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竹万竿松影乱,山风吹作满窗云。 元朝 萨都剌《道遇赞善庵》

 hjmhjmhjmm 2015-12-06
修竹万竿松影乱,山风吹作满窗云。

 【译文】 那修长高耸的万千竹林中,夹杂着几株松树;山风把树影吹得摇摆不定,仿佛满窗都是云雾。

 【出典】  元朝  萨都剌  《道遇赞善庵》

  注:


  1、  《道遇赞善庵》   萨都剌

   

    夕阳欲下少行人,    绿遍苔茵路不分。

    修竹万竿松影乱,    山风吹作满窗云。


  2、注释:

     赞善,唐朝为入宫的嫔妃及达官贵人之女设的一种职务,叫“才人赞善”。

     赞善庵,应为嫔妃出家之地。


  3、译文:

    天色将晚,去赞善庵的人越来越少了,这里水秀山青,林深蔽日,路上绿苔覆盖,难分清是路是还是绿茵。在赞善庵的周围,有修竹万竿以及随处可见、高耸入云的青松,一阵山风吹得松竹摇摇摆摆,窗口见到了天上一朵朵白云。


  4、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酷爱文学,善绘画,精书法,有“虎卧龙跳之才”,但因当时几十年来开科举,难以步入仕途。为生计划内而长年奔波经商,尝尽人间辛苦。元大德十年(1306)怅然弃商而归,投入文学创作。泰定四年(1327),以三甲进士及第,时年五十六岁。天历元年(1328)授京口(今江苏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在职三年,颇有政绩。后调任江南行台回回掾史,由正八品降为无品秩的小吏,深感官场险恶。供职期满,调仁真定路(今河北正定)时,豪情勃发,立“明朝走马燕山道,赢得红楼说少年”的誓言。后足迹河北廉访、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至正六年(1346)月直南行台侍御史。从元世祖到元惠宗(顺帝)县经11朝,历80余年,长期宦游,浪迹四方,日弄柔翰,创作极富。有诗780余首,词14首,因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熟悉民间疾苦,故常以诗表述政见,揭露统治者骄奢淫逸。代表作有《寒夜闻角》、《伤思曲·哀燕将军》、《鬻女谣》、《征妇怨》等。擅书画。今存《严陵钓台图》、《梅雀》。有《雁门集》传世。


   5、夕阳西下,路上行人稀少,遍地的青苔野草使得道路都分不清楚了。开始两句,诗人着重描写黄昏时分,暮色苍茫的寂寞景色。接下来两句描写那修长高耸的万千竹林,几株松树夹杂其中,山风把树影吹得摇摆不定,从室内看去,仿佛满窗都是云雾。这两句诗描写在暮色中风吹竹摇、松影满窗的生动画面。如果说前两句的景色是静态的,那么,后两句的景色就是动态的。

    全诗寥寥几笔,展现出山居生活中,充满了诗情画意。胡适有一首诗:“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这一句的意境与“修竹万竿松影乱,山风吹作满窗云”两句诗十分相似。

   “山风吹作满窗云”,有评论家认为,是山风把树吹得摇摆不定,仿佛满窗都是云雾,我独以为,是山风偶尔把松竹树荫吹开,窗口看见天上飘过的白云。

   这首诗,一个“静”字,表达了该诗的主题,是一桌丰富的“视觉”盛宴,读后让人觉得清净心闲,一种惬意优游的感受。


   6、这是一首写景小诗,描写赞善庵环境的幽静。首句写夕阳缓缓西下,路上行人稀少,意味着寂静的夜幕就要降临。次句写苔茵好似绿色的地毯,与山路连成一片,使人难以分清路在哪里。远处夕阳西下,近处苔茵绿遍,路上行人稀少,赞善庵的幽静在诗人笔下展现出来。


    这两句,诗人是写室外,后两句就转到室内描写上。诗人从室内望窗外,山风吹拂下,只见映在窗上的万竿竹影与松影婆娑多姿。有如云翳遮满了窗子。这于环境的寂静中又增添了柔美的色彩。前两句写景较为平常,后两句写景以动写静,则较为别致。


   7、城市是听不见风声的。

    听高中语文《采薇》,忽而想起了风,来自西周十五国的情调各异的风。把这些大量的民间诗歌作为经去读,那是西汉以后的事情了。这部民间诗歌总集,以清徐的浩荡的山野的风,向世人扑面拂来,原始的人性,纯净的山风,朴素的情感,大自然最美的东西,以最简约的方式呈现给后人,这大概是诗经里的国风特有的魅力了。

    由于大自然母体,由于天地间的灵气,人得以存在、繁衍,并文明下去。人生最初的情感是在大自然中获得启示,并在大自然怀抱里孕育生长的。民间的风景也因为大自然这个背景而显得风情万象、扑朔迷离,风是自然界生命力的表现,歌是人类生命力的表现。风是流动的,歌是传唱的,将传唱的诗歌以风命名,这是独特的创造。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对美好自然的吟唱,触景生情的感怀,人事沧桑的悲歌,时光易逝的咏叹,生命无奈的悲鸣,情景交融,物我生辉,或多或少与自然界的东西相关联、承接和印证。

    四季有风,忽来忽往。春有春风拂面之朗润,夏有夏风清凉之明澈,秋有秋风满怀之苍凉,冬有冬风引寒之凛冽。四季有了风,大自然才能元气充沛,酣畅淋漓。

    风总是与生世、与乡愁相关联,无论是刘邦的《大风歌》,还是李白的古风;无论是杜甫于“细草微风岸”和“危樯独夜舟”独自飘飞的“天地一沙鸥”,还是苏轼于“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之间,“托遗响于悲风”;无论是王安石“清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发问,还是纳兰性德于“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之后,“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咏叹。风总是这样伴随着诗人们内心情感的涌动,历经几千年,几百年,人虽作古,然风流宛在。

    我想,乡间采薇一定贮满了诗意。那诗意由风而来,由漫野的乡风吹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斗转星移,情随事迁。物非人亦非,景语亦情语。在这里,时空仿佛倒置,春风杨柳,却是离家之悲哀;漫天雨雪,乃是回家之快慰。清王夫之《姜斋诗话》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仅仅是写作手法而已,诗人的内心更复杂,喜悦中有凄苦,快慰里有哀伤,哀乐相杂,情难自已啊。

    归途遥遥,行道迟迟。“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是征人,更是游子。故乡情结,又喜又悲。虽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怯生生之喜,更有“到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苍凉凉之悲。风的力量,是自然的力量,亦是文学的力量,更是心灵的力量。

    我宁可视风为自然原始之力的风景,民间朴素情感之力的风情,也不愿意将风解释为风气、风尚和风化。风停了,风起了,风的起落见证了宇宙的轮回,风声过耳不亦是人在时间长河中的脚步声吗?很多时候,想回到故乡,聆听自然界的真正的风,在高山峡谷间感受风涛的魅力,哪怕梦境里的风涛也是这般耳目一新;即便走出城外,看见参差错落的树头频然示意,看见枯黄凄凉的衰草随风而舞,心灵定然有种被大自然的清新濯洗过的快感。

    采薇,采薇。一个踽踽独行客,行走在故乡的田野,这个朴素的风景,在今人看来,与其说是采撷食物,不如说是采撷人生的诗意。那诗意里定然有风,有天籁,生于自然,寂于自然,源于自然,斐于自然。你看,《渔歌子》多好听:“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风景,是人世的,又是自然的;再看,杜甫有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诗心却这般柔美;萨都剌的诗比中国画还美,“修竹万竿松影乱,山风吹作满窗云”,自然缔造的美,人活在美的世界里,比审美更有百倍的快乐,难怪胡适在审美的世界里有了这份闲心,“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

    王维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想他不光是看吧,一定还有风,还有美丽的风景啊!


   8、山边种有一株不知名的大树,大约已有好几十年的岁数了,长得细细高高的,我住在三楼,对它仍须仰望,我想它足有二十几米高,一副傲视群雄的样子。

    山边还有一些修竹,也是长身高耸,现已三月,春寒仍未消退,风儿一吹,这些竹枝便轻盈地舞动着,使我想起了那句著名的古诗“修竹万竿松影乱,山风吹作满窗云”。它们的舞蹈如此的美丽,真可称得上是炫舞了。

    其实早在亿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的时候,若不是大地与海洋相协相伴,跳出了那场炫舞,于是沧海变桑田,又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变,这才形成了如今这座城市的喀斯特地貌,引来无数游客赞叹不已。


   9、最初认识竹子是在我很小的时候,那天去邻居家家玩儿,一进门,就看见一个慈眉善目的老者,正在他们家新做的那个炕梫柜门玻璃上做画。我好奇地凑过去看个仔细,只见他画完的有我在年画上见过的梅花兰花还有爸爸种过的菊花,画得很逼真,我好生佩服。只是那老者并不为旁观的我们干扰,蘸了颜料的画笔像是他手下的战士那么听话,几笔就勾勒出来一丛带节子和剑一样叶子的绿色植物。我是第一次见这东西,就忍不住问:“大爷,你画的这是啥?”在我心目中那个神奇的画家回头笑着对我说:“这是竹子。”

    虽然我还不了解竹子,可从此,竹子就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实说,我感觉它是那么清新俊逸而又棱角分明,我喜欢上了竹子。

    上学了,当我学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时,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典故,说,北宋时候,有一个名叫文与可的著名画家,竹子在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都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为了画好竹,他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做到了如指掌。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因时人称赞他说画竹早已胸有成竹,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句成语,用来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也经常听到与竹有关的话语:比喻做事白忙活了,就说竹篮打水一场空。我经常看见有的农民在歉收的秋天仰天长叹:忙了一春带八夏的,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啊。

    要是说谁特擅长勒卡,就说那人是在敲竹杠。你说吧,竹筒倒豆子,一倒就是一个彻底干净,可倒的人却还不放心,硬是挥舞个大棒子来敲打竹杠,惟恐一个颗粒被漏下,其狠劲毕现也。

   等我成熟了,就更加懂得了竹的含义:梅兰竹菊被誉为是四君子,而竹则是其中之一。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竹影婆娑,清气满院,清秀而又潇洒。难怪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

    李白《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让我们看到的是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亲密无间的生动画面。这个纯真甜蜜又浪漫的情形令多少人魂牵梦绕啊!

    杜甫的“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李嘉佑的“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苏轼的“好竹连山觉笋香”等佳句,慢慢读来却会顿时令人仿佛身置浩瀚的竹子的海洋,竹香沁人心脾,物我两忘。

    周邦彦的“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李涉的“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萨都剌的“修竹万竿松影乱,山风吹作满窗云”更都说的是有竹之种种风雅乐趣。苏东坡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则是因竹而生的高雅洒脱和大气。

    据说郑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我参悟不到那么高深的境界,但我却知道,肯定是他喜欢有君子风度的竹子,否则,绝对不会对其大画特画,画也是言志的。

    另外在我毕业时,有一个同学还在我的留言簿上用特殊的方法给我画了一丛竹子。清晰地记得他是用一支蘸水笔先在纸上滴一滴墨水,然后用食指轻按在墨水上再迅速地那么一提,一片如剑的竹叶就画成了。知道同学不但是为了对我炫耀他的画法,更是希望我学习竹子的品格,所以,我至今都将那特别的竹画完好保存着呢。

   几年前,我在桂林还吃过一次竹筒饭,那米香与竹香交融在一起的特别风味儿,至今萦绕在舌上齿间不散,回味无穷。


   10、春华秋实,夏收冬藏,在生命演进的旋律里,人们的心情常随四时的节拍而变奏:春是万类的生辰,在无数稚嫩生命的气息里,人们心动了,情柔了;夏是万类的少壮,在万木丰润坚实的身影里,人们心热了,情浓了;秋是万类的勋章,在生命金色闪耀的光辉里,人们心醉了,情痴了;冬是万类的梦乡,在生命安卧调养的鼾声里,人们心静了,情幽了。

    生命的年轮在人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中画了一圈,又一圈……

    人们无数次地咏叹春之明媚,无数次地盛赞夏之绚烂,无数次地敬慕秋之丰硕,却无数次地埋怨冬之冷峻。

    许多时候,冬被视为无情,冰封山河,萧杀乾坤,朔风怒号,寒气相逼,这些被当做冬冷漠的表情;曾几何时,冬被视为杀手,万花纷谢,落英铺地,万象色褪,生机隐匿,这些被看做冬屠戮万类的罪证。

    冬到深处显威严。其实,冬的严表之下,富含着温婉,蕴藏着多情,透视着睿智,显露着冷静,敞开着胸怀,释放着爱心。

    冬温婉体贴。春兰吐芳,夏花竞艳,秋菊傲霜,万木争荣,万类各鲜一时之秀,然后便向冬寻求休憩之所。大千世界里的无数生命莫不如此,经春,历夏,越秋,最后酣睡于深冬,冬温情地把它们拥入怀中,让它们在酣然休眠中邀约来年的好梦。

   冬身怀六甲。冬是一位孕育生命的母亲,冬天孕育了春天,冬孕春生,没有冬天含辛茹苦地孕育,哪来春苗纷至沓来的萌发?

   冬深谋远虑。冬收藏了春的灵魂,夏的精神,秋的形骸,而后睿智地构思着来年的春之华,夏之绚,秋之实。瑞雪兆丰,便是冬深思熟虑后对来年好光景做出的预告。

   冬耐人寻味。飞雪是冬天的精灵,梅花是冬天的仙子,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与不似皆奇绝。梅雪嬉戏着奔往冬天的尽头,想到春之将至,便俏皮起来,梅雪争春未肯降,演绎出“梅应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理趣,让人回味无穷。

    冬苦心磨剑。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冬让青松坚毅不拔,使翠竹挺拔多姿,令冬梅傲雪报春。冬把松、竹、梅历练成“岁寒三友”,让它们共立严冬,同生寒岁,彰显友谊的忠贞,表白情操的高洁。没有冬的千锤百炼,哪有“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的劲松?没有冬的千锤百炼,哪有 “修竹万竿松影乱,山风吹作满窗云” 的竹韵?没有冬的千锤百炼,哪得“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的真理?为冬天深深鞠上一躬吧!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冬荣辱不惊。虽被人误解,惹人愠怒,招人埋怨,受人谴责,遭人排斥,却依然跨步高远,义无反顾。宁静致远是冬的气质,处乱不惊是冬的品格,坚持操守是冬的执着。冬之所以威严其表,是因为冬身着寒光闪烁的战甲,护送万物穿越生命的攸关,抵达生机勃发的春天。哪个护卫者不是威严其外,热衷于内?

   冬是万物生命旋律中的休止小节,是休养生息的华美乐章。冬无终止生命之意,确有保养生命之举;冬无戗杀生命之念,确有呵护生命之实。

   如同欣赏春和景明那样品味冬韵吧,如同欣赏夏花灿烂那样品味冬韵吧,如同欣赏秋意深浓那样品味冬韵吧,冬韵回味无穷呀!

    劝君莫怨冬面冷,冬自腹中藏绚丽。


   11、秋天来了,高调地来。让知了办理退休手续,让毒毒的阳光降降温,盛夏满眼的绿装向黄装靠拢,再添加一场雨,好了,万事大吉。

   最美的季节,就在人们的不经意间装扮而成。

   最爱的是这高远碧蓝的天空和豪气爽朗的阳光。天空拉远了人们的视野,抬高了自己的尊贵,提升了自己的气质,仿佛一身红黑绒装的贵妇人,似乎还带些淡定的忧愁,脱却了稚嫩的天真和空乏,使人过目难忘,心灵如洗;阳光呢,则洒脱极了,一改往日斤斤计较的风格,磊落而豪爽,却是不燥不火,给人舒适的享受,不得不抱抱这最给人灵感和幸福的光。午后的阳光是最富魅力的,温暖而不过度,大方而不做作,爽朗而不嚣张,披一身暖光,品一口淡茶,静一颗净心,幸福的天使如此来访!

   秋天给人的思考是珍贵的。

   最美好的就是最值得回味的,也是最快速逝去的,因而也是让人最无可奈何地留恋。人的中年像秋天。最快乐的时光是童年,最激情的时光在青年,我说最灿烂的时期在中年。虽然人到中年,压力加大,激情缩水,生活空间被挤兑,但此时人的思想是丰富而有创造性的,一生当中最有成就的时期就在中年。中年吸取了三十几年的精髓,披着耐风耐雨的外衣,内存筋骨相连、刚柔并济的能量,试问困难险阻,谁敢来侵?男人们不再毛躁浅薄,不再嚣张张扬,女人不再肤浅虚荣,不再虚无幼稚,生活的烟火灿烂了内心的世界,可以静心品味生活,可以优雅调理生活,更可以创造厚实稳妥的生活。浪漫和现实最大化组合一起。此时也有了对生死的迷茫思考。郁达夫所作《病中作》之言“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正道出中年之虚弱:生活也是艰辛不堪的,活着不易,死去更令人心不甘,情不愿。在这人生的黄金阶段,反而惧怕黄金的丢失,充满了对下一老年阶段的恐慌。其实,大可不必,元代人萨都刺的诗很棒--“修竹万竿松影乱,山风吹作满窗云”,开朗豁达、潇洒浪漫的生活方式,想想风吹竹摇、松影满窗的动人画面,山居生活,诗情画意。从中年就开始,把诗情画意种植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是对中年最好大的珍惜和尊重。

    多卸掉欲望。譬如水里游,一身简洁的衣服足矣,加上全副武装的设备,自然加重负担,哪里还有心思体验水里游的快乐,只顾着挣扎摆脱重力的负担了。在每一天里,人要明白三件事: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必须干什么?人生的纠结,往往源于这三个问题的次序出现混乱。首先要生存,即我必须干什么,其次是能力,我能干什么在生存后,最后才是理想的出现,欲望还要更上一层楼,鬼魂般附在“我想干什么”身上。其实我们想干的事太多太多。葛朗台闭眼前都贪婪着那镀金的十字架,死神也拦不住他那脱缰之欲啊。

    网络缩小了世界,却膨胀了人类的欲望,人们时时处于物质和精神短缺的饥渴中,内心时时攀爬着扩张的藤蔓。用于了解别人时间太多,了解自己时间太少,是别人生活空间的寄生虫了。上帝真有智慧,让人类手持锁住快乐的锁,检验人类生存的智慧。英明的人用简单和满足配一把钥匙,轻而易举解锁;无知昏暗的人一生也打不开这把缩短其寿命的锁。

    时光有限,快乐无限,获取当下一刻的欢愉,都是顶级财富;有爱,有坚定乐观的内心,就可以超越梦想,凌驾于现实之上。持有此股,后顾无忧。

    这,或许是比金秋的阳光更珍贵的东西吧。


   12、疏影映窗的窗不会是高楼之窗。窗的位置高了,月下的梅影和竹影都是映不上去的。

    苏轼有篇80字的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写月夜赏游的情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真是一幅清景生幽的图画。这是一个古意幽深的庭院,种竹植柏,引风邀月,再和德馨才高的苏轼有瓜葛,注定了要成为千年雅谈。

    我读这篇短文的时候,曾细细揣想:苏轼和他的朋友张怀民走过庭院,再走进僧房,那僧房之窗是个怎样的窗呢?色彩不会绚丽,雕镂未必精致,太高贵的装饰和布衣芒履的僧人生活不协调。特别重要的,这样的窗不是映窗树影的好背景,更不是凭窗看月的好视野,未必是苏张这类人所喜欢的。

    和苏轼同贬黄州的张怀民,其与苏轼“相与步于中庭”的机缘,恐怕不单单是距离产生的美,他们相同的人生态度和相似的精神趣味,应是彼此认同的媒介。命运跌宕,难以有人做到安之若素。唐代贬官柳宗元游永州小石潭时发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的凄凉之叹。苏轼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也表达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淡淡落寞。可贵的是苏张都没有沉湎于伤怀,在贬地竟各有作为,赢得来自民间的好口碑。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变迁,对于二人来说,未必不是幸事。世事变幻莫测,但土地是亘古沉稳的,他们立足此处,于简朴生活中得到安然明朗和豁达。“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说。那么此时,苏轼此心,最终是安然于一个怎样的窗前?

     庭院之窗,必是俯接泥土的高度,仰视远景的视角,和生生不息的万物为同一水平线。“双手推开窗前月,一石击破水中天。”是近水生情的曼妙之窗;“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是近物得趣的清新之窗;“修竹万竿松影乱,山风吹作满窗云。”这是情景交融的寄怀之窗。通过一面面朴素的窗,生命植根尘泥,而每每生长出出尘的远想。

    “木窗”之称,是对古人取材于自然的想当然。木窗也是更贴人心的窗,简单,质朴,幽静,想象中,透着隐约的天然木香。一位朋友的祝语可为此文作结:愿你打坐在青苔滋长的木窗下,泡一壶闲茶,不闻凡尘的喧嚣,不问世间的繁华,在这样如水的时光里,静静地度过年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