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为何排斥写教案 2015-12-03河南教师河南教师 河南教师 微信号jiaoyushibao 功能介绍把握教改节奏,致力专业成长,体味职业幸福,共享智慧人生 编者的话: 本期刊发两篇关于教案的文章,一篇的作者是学科教师,一篇的作者是学校中层管理者,一位是河南省的教师,一位来自福建省。读到这两篇文章,颇有一些感慨。因为关于备课、写教案以及学校相应的教案管理,早在十年前,也就是新课程改革启动初期,《教育时报》就曾深度关注过,从新课程对备课的要求、教案如何撰写到如何让教学常规管理适应新课程等,刊发过一系列探讨文章,而且引起不小的反响。 十年之后,再次读到内容类似的文章,对于其价值当然有所怀疑,但既然能够引起一些人的思考,一定是备课、写教案以及教案检查和管理依然在一些学校和地方存在问题,束缚教师,阻碍课改。那么,更有价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在号称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的新时代,这些似乎是“很低级”的问题仍然存在?为什么新课改没有能够重塑教育管理?原因何在?改进的策略与路径何在? 我们欢迎已经在新课改中“折腾”多年的教师、学校管理者都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来稿请发至教育时报电子邮箱: □ 闫付庆 学校例行常规检查,老师们对教案检查怨声载道,说写教案纯粹是劳民伤财、折腾教师,严重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应该取消教案检查。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案是教师课前备课时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外显和物化。写教案天经地义,为什么会受到大家的非议,遭到大家的排斥?我想了想,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教案的功能单一化、模式固定化。如今,一些教师写教案就是为了应付学校的常规检查,缺乏主动性。而很多学校为了便于操作,早已把教案的格式固定化,教师必须按照教案纸上规定的项目填空式地把各项内容填写完整。每一节课都是与众不同的,但是在写教案的时候必须一项不漏,可诸如查阅资料、了解学生、推敲教法等教师进行的个性的复杂的脑力劳动,教案上又得不到体现。僵化的教案模式成了老师们的负担,因此就把备课和写教案对立起来。写教案就是为了应付检查,而不是服务教学,严重影响了教师写教案的积极性。为了在检查中过关,只能在临近检查的时候去拼命地补写教案。 其次,写教案就是抄写教案集,缺乏创造性。由于第一个原因,很多教师不愿意在写教案上下功夫,就从购买的教案集上抄,进行一次“文字搬家”,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根本得不到体现。从这样的教案上,根本找不到教师本人的思考和创造,那只是一个个没有思想的文字的堆砌。每个班级都与众不同,每个学生都独一无二,怎么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案集?照搬别人的教案怎么能够适合自己班里的学生?这样的教案,只能是教师个人书法展示,对于课堂教学没有实质意义。 |
|
来自: 昵称2950755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