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城名医】医德为先,防治结合——记儿科名医王仆诚

 张部 2015-12-07




名医简介:
王仆诚(1877—1961年)原名联福,男,汉族,四川省江县人。早年在药店学习医药,1903年起开业行医,擅治小儿疾病,驰誉成都,人称之为“王小儿”。其精通儿科理论,临床经验丰富,对治疗小儿传染病及肠胃病有独到之处。


⊙作者:徐江雁 ⊙编辑:小余



1 生平简历


王仆诚(1877—1961年)原名联福,男,汉族,四川省江县人。早年在药店学习医药,1903年起开业行医,擅治小儿疾病,驰誉成都,人称之为“王小儿”。其精通儿科理论,临床经验丰富,对治疗小儿传染病及肠胃病有独到之处。1955年奉调到北京,参加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建院初期的医疗和教学工作,为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儿科名老中医,因其医术精湛、疗效卓著而享誉全国。


2 学术成就


王仆诚在医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早年对于中药的品种、性味、归经、炮制都很精通,并以眼科、外科著名于世。后来专攻中医儿科,精通儿科理论,临床经验丰富,对治疗小儿传染病及肠胃病有独到之处。因其医术精湛、疗效卓著而享誉成都,渐及全国。1953年四川省行署授予他“中医专家”的光荣称号,并当选为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解放后,当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通车时,他有幸作为医务界的代表,乘坐两市之间第一列对开客车往返于成都、重庆之间。到北京工作后,尽管他年已八旬,但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中医政策,仍然积极投身于医疗教学之中,既带徒,又为西医学习中医班的学员讲课, 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临床经验传授给他们。他还经常不辞辛劳,亲自到北京市儿童医院、中苏友谊医院、解放军301医院等,参加对重病患儿的会诊。


3 治学特点


王仆诚的医学启蒙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很有见地,令其先读《医宗金鉴》,对书中辨证、方剂和歌诀不仅要记牢,而且要能背诵;继而读《伤寒论》、《金匮要略〉,要求也要把条文背熟。至于《珍珠囊药性赋》、《本草备要》等,都要精读熟记。他常说,不熟悉药性、记不得汤头,会给临证处方带来很大困难。孙思邈即有“忽遇仓卒,求验至难”之叹。经过7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学有所成。扎实的基础理论学习为其日后从事繁忙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仆诚注重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从不道人之短、炫己之长。他认为:文人相轻”、“同行相嫉”,都是不道德的市俗观念。他谆谆告诫子徒,“为医者以德为先,医生与病人本是一家人。医生对病人,首先要将其当成自己的亲人。只有这样,才会把病人的疾苦当成自身的疾苦,才能尽心竭力地为病人解除疾苦。”先生出身贫寒,在学徒时,他曾打过3年赤脚,连草鞋都没有穿过一双,所以他能深切理解劳动人民的疾苦,能够处处为贫苦的群众着想。他认为,一个医生应当替病家分忧解愁,为群众治病既要认真负责,又要给他们创造一切方便。为此,他给自己约法三条:一、不定诊费,给诊费不给诊费一样看;二、不定时间,黎明昏暮,随到随看;三、不定限额,重病先看,不看完不休息。


他常说:人与人之间应当休戚与共,缓急相通。特别是困难的时候,更应当将心比己。”他还说:“医非营业,药以治病,医生不能唯名利是务。他之所以这样做,一不是图报,二不是沽名,而是认为这是一应尽的职责只有这样做,且永远这样做才能问心无愧,心安理得。在他创办的“荣丰堂”中药店里,悬挂着许多牌匾,他最喜欢的就是“医非营业”、“药以治病”两副。所以,凡是病重而又无钱买药的患者,他总是免费施药诊治。解放前,天花病流行为患,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仅专心研究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天花的有效疗法,而且热心推广接种牛痘疫苗以预防天花。每年春秋两季,他都要免费为群众接种牛疸疫苗。当时,成都尹仲锡曾设“慈惠堂”,收养被人遗弃无家可归的病残孤儿,并教以技艺,他则义务为所收群儿治疗疮病,所需药品亦均免费捐赠。


4 学术思想


王仆诚从事中医儿科工作60余年造诣颇深,但他从不自满,历来主张防重于治。他提倡“三分医药,七分调理”,反对常吃药,尤反对乱吃药。他说:“只要慎风寒,节饮食,加上勤锻炼,讲卫生,孩子就会不生病或少生病。即使偶尔患病,只要慎医慎药,也会很快痊愈。”他强调,儿科医生不仅要有同情心,而且要有耐心,要善于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要多作分析,多作解释,不要把小病说成大病。有一分希望,加上几分措施,就能治好的病,就一定要尽心尽力地去治,同时把应当注意的事项和调理的方法,都详细地告诉病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取把病治好。这是医生应尽的职责,是为了下一代健康应该做出的贡献。


王仆诚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中医理论,总结出一套有效的中医儿科临床辨证论治以及正确调治护理的方法。他的处方特色是药味不多,药量不大,既照顾到小儿阴阳的全面调理,又突出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等各方面的特殊要求,因此疗效高,花钱少,很受群众欢迎。例如,对于小儿咳嗽,他根据中医“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理论,指出小儿咳嗽除外感外,多由饮食不节、内伤脾胃所致。故在治法上提出: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据此,他采用消食导滞为主,辅以止咳化痰的治本之法,并根据不同病情,组成多种经验用方,疗效很好。又如,对于小儿发热,他认为,“早晚烧(发热手足心烧、阵阵烧是食积烧。”即因饮食积滞、消化不良引起的发热,此与发热持续不停,甚至体温越来越高的外感发热是有区别的,临证时必须分辨清楚。但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常表里兼病,因此在治疗上既要分清表里,又要表里兼顾而有所侧重。他编写的许多既符合中医学理论,又能突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浅显易懂的、易于掌握的儿科辨证论治口诀,对于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对患儿的调治护理方法,都起到过很好的效果,长期在他的学生和患儿家长中流传和推广。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北京中医》2006年3月第25卷第3期,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2014)编校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