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白话诗僧,最直白的两首诗,被范成大化用,成红楼梦的精髓

 昵称413468 2019-06-05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最鼎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了无数震铄古今的著名诗人。这些诗人与他们的诗作一起,成为我国古代文化最璀璨的一页。

诗歌,一般情况下讲究格律,平仄,对仗,用典等等。但是,在唐代,却有一位很著名的白话诗僧,他的诗歌,根本不讲究这些,粗读起来好像是大白话,但细品之下,却回味无穷,隐含着人生至高无上的真理。这位白话诗僧,就是唐初的王梵志。

他最直白,也最著名的两首诗作,也是这种风格:

其一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其二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这两首诗,很直白地描绘出人生不可避免的生死更迭,世事变化。王梵志将人人最终都要归于的坟墓,比喻成“土馒头”,可谓生动而形象,悲凉之中又透漏出诙谐和豁达。第二首诗中,更是写出了无数世人的心理,尽管每一个人都知道,人生不可永恒,富贵不能长久,但也要强行的做出基业千年传承的姿态。用铁来做门槛,只不过换来鬼的嘲笑。

到了南宋,文学家范成大,将这两首诗融合在一起,化用在了自己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这首诗中:

家山随处可行楸,荷锸携壶似醉刘。

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

……

——我的家乡中,随便哪个地方都是可以栽种楸树的,我扛着锄头,背着老酒,就像当年的刘伶。即便是铁制的门槛可以保存一千年,每个人的最终,也都是落得一个土馒头一样的坟丘……

到了清代,范成大的这句“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又被曹雪芹用在了他的不朽之作《红楼梦》中,成为《红楼梦》这部书的精髓之处。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贾宝玉在自己的生日受到了妙玉的帖子之后,要写回帖,又不知如何落笔,去请教黛玉的途中,偶遇邢岫烟。邢岫烟告诉贾宝玉:“……既连她这样,少不得我告诉你缘故。她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一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在曹雪芹引用范成大的这句诗时,做了一个细微的改变,将“纵有千年铁门限”,改成了“纵有千年铁门槛”。

妙玉,曾经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女儿,从她房中那些奢靡的珍奇古玩来看,她的出身绝对不低于贾家。但是,因为父母双亡,她家道中落,最后不得不寄居于贾府。妙玉短暂的人生中,可以说是已经经历了兴衰荣辱。她那个曾经很高贵的家庭,如今已经荡然无存。所以,妙玉最能理解这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其实,对于贾家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宿命?《红楼梦》刚开篇之时,贾家极尽奢靡,仅仅是为了元春省亲,就专门盖了三里半大小的大观园;仅仅是为了元春省亲时,能痛痛快快地看场戏,就花了三万两银子,跑到苏州去买了十二个小戏子及其教习……

此时的贾家,大概也以为自己将有千年的富贵基业,有千年的“铁门槛”。所以,贾家的家庙,就叫做“铁槛寺”。然而,曹雪芹笔锋一转,立刻就写到贾家的另一个家庙——水月庵,因为馒头做得好,被称“馒头庵”。

“铁门槛”与“土馒头”,在贾府的两个家庙的名字上,得到了体现。所以,起初“铁门槛”的贾家,最终人人都难逃一个“土馒头”——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就是《红楼梦》的主题,也是《红楼梦》的精髓,也是《好了歌》的深意——“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末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