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馆】孔夫子杂书馆:唯杂以胜,唯量是求

 真友书屋 2015-12-06
 韦力 芷蘭齋


揭匾仪式在这里举行



旧馆被命名为杂书馆中的国学馆


无论从成交量还是社会名气,孔夫子网都称得上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旧书线上交易平台。从产生链而言,近两年交易电子化发展势头突飞猛进,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改变了许多人对电子交易观望的态度。按说这将是社会流通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然而在这种巨变之中,却有着别样的声音,比如亚马逊,此公司是最早的大规模网上出售图书的公司,然而它在今年却开起了一家很大的实体书店。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说中国某著名的网站列出了计划,将在三年内,在中国境内开起100家实体书店。这种变化我不知道算不是倒行逆施,但既然是先锋人物想出来的招数,也必定有其道理所在。



国学馆三层分布图



一楼右侧馆包含两个功能,即特藏新书馆和西文汉学馆


而孔夫子网虽然是专业的古旧书交流平台,然而该公司从去年开始就开起了图书馆,图书馆规模之大,我觉得能超过任何的网上交易平台。当时我参观这些图书馆时,就在思索这种变化代表着怎样的方向,然而到了今天,也就是2015年11月27号,孔夫子网又放了颗卫星,那就是开办了一个更新更大的图书馆,此馆的馆名叫杂书馆。在开馆的当日,我受邀前往与会。在参观的过程中,多少满足了我部分好奇心,但此馆的开馆宗旨以及其营运机制,我还是没能将这些疑问得以冰释。



正规的入馆须知


当天下午为开馆时间,因为曾经来过此地,所以我前往的时间打的略有充实,然而有一条通畅的常走之路却意外地堵起了车,这让我的到达时间晚了3分钟,赶到现场时,我看到揭牌仪式正在进行。孔夫子网在此之前已开办了几个馆,我曾看过古籍馆、手稿馆及旧平装书馆,然那几个馆都是处在一座三层楼之内,而今开办者,却是独立的一栋楼房,处在原馆后面。此馆之前有很大的停车场,这对开车族而言,是极重要的一个硬件。从外观看,这个馆并不乍眼,大门看上去也没什么特别,走进里面,却有着《桃花源记》里所形容的豁然开朗。这种设计,一是因地制宜,而二者,则有可能是有意的要制造这种视觉反差,以给人以心灵震憾。


揭牌仪式举行完毕,我方发觉,“杂书馆”之匾悬挂在了门楣的旧匾之上,随众人入内参观。一进门就看到了与以往不同的变化,这里有着图书馆的正规。各种规章制度整齐上墙,尤其一层的西文汉学馆,里面所陈列的西文精装书,有着别样的参差之美。虽然漂亮,但我仍然私淑于古书,于是又来到了二楼。果真,参观的人群基本上都集中在了古书区内,看来人们还是对古书更有崇敬感,这种偏好瞬间满足了我内心的虚荣。听众人聊天,突然听到了熟悉的声音,转过书架,竟然看到了多位朋友。寻声望去,原来是于丹老师在那里品评古书。我多次在电视中看到她讲书的倩影,而其本尊却是第一次得见。虽是初见,但见面后,我们却聊得很热闹。我告诉她,前一度自己在杭州的万松书院去寻访,在那里看到了她很多张放大的照片挂在墙上,万松书院以于丹前去讲座为荣。于丹老师说,她大约在十年前,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看到了对我的专访,当时就很好奇:这个人为什么藏这么多古书?没想到这么多年才初次见面。



藏书之多


高晓松先生也是第一次见,他当然绝对是潮人,各种媒体上不断有他的消息在,我对他的执于读书,特别敬佩。我所说的敬佩,是因为他处在最热闹的红尘中,面对各式各样的新鲜事物,他仍然能静心于读书,这样的定力,非常人能够做的到。他对我讲,近几年来自己对古书的兴趣越来越浓,希望哪天能够看我的藏书。我告诉他,自己的藏书量要比孔夫子网的这个杂书馆差很多。和老师马上插话,说他跟我的收藏观和藏书方向是两路,每人的收藏都各具特色,并不能以数量的多少予以涵盖。



外国翻译的中国古典


在这里又见到了陈平原老师和夏晓虹老师,两位老师一直在国外及香港游学,我至少有两年跟他们未曾见面,今日得见,有着分外的亲切。两位老师都说他们喜欢孔夫子网藏书之杂,尤其这里收藏着许多公共图书馆所不藏之书,比如说民间的一些小唱本等等,这对研究清代民俗极有价值,因此两位老师对杂书馆的藏书特色夸赞有加。我也注意到,这里的书比上次前来参观时整齐了许多,但也有些线装书还未整理完毕,只是做了简单的插架,然对爱书人来说,或者更具体点儿,那就是,像我这样的人看到这样的书,最受吸引,因为这有着未曾发觉新鲜感。我忘记了自己的拍摄,从中间抱下几摞书放在地上翻看,果真,得见了不少我未曾见到过的书坊刊物。按说古籍拍卖已经进行了二十余年,几乎各种各样的书都会出现在拍场之中,然而孔网所得之本,绝大多数不是来自拍场,看来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得书渠道,但究竟从何而来,我却未能了解到。



西洋精装书比线装书更有视觉效果


众人参观完旧馆,又集体前去看新馆,新馆的外立面显然进行了特殊的设计,颇具后现代意味。在门口,意外地遇到了台湾著名作家张大春先生。孔网开馆,竟然从那么远请来了张先生。两年前,我在台北跟张先生同桌吃饭,他说话之幽默,谈吐之真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问他,何以前来北京?他说,专程就是为了参加此馆的开幕式,参观完毕之后,当晚就返回台北。我惊异于他的来去匆匆,他指着杂书馆的馆名跟我说:“我当然要来了,因为这就是我写的。”这几个字的确写得很有功底,这让我深为叹羡。张先生继续跟我说,你的台湾版《书之美》,卖的很好,那么偏的书,还能卖这么好,出我所料,但你可能不知道,《书之美》封面的题字也是我所写者。竟然是这样,我忙不迭地向他表示自己的谢意。



众人在二楼线装书区域参观



夏晓虹老师对这些小唱本更感兴趣


杂书新馆的大堂设计的很有特色,这里的面积感觉有上千平米,其实有一半做成了挑空设计,从里面的布置,以及到细部的装潢,都能看得出来要比前面的旧馆用心了许多。登上二楼,这里是开会区域,原本设计为读者的阅览区,我在这里第一眼就看到了辛德勇先生。辛老师不喜欢应酬,他来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专心致志地在架子上翻书,学者之风坦露无疑。



媒体的焦点



于丹老师与众人分享书中的有趣



异义相与析


会议由张晓松先生主持。开会时,先由孔夫子网的CEO孙雨田先生做嘉宾介绍,至此,我方得知,原来高晓松现任杂书馆的馆长。高馆长以着自己惯有的高调,介绍着本馆的来由,以及本馆的设计方式和服务对象。他说自己现任阿里巴巴的音乐总监,但他喜欢孔夫子杂书馆的公益性,当本馆请到他时,他对此馆做了详细地了解,在观念方面达成了共识。他认为,在这商品社会中,仍有人为了普及书香,做这样的功德事,正是他所看重者,为此,他方答应担任馆长一职,以此共同地来传播书香文化。



都套上了塑料袋


而后讲话者,是方克立先生。方先生是社科院学部委员,为著名的哲学家,他从社会价值角度论述了此馆的成立,对社会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刘东先生是清华大学副院长,此次他带来了自己所带的两位博士后共同参加此会。


刘先生更为关心者,是本馆何时能够编出完整的目录,以便让相应学者能够按图所记的找到自己所用之书。他讲述了自己在国外看见了一批被扔进废纸堆的中国特殊时期文献,他认为这种拾遗补缺,正是本馆的重要特色。



我对这些未整之书兴趣最浓


虽然之前在电视里听过于丹老师的讲座,但毕竟,电视得来终觉浅,今日听她当场讲话,果真有着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铿锵,尤其他讲话的旁证博引,几乎句句用典,有着信手拈来的娴熟,然却丝毫未有斧凿之痕,这样的功夫,确非常人可及。于丹认为,她特别喜欢本馆的名字中有一个“杂”字,她认为这一点极其重要。在当今的商品社会中,唯其杂,才给人以不功利,而这种不功利,正是浸润于人之心田的能量剂。如果人们不再讲求时间就是金钱,能够在某个时刻坐在这杂书馆内信手闲翻,以这样的姿态读书,这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我的理解,于丹老师更多的是希望,人们放下一些功利,多受一些书的滋润,以期有着古人的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玄玄境界。



书中发现的快乐


于老师在讲话之时,还表扬了我,她说,众人对此馆都有着惊喜之色,每个人都忙着用手机拍照,唯有韦力一人手拿专业相机,她认为这种做事认真的精神,值得大家效仿。其实她讲这句话的时候,我颇觉惭愧,我的拍照也同样有功利目的在,因为我是给自己的微信拍照配图。我觉得孔网为了普及书香,做出了这么大的努力,而我自己只能通过微博的宣传为他们的这种义举摇旗呐喊。



惊奇的见解


陈平原老师认为这个馆开的很好,但他担心此馆的长久性,因为民营资本所建的公益事业,最重要的问题是需要有长久的资金保障,最好要制造出造血功能。同时,陈老师认为,不要宣传本馆藏书之广之多,因为站在公共图书馆而言,这里哪个方面,都难以与公共大馆相匹敌,因此,民营图书馆更多的着眼点,是对公共图书馆的拾遗补缺,所以不要在数量上跟公馆一较高下,而应当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努力去收藏公馆所不注意的文献。



杂书馆新馆



设计的颇为敞亮


孙家洲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孙先生认为,本馆的成立就是一个奇迹,在这样的社会中,大家应该共同地支持和扶持这样的图书馆,使之能够长久地发展下去,以培养更多的爱书之人。孙先生还举了一些相关的历史例子,以此说明,私人所办公益图书馆对社会所起的作用。



有着画面感的规整



列阵


辛德勇先生则认为,此馆所藏之书极有价值,他也认为此馆对相关学者研究,会带来许多的便利,但为了相关的学者能够使用,因此必须要先编出目录。他也知道编目这难,因此,辛老师主动提议,他可以带着10位学生来此做义工,帮助本馆编目。辛老师的提议受到了大家的呼应,而高晓松先生则称,因为他在网上有巨大的粉丝量,有很多人都主动说要来此馆做义工,但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所以他一时还未对此做出回应。



虚位以待


刘东先生在讲话之时,提到了前来此地在交通上的不便,而高晓松告诉他,离此不远就有地铁站。本次的参会者还有北京红厂产业园总经理邹玉凤女史,和老师介绍说,本馆的装修,全部都是邹总所出资,并且这个新馆也是免费给孔网使用。邹总的义举得到了大家的掌声。邹总解释说,在园区之内,她正在建设小型的酒店,这些酒店可以给各地的学者提供极其低廉的价格,以便让外地学者住在这里,就近来使用这里所藏的文献。



步入书海



书比人伟大


张大春先生则站在另外一个角度肯定了本馆创建的必要性。在具体营运方式上,张先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他高度地肯定了本馆在设计、分类等方面的特色。而我自己则讲述了编目远非大家所想的那么容易,我讲出了其中的问题,以及本馆能够长期得以维持的关键点。而夏晓虹老师对大家所言做了必要的补充,她赞誉本馆所藏之书,会对自己的学术关注点带来怎样的便利。参加座谈会者,还是国门企业联合会秘书长吴海龙先生。吴先生很谦虚,在会上没有过多的发言,只是说,他将尽力给本馆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方便。



座谈会现场



亲切交谈


孔夫子网本是一家旧书网站,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渐渐朝着公益性的方向予以拓展,这种做法就正如世界上那些著名的网站,开始由虚拟经济走入实体店一样。杂书馆的建立,必有其道理所在,作为我这个爱书人,当然盼望着这个馆能够渐渐地扩大影响,能把更多的爱书人像磁铁一样,吸附于此,同时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让更多的人藏书、爱书。我为自己的想象所感动,真盼着早日能够实现这种书香传遍各个角落的私愿。



孔网的办公地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