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乙神针传奇

 云衣子 2023-08-07 发布于广东
摘自2022-11-7中国中医药报
张苗苗 孙世辉 河北大学中医学院
太乙神针并非针法,而是药艾条实按灸法,是古代医家在传统着肤灸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灸法。因着肤灸有一定痛感,且出现过由于灸疮处理不当而致死的事件,于是在明代出现了艾条隔物灸的雷火神针,发展至清代初期就是更加温和的太乙神针灸法。
从雷火神针发展而来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法海遗珠》是一部道教著作,其中记述了一种名为“雷霆欻火针法”的法术,即为雷火神针之雏形。雷霆欻火针法的具体步骤中包含有一些道教的色彩,后来演变成了雷火神针。雷火神针其后的传承走向了两个方向:一个是《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蓬莱火法、《医宗金鉴》记载的神灯照法、桑柴火烘法,这些均非艾灸疗法;另一个是与艾灸密切结合的雷火神针药艾条实按灸法。
在明嘉靖年间成书的《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中,第一次记载了“火雷针”,即药艾灸。其后记载颇多,其中最著名者当属明代《景岳全书》中的做法。在使用时点燃艾条,隔纸或布数层灸按于患处,并念歌诀。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中强调用“圆珠火镜”取“太阳火”点燃艾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赞同雷火神针灸法,并称隔十层纸的灸法能够使药艾之气直入病处,收效神速。明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中记录雷火神针,配方简略很多。该书还记录有“益府秘传太乙真人熏脐法”,是一个药味较复杂的药艾灸脐疗保健法。明代陈实功的《外科 正宗》中更是将雷火神针配方精简至艾绒、丁香、麝香三味药,后为清代《医宗金鉴》所引用,并附歌诀曰:“雷火神针攻寒湿,附骨疽痛针之宜,丁麝二香共蕲艾,燃针痛处功效奇。”可见,后世医学著作中的雷火神针逐渐摆脱了宗教色彩。
清代韩贻丰为集大成者
最早正式记载太乙神针的著作是清代韩贻丰《太乙神针心法》一书。
韩贻丰生卒年不详,为浙江慈溪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后多年入朝为官。韩贻丰自幼体弱多病,习儒之余留心方术,对民间的雷火神针情有独钟。他忌惮庸医针刺损人筋骨,艾灸烧皮烂肉,非但无益,且大伤元气。而雷火神针有针之名而非铁,用火攻而不伤皮肉,心窃善之。但是韩贻丰对雷火神针的药物配方颇多不满,他说:“退而考其方,类皆蜈蚣、全蝎、乌头、巴豆等杂霸之品,非可一概而施。”于是他对雷火神针的药物配方进行了改良,这也为后世太乙神针辨证论治埋下了伏笔。
《太乙神针心法》书中记载,康熙四十七年,韩贻丰游览武林紫阳山,偶遇一白发道人。二人累日阐说,参同悟真,相见恨晚。临别之时,白发道人送韩贻丰一锦囊,此即太乙神针也,并将治疗方法一一传授。最后说:“如果有缘,七年后我们当于崆峒山再次见面,届时当再授心法。”丙申春,韩贻丰向大军押运粮草,途经崆峒山,想起老人所言,遂登山遍访。在翠微深处,果然又见白发老人,正巧是七年之期。于是拜伏于地。老人命童子取出十四副铜人穴道图相授。图像极其精美,甚至超过太医院之铜人图。
后来韩贻丰在多地为官,用太乙神针治病救人,不收一文,活人甚众。某年,韩贻丰客居京城,期间用太乙神针为人治病,疗效神奇,名动京师。从平民百姓到王公贵族,无不争相延请韩贻丰给自己治病。
后来韩贻丰将白发道人传授的秘诀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著成《太乙神针心法》一书。太乙者,言其尊贵也。
在书中,韩贻丰对太乙神针进行了规范。在灸前,先用黑墨在患者身上标出所灸穴道,再以红布七层盖于穴上,点燃艾条之后按于红布之上,使药气透入,腠理渐开,直达病所,并且伴有氤氲畅美之感。如觉太热,则将针提起,稍冷再针。以七记数,少则一七、二七,多则六七、七七。并且提出,凡用针,须明补泻浮沉,强调扶正与祛邪交相进行。
韩贻丰在《太乙神针心法》一书中并未透露艾条配方,据推测,当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并不局限于一方一药,所以后世医家均可发挥,配方不尽相同。他常赠人以针,并赠以书,大大传播了太乙神针疗法。曾经他因自费造针而导致身无分文,连出行路费都要靠借贷相继。
韩贻丰门徒众多,唯有范毓馨通过考察,获太乙神针真诠。韩贻丰为范毓馨立下“四不针”“五不许”的规矩,如女子病在胸腹者不针、不许贪财图利等。
后世发展日益丰富
据当代针灸学家王雪苔考证,范毓馨将太乙神针灸法传与其兄弟范培兰。范家为一方巨富,曾多次经韩贻丰向朝廷捐献军饷,因此两家交情深厚。范培兰在军中任职,平日亦留心方药,后得太乙神针法,每遇人有风寒暑湿,痼疾沉疴,治之无不奏效,并作《太乙神针》一书,较《太乙神针心法》流传更广,为太乙神针的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后,清代至民国又有《仙传神针》《太乙离火感应神针》《太乙神针集解》以及《育麟益寿万应神针》等各种有关太乙神针的书籍陆续出版。
以《太乙离火感应神针》为例,该书进一步总结和规范了太乙神针疗法。书中记载了太乙神针的配方,对太乙神针的加工方法也作了详细说明,具体的6条要求亦详列于书中。
后世药艾灸法名目繁多,如清代叶天士的《种福堂公选良方》中记载有三气合痹针、阴证散毒针、百发神针、消癖神火针等各种药艾条实按灸配方。清代刘松峰《松峰说疫》中记载有几种药艾条,但是并非用来实按灸,而是用药艾香熏,以发挥预防瘟疫之用,可以认为这是太乙神针的变通用法。
时至今日,太乙神针在民间的传承仍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太乙神针自诞生之后有过短暂的辉煌,终因传承的严格以及制作工艺和临床操作的复杂性,导致近现代传承者甚少,更鲜有超越韩贻丰者。

小艾条大能量

太乙神针传奇
(2022-11-17 03:24:18)[编辑][删除]

摘自2022-11-16中国中医药报
刘梦雅 梁永林 甘肃中医药大学
近年来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艾条以其安全便捷、疗效良好、无副作用等优点被大家广泛接受,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然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如艾条该如何选择、如何科学使用等,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医,深入了解一下这小小艾条的巨大能量。
艾以灸为法
清代医家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谈到艾的使用,我们首先要知道它主要是通过灸的方法发挥作用。
灸,顾名思义,以火之法久而为用,也就是用火长时间烧灼。灸法历史悠久,古人在用火的过程中,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可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成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
经过长期的摸索,古人发现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故选择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艾灸时于体表局部(疾病反应点)进行温热刺激,可起到温经通脉、行气活血的作用,与针刺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
艾以陈为优
艾灸治疗要达到好的效果,艾条的选择至关重要。俗语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那么为什么要用三年的陈艾,而不是当年新艾?其实主要是因为当年新艾中含有大量挥发油,气味辛烈,在施灸过程中燃烧快、火力强,因此多会使患者有灼痛感,而且艾灰易脱落伤及皮肤,不仅不能达到治疗效果,还可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陈艾含挥发油少,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功效强劲,故有温而不燥、润而通经之功。
艾条是越“陈”越好吗?其实并非如此。日本针灸类著作《艾灸通说》有“艾,虽谓陈久者良,若出三年,口嚼气味俱脱者,慎勿用之”记载。意思是说如果陈年久艾已经什么味道都没有了,也就没有药效,不要用了。三年为佳,是古人长期经验的历史总结。
现代研究发现,存放满1年的艾,已达到可用标准;3年陈艾,含挥发油适中,燃烧缓慢,火力温和,艾灰不易脱落,已为上品;而5年及以上的陈艾,存储成本过高,市面上几乎没有,而且如果存储不当,反而容易造成艾叶挥发油散发殆尽,效果不佳。因此,艾灸最好选用存储3年的陈艾叶制作的艾制品,不用过于盲目追求所谓高年份陈艾。
艾以和为要
谈到艾灸的功效,许多人认为艾灸用火烧灼,功效以温补为主,临床凡属体虚气弱,或慢性久病如风寒湿痹、肢麻痿软、疮疡瘰疬久不收口,则非灸不为。这与古人最早使用艾灸的思想是一致的,现代医学也证实了这一点,艾灸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其实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艾灸的适应证变得更加广泛,内、外、妇、儿等各科急、慢性疾病都有艾灸疗法的适应证,如有些实热证、急性病,如疔痈疮毒、厥逆等,也可选用灸法。灸法具有起陷下、补阴阳、逐寒邪、畅通经脉气血等多个方面的作用。
艾灸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突出体现了中医和中华传统文化“和”的思想。和,就是调和的意思。清代医家戴天章在《广瘟疫论》中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艾灸既能补虚祛寒,又能够清热毒,涌泻实邪,即在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以及外感风寒表证等疾病中起着温经散寒、行气通络的作用;在治疗外科疮疡初起,以及瘰疬等疾病时,具有拔毒泻热的作用。这一点同样得到了现代研究的证实,研究发现灸法的特点是既能抑制亢进的功能,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使趋向生理平衡状态。因此说艾灸疗疾以和为要,和疾病的虚实,和疾病的寒热,以纠正人体机能的失衡状态。

.神奇的医草——艾叶

小艾条大能量 (2016-06-21 05:12:59)[编辑][删除]

.神奇的医草——艾叶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对艾草就有了认知,《诗经》载有:“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但当时是将其作为祭祀之物来用的,后来才发现了其药用价值,《孟子》中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述,大意是多年的陈艾可以治愈那些时间长的顽病。
到了两汉、两晋,艾草入药更多地出现在药典古籍中,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给出了具体的预防瘟疫的方法:“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令不相染。”《本草纲目》载:“艾以叶入药……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因为这棵普通的小草具有这般神奇的力量被称为“医草”。
不少国家对中医药的了解是从针灸开始的,在国际上针灸也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中医药。《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
回垂绝之阳……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这段话阐述了这样一个重要事实:要保证针灸中的“灸”的疗效就离不开艾草——“灸”其实就是利用艾绒来点燃了放到穴位上进行治疗,离开艾草就难以达到“灸”的效果,这直观地体现了艾草的特殊价值。
中医认为艾草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本草纲目》也载:“艾叶能灸百病。”这与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的相一致:艾草里含有一种天然香味的芳香油,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有平喘、镇咳、祛痰功效;可以止血凝血、护肝利胆以及抗过敏等。
除了在药学理论上的论述之外,艾草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也很多。艾叶被乡村医生视为低廉易取、可避邪防疫、驱蚊治病、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常被用来预防瘟疫等流行性疾病。艾叶煮水可以治疗疥疮等皮肤病,祛湿止痒;熏洗皮肤可以治疗湿疹,减轻瘙痒;艾草洗浴可以美容健体,促进气血流通,改善新陈代谢;盛夏在室外乘凉或野外过夜,可以点燃艾草熏蚊驱蝇。有人利用艾草保健养生的特点,将艾草洗净晒干做成枕芯,既防蚊虫又防疾病。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艾草含有较高的矿物质、蛋白质、维生素等,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食材,既可以做成青团、糍粑、炒饭、饺子,也可以用来泡茶、入菜、做汤、煲粥等,不仅解饥解渴又能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
许多地方都有端午节在门前挂艾草、用艾叶煮鸡蛋的习俗,这并不是迷信,而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这个时段艾草药性最好,挂在门前可以避邪(瘟疫)驱蚊赶虫,艾草煮鸡蛋可使眼睛明亮、少患眼病。正是在这一年又一年的习俗中,中医药得到了发扬传承。(韦钦国)

艾叶妙用 【草根一生】

.神奇的医草——艾叶(2016-11-30 10:19:10)[编辑][删除] .神奇的医草——艾叶转载

艾叶有理气血、除寒湿的作用,也是居家保健的常用之品,可泡脚、艾灸,以及制作美食。
止痒 艾叶外用有祛湿止痒、抑菌的作用。湿疹导致的皮肤瘙痒、脚部细菌滋生引起的瘙痒,可用艾叶煎水,清洗、浸泡。
治疗风湿痛 艾叶有活气血、逐寒湿、温通经络的作用。用菊花与艾叶一同制作成护膝以及护腰垫。
调理痛经 艾叶暖血温经,又壮子宫.痛经时,可以食用艾叶煮蛋、艾叶母鸡汤或艾叶红糖茶来调理。
缓解头痛 艾叶枕头对调理寒湿引起的头痛有效果,长期使用还可以预防感冒与缓解颈椎疼。
止盗汗 《本草纲目》指出,可用艾叶10克、白茯苓15克、乌梅3个,一同煎水,睡前服用。
艾叶还可以做出诸多的美食,如艾草青团子、艾草糍粑、艾草蒸蛋、艾草饺子等.


使用艾叶一定注意:
首先一次性服用太多,容易引起恶心、呕吐以及腹部不适等。其次,艾叶中的油脂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出现皮肤发热、潮红,最好停止使用。另外,艾草性温,易上火的人不要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