局棋,是输是赢,还是停留在中途留待后世之人继续演绎那个未完的结局,你我都是那样的无能为力,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下一刻所面临的到底是什么。迷惘困顿之时,你我该做的便是静下心来,好好地下完这一局,无论是输是赢,是成是败。

   禅佛亦是如此,无需你拨开云雾,追云逐月,亦无需你跋山涉水,万里求法,或是静坐终生,冥思苦想。禅和佛看似玄奥,实则你了悟之时,也不过是山水过尽,删繁就简的模样。佛陀曾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像,皆可成佛。若是顿悟,凡夫即佛,俗子即佛,山水即佛,草木即佛,世界万物皆可拥有佛的慈悲与良善。而禅也无需你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寻觅,或是枯坐终日,费尽心思,禅在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可以在琴棋书画诗酒茶中,亦可以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当年的六祖惠能目不识丁,只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樵夫,但是他最终却能参透禅意,了悟佛法,成为中国禅宗六祖。其实,再深刻的佛禅,所表达的也不过是平凡的生活。

   有这么一位白话诗僧,生于唐朝,名叫王梵志。王梵志的诗语言简洁质朴,通俗易懂,像一杯凉白开,澄澈洁净,不染一丝尘埃,但是细细品味却可以品咂出一盏清茶的醇厚与幽香。他的诗虽语言质朴,却蕴含深刻的道理,是返璞归真的真意,也是芳华落尽的简洁,他的诗,看似玩笑,带着些许幽默与讽刺,却用朴素的表达传递出了最真实露骨的道理,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僧俗民众的欢迎。

   王梵志的诗篇,内容广泛,有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佛禅的思想,劝诫世人行善止恶;有用朴实的风格阐释生命真意,告诉你我世间生存的法则;也有用讽刺的笔法揶揄世态人情,民生疾苦。当我们游离于滔滔世海,踽踽独行,被世间纷扰搅得心生倦累,再无力挣扎之时,在深夜中静坐下来,读他的几首诗,会让你有一种别样的惬意与平和。就像一个久居闹市的人需要清净的山水,幽静的兰花;一个久食金莼玉粒,山珍海味的人需要山间野菜,竹林春笋;一个喝多了浓酒的人需要山林清泉,杯中清茶一般,我们看多了喧哗和热闹,有时候也需要清淡的欢愉,简洁的味道和从容的姿态。

   王梵志的诗就是这样,他传世的完整诗篇虽然不多,却足以让人们记住他,记住他的简洁和朴素。王梵志传世的诗句中,最出名的就是这么几句:“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这也是他所有的诗句中我最喜爱的几句,每每忆起,总是心生慨叹。想着世间真的有太多不属于我的繁华,而我毕生所求,也不过简洁如这诗句,惟愿清茶为知己,经卷为良友,许下我一世的缘分,待到缘分被宿命打落,也坦然受之,至于来世,渺茫不可知,我亦无需强求。

   有时候,一生真的好简单,食可果腹,衣可蔽体,带着几卷氤氲着墨香的书卷就可以行走红尘,逍遥一游于尘世。一个馒头就可以让饥寒交迫之人得到满足,一碗清水就可以让跋涉沙漠的人看到希望,一盆炭火就可以让风雪之夜踽踽独行的人感受到温暖。可是偏偏有人饮下了贪嗔痴欲的毒,在乎得失,在乎成败,在乎名利,与红尘纠葛,不死不休,总是以为自己会是最终的赢者。殊不知浮名身后有谁知,万事空花游戏,纵算你赢得了天下又如何?世间有谁可以坐拥百代江山,可以拥有千年荣贵?生命的最后也不过埋骨地下,与一抔黄土做了陪伴,生前所有的名利得失也不过烟消云散,尘归尘,土归土,独留下一方小小的土丘在荒草中诉说幽怨和彷徨。曾有人跟我说他看到了坟墓就看到了一生的归宿,这不是悲观消沉,只是不再自欺欺人。世间有多少人可以坦然面对生死,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无限的欢乐?须知生命的真意不在肉体存活的时间,而在于灵魂留下的诺言。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多么直白的诗句,任你是帝王将相,还是凡夫凡妇,面对这样的诗句,纵然有千言万语,也只能哑口无言,缄默不语,因为他的诗句,将死亡透彻得清晰直白,让你找不到任何反驳的词语。以土馒头来比喻人生最终的归宿-------坟墓,以馅草来比喻人的尸身,看似诙谐幽默,实则有些许的无奈苍凉与讽刺。城内的馅草在繁华之地享受着富贵荣华,他们在灯火辉煌之地过着纸醉金迷,骄奢淫逸的生活,然而终有一日将归于岑寂,城外那个荒凉的土馒头便是人生最终的归宿。生死乃必然,倏忽间两个世界,城内的繁花似锦与城外的凄凉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似残酷,却是不可抗拒的法则。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它与时间一样,对每一个人平等视之,不会无端曾添或是删减,死亡看似残忍,却也不可多得,无论你爱不爱吃这个“土馒头”,想不想吃这个土馒头,都得吃一个,而且只能吃一个。纵然你觉得这“土馒头”内的生活没有滋味你也无从选择,只能吃下去。

   世间万物,起落又定,自有其不可逾越的法则。生老病死,新陈代谢,看似无常,实则寻常,任何一种生灵的生命都不会消逝,因为肉体的死亡只是意味着身体的离去,而生命仍旧在延续。生死原本就像花开花落一般寻常,而无论你生前如何富贵奢侈,死后也不过归于寂静。也许,到死的那一刻,你才会明白,人的一生所孜孜不倦追求的名与利,得与失,其实都不过如云烟过眼,生带不来,死亦带不去,就像《红楼梦》中有一句戏文所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或许很多人都明白没有人可以长生不死,但是偏偏有人选择了忽视,他们广求仙药,穷尽一切企图求得长生之法,免去人间轮回之苦。可是你我终究是肉体凡胎,只能接受生老病死的法则。在死亡的面前,那些强求生命,渴望千秋万世,妄图着长生不死的幻想之人是多么的讽刺与可笑。传说王羲之的后人陈僧智永善书,且名重一时,求书者多至踏穿门槛,于是不得不裹以铁叶,取其经久耐磨的特性。王梵志的诗中“打铁做门限”就引自于此。世间之人,不知疲倦地追求器物的坚牢,他们以为一道铁门槛就可以留得肉身的永驻,却不知他们做下的所有不过是惹得鬼神拍手偷笑,枉做了他们的笑料,笑他们的自欺欺人,笑他们的自视甚高,笑他们的迷惘混沌。鬼是过来人,人是未来鬼,所以鬼看得最为清醒通透,他们明白,世间没有人可以逃得过生死苦海,逃得过既定的宿命。

   宋代范成大曾把这两首诗的诗意铸为一联,即:“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寥寥十几字,却十分精警,这两句诗也是《红楼梦》中妙玉的最爱,她自称槛外人,亦是悟出了这个道理,所以她一人独自在栊翠庵中远离繁华热闹,忍受清苦孤寂。《红楼梦》中的“铁槛寺”、“馒头庵”也来历于此。

   王梵志算是一个清醒的人,纵观他的诗句,总是用这样浅易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深刻而又无奈的人生。他似乎看透了世间的一切,以一个世外高人的姿态行走于尘世间,冷眼笑看世人的贪嗔痴欲,与世人的执迷不悟。我想,当他看到多少人不能接受命运的轮回之时,心中该是觉得好讽刺吧,秦始皇为求仙药,不辞辛苦,几度到前往海上仙山,而他所寻寻觅觅的也不过是安期生随口说下的敷衍之词;《红楼梦》中的贾敬为了长生独自到玄真观中修行,他放弃了儿孙绕膝的欢乐,放弃了安度晚年的天伦之乐,却换得偷吃砂丹,腹胀而死的可笑结局,他原有唾手可得,多少人企及不到的幸福,却因自己的妄念空负了大好时光。

   王梵志的诗句,总是清醒如斯,带着一些残忍,无奈与讽刺,每每读起,都让我找不到辩驳的理由与借口。我总是在想,他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才可以将生命看得这样透彻,又怎么会有这样的悟性。其实,史料中对王梵志身世的记载真的不多,我们只能从他的诗句中对他的生平窥见一二。

   “吾有十五亩,种在南山坡。青松四五树,绿豆两三窠。热即池中浴,凉便岸上歇。遨游自取足,谁能奈我何。”王梵志生于隋末唐初,早年也算是家境殷实,虽没有大富大贵,却也是舒适惬意,不为生计所累。“家中渐渐贫,良由慵懒妇。”“频年勤生儿,不肯收家具。”然而王梵志的闲适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后来经历战乱,又因生有七子,家道逐渐败落,趋于贫困,等到儿子成家之后,家道更是艰难。“近逢穷业至,缘身一物无。披绳兼带素,行时需杖扶。”晚年的王梵志贫寒且孤独,他穷困潦倒,生活落魄,且子女不孝,王梵志被迫沿街乞讨,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凄苦生活,他感叹道:“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

   王梵志在困顿不堪之时受尽世人甚至是亲人的白眼,从“吾复有钱时,妇人看我好。”到“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这样巨大的落差让他看到了世人丑恶的本质,万念俱灰之时,他选择了挥手离去,皈依佛门,从此芒鞋破钵,行遍天涯,风雨一生,脱离苦海。王梵志的一生可谓尝遍了酸甜苦辣,历经了各种艰辛,各种世味人情皆尝,诸多的不如意,诸多的穷愁潦倒,让他看尽了世间的青目白眼,最终大彻大悟,参透生死玄关,竹杖一生,衣钵天涯,从一个沿街乞讨的人间弃儿变成一位大彻大悟的诗话僧人。

   有时候会觉得人生真的好凉薄,那么多的人虽然最终大彻大悟,渡过生死苦海,可是他们的人生所经历的苦难总是让你我难以忘怀。苏轼早年丧失爱妻,晚景凄凉,所以才写得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纳兰容若一生都在寻求爱,却总是得不到圆满,所以他才写得出“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苏曼殊一生游离于红尘与佛界之间,尝遍飘零之悲苦,所以写得出“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王梵志若不是经历过这般的苦难,又如何能够将人生了悟得那样透彻。也许生命本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它如许你清醒,必得先给你疼痛,他若给你涅盘,必得先予你苦难。

   也有人说他的诗句格调不高,思想消极,语言浅显,艺术粗糙,我却觉得,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最不凡的道理才是真正的智者,皎然盛誉王梵志诗“外示惊俗之貌,内藏达人之度”即是如此。就像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闻一多说他的诗是“淡到看不见诗”,苏轼说他的诗“韵高而才短”,看似是对孟浩然诗的批判,实则是对孟浩然的田园诗返朴归真,落尽繁华,尽显真淳的赞扬。苏东坡有一首《浣溪沙》,他写道“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所谓“清欢”者,看似高深,难以言说,其实也只是一种清淡的欢愉。当年苏东坡写下这首词的时候,他眼中的清欢就是山间的野菜与漂浮着乳沫的清茶,他在试吃野菜的过程中咀嚼出了不凡的味道,这就是清欢的味道。

   “人生能几时,朝夕不可保。死亡今古传,何须愁此道。”何需孜孜不倦,何需自欺欺人,人间往事,多少飘忽不定,多少难以捉摸,况且人的一生,本就是一个由生到死的过程。“有酒但当饮,立即相看老。兀兀信因缘,终归有一到。”既然拿得起,也当坦然放得下。

   我们总是以为今日很漫长,漫长到可以托付给虚无缥缈的明日,却又将明日寄托给苍茫不知的未来。可是,岁月如流,随水东逝,留不住的,再怎样强求都只是徒劳。人生沧海一世,浮沉万里之间,过往里多少恩宠,多少辜负,多少得到,多少失去,其实都不重要了。只要曾经为自己好好地活过那么一次,仅有的一次也足够了,足够你在此后漫长的光阴里细细咀嚼,慢慢品咂。世事风尘无主,人生却温润有情,待到有朝一日你我成为馅草,归于寂静的时候,也该沉静无言,无有怨悔。

作者: 浅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