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乙神针VS雷火神针,傻傻分不清,看完此篇就懂了~

 金坛区 2018-06-04


灸照海穴,竟能治这些病,很多人还不知道呢!

日灸正当时,很好很强大!

养护胸椎和颈椎,一张椅子、一张床就够了,新技能快点用起来!

灸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这指的直接灸法,艾卷灸法的历史可没那么长。

普通艾条和太乙神针、雷火神针等到底有什么区别?很多初学者分不清,小编参考诸多文献,整理一小篇仅供参考。

艾卷灸法从现存的古代文献来看,艾卷灸法大约始于明初。明初朱权《寿域神方》记载:灸阴证“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差。

当时的艾卷只是单纯地用艾绒制作,并无掺药。灸法很像后世的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的施灸方法。

雷火神针:1539年,明德堂刊的《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一书里,第一次提到了掺入药料的艾卷灸法,名曰火雷针,又名神圣针,又名庸火针。

万历间,李时珍《本草纲目》于“神针火”条也载有雷火神针,处方不同十《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

//////////////////////

《本草纲目》:“雷火神针法:用熟蕲艾末一两,乳香、没药、穿山甲、硫黄、雄黄草乌头、川乌头、桃树皮末各一钱,麝香五分为末,拌艾。以厚纸裁成条,铺药艾于内,紧卷如指大,长三四寸,收贮瓶内,埋地中七七日,取出。用时于灯上点着,吹灭,隔纸十层,乘热针于患处,热气直入病处。”

//////////////////////

这种灸法之所以称为“针”,是因为操作时,实按于穴位之上,类似针法之故。雷火针法,在其他明清医藉诸如《针灸大成》、《外科正宗》、《种福堂公选良方》等都有记载,但其配方用药各有差异。

太乙神针:是至清代才出现的一种掺药艾卷灸法,用法与雷火神针相同,但在处方中不用毒性较大的药品,药性平和,适应症也比雷火神针广泛。脉脉艾灸提醒您最早记载太乙神针的古医书,是清·韩贻丰撰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太乙神针心法》一书。

//////////////////////

韩贻丰:浙江慈溪人,康熙癸未科(1703年)中进士,戊子(1708年)夏,作客杭州,寓吴山道院,于紫阳山遇一无名老人,授以太乙神针之法。1716年春,途经甘肃东部之腔桐山,又遇以前之无名老人,授以《铜人穴道图》十四幅,同年夏,因母丧而离任,回浙东。次年撰成《太乙神针心法》,本书分为上下二卷。

//////////////////////

自清代迄今各种版本的太乙神针之法,应该都是从清初的韩贻丰传出来的。传授韩贻丰神针之法的无名老人,史上并无记载,无名老人之前也无可考,很可能就是无名老人将雷火神针改为太乙神针的。针以“太乙”为名,显然出自道教,而无名老人正是一位修炼有素、针灸功底深厚的道者。

所以,太乙神针应是雷火神针的改良版,参入的药料不同,但是灸法相同,都被列入灸法中的“实按灸”。

最后,小编分享一下太乙神针和雷火神针的配方,仅供参考,不同文献资料记载的药方略有差异。

太乙针:人参150克,穿山甲250克,山羊血90克,千年健500克,钻地风300克,肉桂500克,小茴香500克,苍术500克,甘草1000克,防风2000克,麝香少许,共为细末,取药末24克掺入150克艾绒内,平铺在40厘米见方的桑皮纸上,紧卷成爆竹状,外用蛋清封固,阴干后备用。

雷火针:其制作方法与“太乙针”相同,惟药物处方有异。方用纯净细软的艾绒125克,沉香、木香、乳香、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共为细末,麝香少许。

实按方法:将卷好的艾条一端烧着,用七层布包裹其燃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此法治疗风寒湿痹、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


声明:本文参考诸多文献,不再一一列举,本平台重在交流分享,非商用,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