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70年台湾便开始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而如今台湾的农业已经非常成熟,并且作为许多大陆乡村旅游学习发展的榜样。但由于台湾与大陆地区的土地政策、市场基础、社会环境不同,台湾乡村旅游的模式并不能在大陆地区简单照搬和复制。可台湾休闲农业的成功依然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景观美学与文创设计
无论在台湾那个农场,“美”基本都是大家第一印象。然而台湾农场之美更多是利用巧妙的心思装扮而来,每一个摆设、一个场地都经过了人们的用心装饰。相反许多大陆的农场却忽略了农场给人的美感,以至于农场缺乏让人留下印象的理由。这也是为何我们常说大陆的农场很多都是千篇一律,而台湾的农场的各有特色。



台湾文创产业发达,文创思想与乡村景观营造的结合,是台湾乡村旅游的一个特点。无论是在农场还是在民宿,大都可以发现一些小而有趣的景观。



将乡村中普通而常见的素材,通过创意化的设计与重构,变成乡村中特别的景观,相比于将雕塑、假山、亭台楼阁引入乡村的做法,更能体现乡村之美,与乡村原生的自然环境融合度更高。


二、精耕主题
其实台湾的许多农场并不大,有的甚至不到100亩,大陆常常动则上千亩的农业园。但是台湾的农场主题都非常明确,围绕一个主题去开发农场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比如花莲的胜洋草农场,就是围绕“水草”这一主题,将水草的景观、水草的功能、水草的文化、水草的创意购物、水草的手作活动进行精致设计,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且主题鲜明的体验内容。


其实这些农场在规划的时候也有规律,一般都是由展览教育区,创意购物区、休闲餐饮区、手作体验区等几个基础部分构成,有时甚至会加上加工观看区。在严密的规划下,可以保证游客在农场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体验,而不会感到无聊。相反大陆的农场有时很大,但可供游客体验的却寥寥无几。

三、产品的深化
几乎去台湾农场的人都知道,农场内销售的产品非常多样,而且都是原料来自农场的深加工产品。游客来到农场不仅是欣赏与体验,更加可以购买到各种各样有趣的深加工产品,同时农场也会结合主题创意商品销售。其实这就扩大农场的收益,也使得农场的产品更具备附加值。



相比之下大陆的农场往往容易陷入老三套,吃农家饭、钓鱼、采摘,许多农场往往除了采摘就没有别的活动,对于消费者而言出了直接购买农场采摘而来的产品,没有别的可以吸引的产品。如果没有特色,一旦同样产品类型的农场出现,那么恶心竞争或者消费者流失的情况便非常容易出现。而且初级产品,即便挂上有机的牌子,能够卖贵一些。还是始终不及深加工的产品有更高的附加值。

四、贴心服务
台湾旅游业向来以细致贴心的服务闻名,在台湾乡村亦是如此。

“台湾式服务”的舒心,一是体现在细节,无论民宿主人还是相关服务人员,都给人一种亲切感,极具亲和力,提供服务时必定微笑,结算欠款后必说谢谢,游客需要帮助时,随时能找到服务人员,并能得到及时答复。

农场的工作人员往往是周边村镇请的人,他们的文化水平是有限的。所以农场其实是有必要对自己的农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要通过标准化的服务来规范农场工作人员的行为。这样才能保证客户的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