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介绍】 患者 女,52岁。因下腹包块半年,迅速增大1月入院。 查体:下腹部三个大小不等包块,质硬、无痛、可推移,消瘦,贫血貌。反复低热,大便次数增多,便条变细、扁。3年前行胃癌根治术。 化验检查:CAl99>1 000.00μ/ml、CEA31.65ng/ml、CAl25 42.22μ/ml。 DR:双侧胸腔少许积液。CT:盆腔见三个大小不等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团块影,大者位于右侧卵巢区,大小约10.4 cm×10.5 cm×6.5 cm,边界尚清,轮规整。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中央坏死区无明显强化。邻近膀胱,肠道被推移。小肠、结肠及部份直肠积气、扩张,并可见多个短小液平面。盆腔间隙见液性密度影。 【诊断】 ①结合临床病史卵巢转移瘤可能大; ②盆腔积液; ③低位肠梗阻。 病理证实:双侧卵巢转移性肿瘤(印戒细胞癌)。 【讨论】 库肯勃(krukenberg)瘤,又称印戒细胞癌。是1896年由德国人库肯勃首先报道,后经证实为卵巢转移瘤。Wilhs认为卵巢转移瘤可以血液、淋巴逆流、直接漫延,但主要由腹膜种植转移(52.7%),病灶多为双侧(80%)。 1960年Woodroff及Novack提出并经1973年WHO规定,库肯勃瘤组织学诊断:肿瘤生长在卵巢;镜下可见印戒状黏液细胞;卵巢间质伴有肉瘤样浸润。卵巢是女性身体恶性肿瘤易发生转移部位之一。通畅把来源于消化道的卵巢转移瘤统称为库肯勃瘤,但根据上述标准含印戒细胞的卵巢转移瘤还可以来源于乳腺、肺、肾等,但常见于消化道、乳腺,其中约70%来源于胃,11%于肠道,4%于乳腺。库肯勃瘤占卵巢恶性肿瘤的4%~10%。常双侧卵巢转移,恶性度高,预后极差,易发生于40~50岁,往往转移症状更明显,表现下腹部肿块,生长迅速,并腹胀、痛。常出现腹水和(或)胸水。 CT表现:双侧或单侧卵巢肿块,呈软组织密度或合并其内有坏死低密度区,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坏死液化区无强化[1]。常并有腹水或(和)胸腔积液。还可网膜、系膜肿胀、增厚,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甚至引起肠梗阻。并可发现其它脏器转移及原发灶。 【鉴别诊断】 ①浆液、粘液性囊腺癌,盆腹腔内较大肿块,内有多发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密度囊性部份,其间隔、囊壁厚薄不均,可有明显软组织密度实体部分,增强肿瘤间隔、囊壁和实体部份发生显著强化; ②卵巢其它原发恶性肿瘤,常为单侧,无其它原发肿瘤,影像鉴别困难; ③卵巢良性肿瘤:多成囊性,边界清楚,可强化,一般无腹水,发病时间长,逐渐增大,多无症状; ④盆腔炎性包块:肿块边界可清楚,有明显强化,中央坏死液化区无强化。有盆腔感染史,表现有发热,下腹痛。用抗生素治疗后症状缓解,中块缩小; ⑤间质源性肿瘤:常单发,软组织密度,常有强化,边界常清楚。 无其它原发肿瘤。库肯勃瘤术前诊断困 主要原因: 第一,该肿瘤恶性度高,预后极差,手术非常少,生命短暂、研究较少; 第二,对临床特点不熟悉,发现多属晚期; 第三,对卵巢转移认为较少,特别是库肯勃瘤。因此为了提高本病的诊断,对查到双侧卵巢实性活动附件区肿物或CT、MRI、USG示双侧卵巢肿块,无论有无腹水,都要怀疑转移可能;若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特别是胃肠道或乳腺的恶性肿瘤,则诊断基本成立;若无明确病因,此时应仔细检查胃肠道、乳腺等器官,以期发现原发肿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