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造就百年企业,只与三个关键词有关 | 吴晓波视频

 汉青的马甲 2015-12-10

本期视频已在爱奇艺上线

点击上图可直接收看


把别人的脚放在自己的鞋子里,用别人的想法来思考。

——亨利·福特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肃杀的秋季刚打着梧桐叶离开,深冬后脚就踏上了这片土地。四时交替,草木飘零,企业如人,也绕不开生老病死的命。有些企业在自身发展中,寻找到了转危为安的药方——需求、成本与技术的基因重组,最终百年长青。

汽车梦
普及汽车与弱化剥削

1896年,小青年福特试制成第一辆汽车,两年后,成立第一家汽车公司,但生产了25辆汽车就倒闭了。


这次打击并没有动摇福特对汽车商业前景的乐观,相反,他深邃的目光遥望到了每一个美国家庭迫切的需求——拥有一辆家庭汽车。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东山再起,紧紧跟随这一需求,并致力于生产线的技术革新以带动成本的下降与产量的增加,五年后推出了T型车,美国也因此成为了“车轮上的国家”。


虽然这给民众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出行选择,但生产线上的机械劳动,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社会的焦虑——《摩登时代》嘲讽着激进的工业文明。




但福特建立的劳动制度让一切风平浪静:每个工人每日劳动时间为8小时,时薪从不到2美金提高到5美金。优厚的工资使得一个福特汽车厂的员工工作两个月就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拥有一辆T型车——于是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去外出旅游、去享受消费,剥削的意味弱化,最终演变不到暴力革命的地步。更多的美国人得益于此,迈入了中产阶级行列。


这就是福特通过需求、成本、技术的颠覆,给美国制造业带来了双重的变革意义。

挑战
底特律工业危机

百年时光,悠悠而过,新世纪之初并没有福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迅速袭来,底特律工业一片萧条,三大汽车巨头福特、通用、克莱斯勒首当其冲。




金融危机或许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底特律的衰败还是出在需求、成本与技术这三个关键因素上——


需求方面,老牌的三巨头无法满足日益年轻化的市场需求;


成本方面,劳动力与能源价格等不断上涨;


技术方面,汽车整体的技术变革落后。



通用在2009年9月申请了破产保护,而老牌的福特在生死攸关之时,毅然决然地在这三方面继续深化改革


明晰旗下各品牌定位,满足多样的市场需求,如福特系列表现大胆和“美国梦”,林肯车系继续领跑豪华车市场,而水星更偏向女性和较年轻的消费群,时尚元素丰富。


大规模削减各项成本,包括出售捷豹、沃尔沃等品牌与关闭一些北美工厂,集中发展具有核心业务能力的品牌与工厂。


而在技术方面,它一路高瞻远瞩地走向工业4.0。

审视需求
什么才是汽车?

在福特全球拥有25个实验室,各种新奇实验持续进行。


而最近,福特公司出人意料地提出智能骑行计划。司机可以随时从后备箱中取出自行车,摇身变成“骑手”。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它能够即时反馈汽车与使用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提供天气、地形与前方交通状况等丰富的讯息。



汽车公司的自行车,不免被评论“不务正业”。然而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中,“汽车是什么的问题”,恐怕还需要在审慎思考后来重新回答。


如果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出发,汽车的定义并不局限于百年之前福特留下的“四个轮子+一张沙发”的设计,它所要解决的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人类如何更好地出行。这一始于初衷的需求,引导着技术的迭代。在交通快把世界堵住的时候,看似格格不入的自行车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福特汽车家族。


在这种意义上,福特从一个汽车制造商变成了一个人类出行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可以看见,每一个需求都会带来一个新的想象,每个想象背后都有着无穷的好奇心,而这些好奇心将人类的创新能力点燃得焮天铄地。


亨利·福特的身影已经远去,去世之时终因他在制造业上的丰功伟绩,而被美国报纸与林肯并举。商业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解决人类困境,当年亨利·福特许下的大愿已然实现,而他一手建立的福特公司,则带着与生俱来的创新活力——一代一代的人用自己的想象力,百年间不断前行,重新构筑着我们的商业世界。



...........................................................

本文版权归“吴晓波频道”所有

欢迎分享,如要转载

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