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片时间】第0854期:双侧卵巢单纯型无性细胞瘤

 zskyteacher 2018-08-08

双侧卵巢单纯型无性细胞瘤

【病史摘要】

女,20岁。下腹部阵发性抽搐样痛,并发现下腹部包块1个月。




【影像表现】

CT平扫(图A、图B)示盆腔双侧附件区实性肿块,形态不规则,有分叶,密度与肌肉相似,病灶内见小片低密度囊变区(白箭)。增强扫描(图C、图D)病灶不均匀中度强化,内可见粗大肿瘤血管(黑箭), 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较清。

【影像征象分析】

  双侧附件区实性肿块,有小囊变区,中度强化伴瘤内明显强化的纤维血管分隔,结合临床为20岁年轻女性,这些均提示无性细胞瘤的诊断。需要鉴别的有卵巢纤维瘤、卵泡膜细胞瘤及卵巢癌等。

  1.无性细胞瘤好发于年轻女性,右侧卵巢多见。肿瘤通常较大,不规则分叶状,为实性肿瘤,可以伴有不同程度的囊变,血供中等,可有轻中度以上的强化。本例较符合。

  2.纤维瘤和卵泡膜细胞瘤中老年女性多见,无症状或仅有并发症症状,多为单侧。肿瘤边界光滑,形态多规则,无明显分叶。可囊变,但囊变区较小,多呈小条片状。肿瘤乏血供,多无强化或轻度强化。根据年龄和CT特点本例与之不符。

  3.卵巢癌多为中老年女性。病灶可为单侧或双侧,呈分叶状生长,轮廓不光整。病灶内部结构不均一,绝大多数为囊实性混杂密度。肿瘤血供丰富,实质部分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易侵犯周围脏器,常伴多量腹水及转移淋巴结。本例可基本排除此病。

  4.卵巢转移瘤多来自胃肠道恶性肿瘤,常两侧受累,并多累及子宫直肠窝,可伴“网膜饼”及腹水。转移瘤以实性为主,多房囊实性相对较少。瘤体为不规则分叶状,境界不清。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影像诊断:双侧附件区占位性病变,考虑无性细胞瘤可能大。

【最后诊断】

  手术所见:双侧卵巢见实性肿块,质硬,与卵巢分界不清,有完整包膜,伴血性腹水和周围大网膜小结节转移,切开后呈鱼肉状。

  病理诊断:双侧卵巢单纯型无性细胞瘤;免疫病理:Keratin(+),hLAP(+),HCG(-),AFP(-), CEA(-)。

【讨论及误诊分析】

  卵巢无性细胞瘤起源于有性分化以前的原始生殖细胞,故名无性细胞瘤,病理形态及组织来源与睾丸精原细胞瘤很相似,故又名生殖细胞瘤,是卵巢恶性生殖细胞类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多见于青少年。病理上分单纯型和混合型,大多数有完整包膜。肿瘤多为单发,右侧多见,有10%〜15%为双侧。 肿瘤为实性,CT表现为与肌肉等密度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大小不一,形态多不规则,外表不光整,有分叶,切面可见分隔,为纤维血管束构成,可伴不同程度灶性坏死和出血。在增强扫描时分隔明显强化。

  回顾分析,本病的影像学诊断须注意以下几个特点:①发病年龄,不同年龄段好发的卵巢肿瘤类型差别很大。在青年发生的卵巢肿瘤中,恶性肿瘤约占40%,恶性肿瘤中生殖细胞肿瘤约占80%。恶性生殖细胞瘤包括恶性畸胎瘤、无性细胞瘤、内胚窦瘤、胚胎性癌等,其中无性细胞瘤是除恶性畸胎瘤外最好发的恶性肿瘤。此外,在青年患者中,上皮性肿瘤和性索间质来源的肿瘤很少见。②临床特点,青年患者良性卵巢肿瘤中以生殖细胞肿瘤和非赘生性囊肿最多见,多于初潮后发生。无性细胞瘤以盆腔包块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内胚窦瘤和胚胎性癌发病年龄较小,多见于儿童或初潮前,多有AFP升高。 颗粒细胞瘤由于肿瘤产生雌激素,临床表现女性化,青春期前发生可出现假性性早熟。卵泡膜细胞瘤及 Brenner瘤常有异常子宫出血。③影像学特点,本病与卵巢其他恶性肿瘤影像表现有所不同:盆腔较大实质性肿块,可包绕或侵袭周围血管,境界清,有包膜,小片囊变,轻中度强化,内有强化的纤维血管间隔。而恶性畸胎瘤有特征性的脂肪和钙化成分;内胚窦瘤和胚胎性癌恶性程度高,血供丰富,强化显著;卵巢癌和转移瘤境界不清,密度多不均匀,不均匀强化,腹水多,网膜及淋巴结转移等。

  因此,抓住无性细胞瘤的特点,其诊断并不困难(见图E〜H,另一例无性细胞瘤,女性,21岁)。当具有下面征象时,需首先想到无性细胞瘤的可能:①年轻女性,特别是20岁左右;②盆腔边缘光滑有包膜的实性占位性病变,或伴有小囊性变的卵巢肿块;③增强扫描,瘤内可见粗大血管影。但当无性细胞瘤的发病年龄偏高或恶性度较高时,其影像表现可能缺乏特征性,此时需与卵巢癌相鉴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