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片专家侯印西45年练就“神眼”

 panyunbo 2015-12-10


侯印西主任在地下室整理病历片。20多年积累的2万多张病历片是他的宝贝。

  

靠自学取得中专文凭的放射科医生,靠什么让专家为他写推荐信从而破格晋升副高职称?从部队到地方,如何成长为宁夏放射领域的专家?45年从事放射诊断工作不放弃,坚守的力量在哪儿?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也走进了侯印西2万多张病历累积而成的黑白世界。

  重病不重人是我的原则

  “我对待患者的原则是重病不重人。”侯印西说:“到了医院都是病人,作为医生我看重的是病人的病情,不管你个人的身份、背景。”

  对病症,他总是这样要求自己:“只要经过我的手,我就要尽量把它诊断清楚。”经过他阅片,多数病人都会有一个明确肯定的结论。对疑难病症他则留下病人地址、电话进行追踪随访。

  对病人,他说:“我都一视同仁。”每天都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找他看片子。一般病人看病难,农民看病更难,他们大多从外地过来、经济又困难,“我甚至更加关照他们”。为此,他交了不少平民朋友。

  做好临床医生的侦察兵

  放射科医生就是临床医生的侦察兵,侯印西认同一电视剧中的台词:幸运的大夫是最后一个给你看病的大夫,不幸的大夫是第一个给你看病的大夫。他说,自己常做的就是第一个看病的那个大夫。

  从事放射工作45年,他看过的片子千千万万。他说人体太复杂,病历太复杂,千变万化,要当一个好的放射科大夫真的不易,涉及的科太多。他认为一个好的大夫看病,诊断得越早越好,特别是肿瘤,这对病人意义重大。曾经有一位病人左侧胸部不适舒,经侯印西做胸部透视后发现,左肺没有问题,右肺却发现一个1厘米左右的小结节状病灶。当时侯印西考虑是细癌,建议她手术治疗。病人惧怕手术,侯主任就耐心劝说,最终,患者做了手术,并证实为细支气管肺泡病癌。类似这样发现微小病变,挽救了许许多多患者的生命。

  看病、看书,人生的两大乐事

  侯印西学医起点并不高,1968年高中毕业应征入伍,参加了一年卫生员集训队训练,第二年进修放射诊断,启蒙老师是宁夏著名放射学专家刘闽生教授。由于没有在系统的院校学习过,为了掌握现代放射技术,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早年基层医院设备落后,防护条件差,他的身体受到很大影响,清瘦、脱发、牙龈出血、白血球下降、头发早白。为了学习他还曾住在放射科,一睡就是10年多,看病、看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就是因为苦读专业书籍和刊物,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见识了许许多多疑难、少见、罕见疾病,掌握了许多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

  他说上班是一种享受,因为自己干着喜欢的工作。如今他仍在孜孜不倦地学习,热情地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年轻医生,奉献给病人和社会。

  患者说,侯主任是一名好医生。凭着他那双具有穿透力的眼睛,侯印西透视到常人觉察不到的细微病变。而为了看透一张张黑白病历片,侯印西一直在这个黑白世界里遨游。

  放射科的“定海神针”

  “侯主任,请您帮我把把关,再确认下这位住院病人的病情。”“侯主任,这个病历很特殊……”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有位不善言辞的医生,他不是专注地看片,就是低头书写诊断报告,他就是放射科原主任、中华医学会银川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侯印西。

  退休7年一直被返聘,侯印西虽然脱离了行政工作,但大家还是习惯叫他侯主任,而他也还像过去一样忙碌。每天除了接待二三百人的门诊病人,还精心呵护着他从1993年到现在20多年来积累整理的2万多张典型病历片。这些片子是他的心血,宝贝。

  现任放射科副主任陈彤说,侯主任虽然退休,但科内的医生都把他视为“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年轻医生们就像吃了定心丸,凡有拿不准的片子就随时向他请教。他累计撰写了40多篇学术论文,在多家刊物上发表。如今,他还用自己珍藏的教学片带教、指导年轻医师撰写学术论文、帮助他们选题、修改,甘做年轻人的铺路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