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讨论雷火神针

 老渔翁藏 2015-12-08
讨论雷火神针张功安罗健黄柳和(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华佗医院, 肇庆526 0 6 0 )灸法为传统医学重要外治法之一。 雷火神针属直接灸或点灸法。 首见于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9?9卷六》 【l】 附于神火针条下, “主治心腹冷痛, 风寒湿痹, 附骨阴疽, 凡在筋骨隐痛者, 针之火气直达病所, 甚效。 其药物选用熟艾末30 克, 乳香、 没药……各3克, 麝香1. 5克, 制作成形, 以厚纸切成条铺药艾于内, 卷紧如指大, 长三四寸, 收储瓶内……用时于烛上点着吹灭, 隔纸lO 层乘热针于患处, 热气直人病处, 其效更速” 。 后经明清医家努力, 其配方有较大发展。 据文献〔 2〕记载其配方( 包括太乙神针、 百发神针、 消癖神火针等)共有13种, 涉及的药物达50 种, 有植物类之花、 果、 根、茎、 叶、 皮、 树脂类及动物矿物质。 除艾绒、 麝香为所有组方所必用外, 组方的其他药物各有不同,最少仅三种, 最多达19 种, 平均16 种。 就药物配方而言, 雷火神针内容之丰富, 变化之大是其他直灸、 点灸无可比拟的。遗憾的是。 不仅古人重针轻灸, 今人更有过而无不及之, 对雷火神针尤为突出, 阐其者寥寥。 其实, 重理论轻实践, 重针轻灸是雷火神针问世以来的历史写照; 不仅首倡雷火神针的李时珍本人无一例雷火神针验案, 就连《针灸大成》 这样的针灸集成专著列于灸法之后之案例【3】 三十有余, 均以针剌为主, 问加麦粒灸, 竟无一例雷火神针验案! 的确令人费解。 更为奇怪的是, 时至八十年代末期《针灸治疗百病荟萃》 【4 】 收集了国内19 8 5—19 8 7 年4 0余种医学期刊有关针灸临床文献达7 0 0 余篇, 治疗病症18 0 余个。 所列棣属针灸治疗方式方法达10余种。 既元雷火神针验案, 亦无雷火神针治法。 直至近数年国内较权威之医学期刊, 真正专门论述雷火神针或其临床应用文献几为空白。 若长此下去,这种古老而又精妙的疗法必将名存实亡。雷火神针果真徒有虚名, 不堪一击?或根本不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研究?答案看来是否定的。至少近代对灸法理论研究成果从侧面根本否定了上述悬念。 刘农虞等【5|、 鞠传军【6J、 杨兆民在研究总结日本人对灸法研究成果后提出: 临证时有的放矢地选择灸质、 艾质、 灸法、 灸量等。 杨、 鞠氏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更进一步强调了灸疗作用三要素, 认为: 灸质、 灸法和灸量是灸疗作用三要素,是临床取得效应的关键所在, 也是探讨灸疗作用机理的主要内容, 并且维系着灸疗的发展方向。 刘、杨、 鞠氏的论述不仅精辟、 独到, 而且为开启雷火神针奥秘之门、 探索其真谛提供了钥匙和标尺。依愚浅见: 灸质、 灸法、 灸量三者之中, 灸质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要素, 灸质不仅与灸量有最直接的关系, 换而言之, 灸质在相同灸法的前提下基本确定了灸量的大小, 同时不同的灸质必须采用的相应灸法( 灸质决定灸法); 相异的灸质又左右或决定临床疗效之优劣。 如果否定了这一点, 传统灸疗既失去了研究价值, 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可见灸质是贯穿于灸疗全过程及临床疗效的主要矛盾, 这一主要矛盾解决了, 其他问题可望迎刃而解。 如果要在传统灸疗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其突破口无疑是“灸质” , 加强对灸质的研究实为不二的选择。灸质不应仅仅泛指施灸之材质, 更应包括材质之中的理化因素, 而这些理化因素必须符合传统中医理论与灸疗理论; 否则, 鱼目混珠, 反客为主的 ?9?92 6 8 ?9?9中华中医药杂志( 原中国医药学报)2007 年?9?9增刊传统灸疗之前途命运就危危可及了。 从医学期刊出现的“电子灸” 、 “红外灸” 、 “腊灸” ……等术语不难发现, 医学界对“灸” 的概念、 实质的理解并不统一, 并由此而导致了灸疗临床与理论研究的混乱,而这种混乱不仅影响和阻碍了传统灸疗的进一步研究, 发展; 而且削弱了其在临床中的地位, 故在讨论灸质之前必先为“灸” 澄源正名。 《说文解字注》 【7 】 言: “灸。 灼也。 今以艾灼体日灸。 用火则日灸” 。 又说: “灼, 灸也” 。 《辞海> 的解释同上。可见灸的本意是: 点燃某一种药物烧灼身体某一特定穴位或病位的治病方式。 灸的先决条件是由有机物燃烧而产生的“火” 。 而不仅仅是热, 热是火的必然产物, 当然还包括热辐射、 光及其他, 但热之与火又岂能等同?若把灸法归类于“热刺激疗法” , 本无可厚非, 但把二者等同看待那就值得商榷了。 造成种种混乱的根本原因, 除了对灸的概念理解不同外, 还在于人们对灸质的相异理解。何谓真正的灸质?时下医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的全国统一标准。 事实上, 无论是进行理论还是临床研究都必须有全国甚至国际的统一标准。 否则,各自为政, 一遍混乱又如何去对比, 总结, 整理和提高?要给“灸质” 立一个明确的定义并非易事,其既要合乎传统中医理论, 又必须得到全国医学界的认同、 达成共识……。既然灸必须用火, 灸质就必须具备可燃性, 缺乏可燃性或根本不可直接燃烧的所有物品, 都不可以称之为灸质, 而应用这种温热作用于人体的治疗过程理当不能称为“灸” 。 不然, 某君把液体加温至沸点或把固体加温至熔点, 然后滴在人体之穴位上,美其名称之为“液灸” 或什么水灸、 酒灸、 腊灸等等。 这样一来, 热刺激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灸” 的代名词。 各大中小医院, 无论是挂名针灸科还是理疗科, 应用热刺激疗法远远多于传统的灸疗, 这是人所共知, 目所共见的不争事实。 按照目前这种趋势,别说是几乎无人问津的雷火神针, 就算是最正宗最传统的艾灸疗法, 也会被名目繁多的的伪灸法和热刺激疗法( 物理治疗)所包围、 淹没甚至代替。灸质的第二个特点必须具备药理性。 并非所有可以燃烧的物品都可以作为灸质, 应该以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去做一般的推断, 但不宜套用内服汤剂或普通外用药的临床应用理论去作为选药的标准或推断其疗效产生的原理。 毕竟, 灸疗效应有别于普通外用药, 更有异于内服汤剂。 至少灸疗是直接作用于经络而非脏腑, 其次灸疗的药物经过燃烧焦化,药物本身的功效性味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即使于燃烧过程中所发出的气味能部分进入身体, 其性味、功效亦与原生药的功效相去甚远。 故套用内服汤剂或外用药的理论去解释灸疗效应未免过于牵强。 灸疗效应是一种主要作用于经络的综合效应, 与药物有关, 但绝非全部为药物在体内的直接反应。灸质的第三个特点必须具备最优秀的穿透性。所谓穿透性是指: 单位时间里灸质发出的灸量( 包括灸质的药理性)穿过皮肤进人体内的速度和能量, 现代术语把其称之为透皮吸收率。 据离体实验证明〔 8 】 :芳香性药物如冰片、 麝香、 豆蔻、 樟脑、 桂皮、 檀香、 花椒、 生姜等都有一定的透促作用, 这一类药物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6 —8 倍。 此外, 用发泡药也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从雷火神针配方所选药物来看, 已包含了诸如麝香、 细辛、 桂皮、 檀香等芳香类中药, 其穿透性自非光电之热及非火之热可比, 即使是最传统的艾绒亦望其项背。针刺与灸疗同样主要作用于身体的经络系统。针刺疗法之所以不借助热能和药物同样可以治病,其精妙之处在于银针能够穿透达到足以治病的深度, 如果能使灸质所发出的“灸量” 可以穿透皮肤直达深层, 灸疗的治疗效应必然会起到灸疗和针刺的双重效应; 而且由于灸量达到了体内深层, 灸量在体内保留的时间会更长, 其疗效可能会进一步提高。 在灸质燃烧的过程中, 灸质最先端产生火, 发出光和热能, 中端燃烧产生高温, 其后处于半燃烧或将燃烧状态的药物, 在高温的作用下必然会使灸质本身固有的“药理性” , 以温度和烟雾的状态向外散发。 所以, 真正的“灸量” 包括由灸质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火、 热、 光和烟雾, 而火与热接触人体的皮肤后产生一种热刺激, 通过经络系统作用于脏腑。 此外火热破坏了皮肤的角质层, 使含有药理性的烟、 雾、 光、 热更易进入穴位的深层, 加强了灸质的“穿透性” , 无形中产生类似针刺治疗效应, 提高了临床疗效。 至于雷火神针灸法是否存在T T S( 透皮给药系统)效应, 至少在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性。 但能否到达足以产生临床疗效的程度, 有待于同道进一步观察研究了。综上所述, 合乎中医传统理论的。 灸质” 至少应同时具备可燃性、 药理性和穿性, 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称之为“灸质” 。 同时, 也可作为衡量灸质优劣和筛选具体药物作为灸质的理论依据。 若论灸质; 雷火神针的系列配方所选药物实已到达无以复加的精妙境界, 虽并非尽善尽美, 其中 20 0 7 年?9?9增刊中华中医药杂志( 原中国医药学报)?9?92 6 9 ?9?9的确参杂了并不适宜作为灸质的药物, 但至少目前所应用的施灸材质很难与之相提并论。 文献【8 】 所列雷火神针配方13条, 使用药物达50 余种。 配方药味最少3种, 最多19 种, 平均14 种, 各种配方各具特色, 各有长短, 相同者全部配方都选用了艾绒、 麝香二种药物, 艾绒比例最多占8 1%, 最少26 %。 平均占54 %; 麝香比例最多7 . 4 %, 最少0 . 36 %, 平均占4 . 7 %。 艾绒和麝香无疑是雷火神针必用之主药, 至于还应选何种药物, 具体比例多少为合理?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命题。 除了上述三性外, 是否可以依据不同的疾病选用不同的药物?比例多少为合理?尤其是麝香, 因其价格不菲, 少则疗效欠佳, 则多病人负担重……。 雷火神针诞生至今虽有数百年的历史, 但纸上谈兵者多,临床应用者少得可怜, 根本无法依据历时去总结经验。 这或许是雷火神针逐渐衰亡的原因之一吧。上述粗略论证了适宜用作灸疗的物质( 药物),实施临床施灸还包括其制作成形。 雷火神针作为一种治疗工具, 必须赋予相应的形状及其大小、 长短的具体规格。 时下除了李时珍首创的“卷紧如指大,长三、 四寸” 的历史沿用标准外, 至今还没有全国公认的统一规格标准。 规格标准虽可人为随意修订, 亦非无据可依, 至少应符合以下特点: 1. 其所发出的灸量必须达到临床治病的标准, 而且可以发出雷火般的充沛灸量。 2. 理应符合传统雷火神针持针执笔式点灸法的要求, 做成圆柱形棒状物,使其具有操作方便之特点, 其大小、 长短和软硬度适中。 若密度太低不但燃烧过快, 容易变型或灸头脱落, 难以控制灸量, 而且常造成意外灼伤; 反之, 密度过高, 硬如树枝则燃烧困难。 影响灸量的发挥, 于疗效不利。 3. 形状不可过大, 以免点燃后令病人产生不安、 恐惧而不愿意或拒绝施灸治疗。 据历史沿革把雷火神针做成圆柱形棒状物应无可争议, 具体大小、 长短及软硬度、 密度等有待进一步探讨。至此, 可以为雷火神针的灸质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 选用同时具有可燃性、 药理性、 穿透性特点的中草药, 经加工制成大小适中的圆柱形棒状物, 作为临床持针执笔式点灸治疗的施灸的工具。( 注意: 这仅仅是指雷火神针的灸质而言而并非全部内容)灸量, 不应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热量, 更应包括只有通过临床疗效差异才能体现其存在的“药理性”和“穿透性” , 与电光之热和非火之热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仅凭施灸材质所发出热量之高低去衡定其本质之优劣是可笑而荒谬的。 如果这种理论成立,你可以把铁条烧至通红使其温度到达10 0 0 度, 称之为“最优秀的灸质” 刺向病人的穴位而称为“灸疗” , 这难道不是对中医灸疗的曲解吗?灸疗不仅仅是“热刺激疗法” 应该还含有其既符合传统中医理论, 又与现代医学理论不相勃的更深层的意义; 否则, 以艾绒为主体的传统“灸质” 已失去研究价值,. 亦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取而代之的是以“电光之热”为“灸质” 的物理治疗及热刺激疗法。换而言之, 灸质的好坏与灸量之优劣、 大小关系密切, 一脉相承的。 假如灸质不同而采用相同的灸法, 其灸量之大小差异是不言而喻的, 进而言之, 灸质与灸量的关系应是互为因果的同一体, 把其割裂开来, 孤立看待或分析研究至少一个误区。况且, 灸量可以采用不同的灸法来随意改变其大小, 使其到达适合具体疾病所需要的程度。 若验之于临床, 疗效之优劣与灸量或和热量之高低并非呈正相关, 毕竟, 补泻不同, 体质相异, 其所需要或能承受之灸量或和热量高低有别。 看来“灸量” 最精妙之处不在于其热量之高低而在于其“穿透性” 之强弱和“药理性” 之发挥。 这是隐藏于雷火神针之中最大的奥秘和价值, 也是令笔者锲而不舍苦苦探索的根本所在!灸法, 临床施行灸疗的具体方式方法。 灸法具有可变性和恒定性, 所谓可变性是指针对具体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灸法和选用不同的穴位。 如: 麦粒灸、 隔姜灸、 隔药饼灸、 悬灸等, 而不同疾病选用相应的穴位和不同的灸量( 灸治时间之长短与壮数之多少等)。 恒定性是指不同的灸质只能采用不同的灸法, 即灸质决定相应灸法和施灸体位, 如悬灸、 直接灸、 隔物灸。 总不可以用悬灸的艾条去实施点灸和用麦粒大小的艾绒去实施悬灸吧, 而麦粒灸和隔姜灸等是很讲究施灸体位的。衡量或界定某种灸法优劣的标准, 临床疗效之高低无疑是第一标准。 其次是操作之繁简程度。 在疗效相同的前提下, 方便快捷的方式方法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 纵观时下流行的灸疗方式: 如隔姜灸、 隔药饼灸、 麦粒灸等, 临床取穴不同, 施灸时体位亦不同, 如果头、 项背部及腹部同时取穴, 施灸时必须要求患者取坐姿、 俯卧及仰卧体位分三次完成施灸。 其所耗费时间和人力可想而知。 故我们不应因循守旧、 故步自封, 理应与时俱进, 创造合适现代社会的方便快捷灸治疗法. 或许是提高灸疗 中华中医药杂志( 原中国医药学报)20 0 7 年?9?9增刊临床应用率和地位的出路之一。其三是患者是否乐意接受的比率。 如果某一种十分有效的疗法, 病人不乐意接受或拒绝应用, 即使是最精妙的疗法都必然会自行消亡! 毕竟医患关系和法官与犯人关系不同, 后者可以“强制执行” ,而医生在治疗疾病之前一般参照患者的意向去履行医生的职责, 尤其是对于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或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的疗法( 如手术、 放疗、 化疗、化脓灸、 麦粒灸等), 必须先征求患者是否同意接?9?9受后方可实施; 否则, 医生就极有可能成为被告者。 当然亦有极少例外可以无需或根本不可能首先征求患者或其亲属意见, 如遇见危重病人必须马上抢救而其身旁又没有家属或亲人、 诸如交通、 工伤、 特发事件等, 但仍需请示或有主管或上级领导在场指挥, 否则, 当事医生可能会惹上诸如欠费之类的麻烦。大凡直接灸( 化脓灸、 麦粒灸, 雷火神针)都会对皮肤造成不同程度的灼伤。 临床实践表明, 面对点燃的灸质, 绝大多数首次接受治疗患者, 对其都心怀恐惧, 并非乐意接受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令患者最为反感及难以接受的并非是其灼肤之痛, 而是灸疗灼伤皮肤后所产生的灸疮。 虽说较轻者数天后可以自愈不留疤痕, 较重者可能会留下疤痕, 尤其是颜面部中度灼伤足以留下永久性灸疤。 在追求“美容” 的社会里, 的确有不少“毋能死” 也不愿意接’受灸疗者。 现实是无情的, 作为医者不应责备患者之言行, 而应深刻检讨其疗法自身的的缺陷和不足, 在实践中从各方面系统地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力求创造一种源于传统、 符合传统、 优于传统的高疗效、 低副效应、 方便, 快捷、 经济而患者乐于接受的全新灸疗; 若此, 古老而传统的灸疗或许会焕发出新生而令人刮目相看! 反之, 极有可能会在沉默中死亡。 而可肩负振兴中医灸疗重任者正是集众多优点于一身, 而又尚未被医学界深刻理解甚至被边缘化之雷火神针!综上所述, 雷火神针并非徒有虚名, 更非不堪一击, 只不过是局限于人们对其认识、 理解、 领会和临床应用经验不同而已。 事实上, 若从灸疗三要素去衡量雷火神针, 其优点是目前流行灸法无可比拟的。 论灸质( 包括制作成形), 其配方所列五十余种药物, 制作成形。 只要制成圆柱形棒状物即可,可根据临床所需做出相应的改变。 可见, 雷火神针的灸质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又很大的回旋余地和想象空间。 论灸量, 由于其掺人了麝香等中药, 其穿透性是不容置疑的。 至于灸法, 试问还有那一种灸法比雷火神针更方便、 快速, 准确和可控程度更高?可见: 对雷火神针进行历史性、 全方位、 多角度的系统研究, 吸收其合理内核, 用发展的眼光, 以现实的、 科学的态度对雷火神针加以全面的改进或许是振兴灸疗的必由之路。参考文献〔 1〕明. 李时珍. < 本草纲目> . 香港: 商务印书馆, 19 30 : 卷六。 6 3〔 2〕府强. ( 实用针灸疗法大全>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 9 1: 2 0 7〔 3〕明. 杨继i}I|. ( q r灸大成>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 6 3: 37 6〔 4 〕杨庆云. 针灸治疗百病荟萃.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 8 9 : 2、〔 5〕刘农虞, 杨兆民. 灸法对皮温的影响. 江苏中医, 19 9 3,5110 1): 31—32〔 6 〕鞠传军. 杨兆民教授灸疗经验拾贝. 江苏中医, 19 9 3,121( 3): 25—27〔 7 〕汉. 许慎撰. 清. 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 上海书店出版, 1992: 483〔 8 〕府强. 实用针灸疗法大全.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 9 l: 2 0 7 ■2 0 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