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

 锁定
声明
本词条可能涉及专业知识,中草药并非没有毒副作用,请遵医嘱服用,请勿轻信网上用药建议。
淡豆豉,中药名。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其性味苦寒,具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之功效。用于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
中文学名
淡豆豉
别    称
香豉、淡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豆目
豆科
大豆属
大豆
分布区域
全国各地
采收时间
秋季
用    量
6~12g
毒    性
无毒

入药部位

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归肺、胃经。

功效

解表,除烦,宣郁,解毒。

主治

用于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

相关配伍

1、与葱白同用,可用于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症。
2、与栀子同用,可用于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心中懊憹,烦热不眠等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炮制方法

取桑叶、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中,俟吸尽后,蒸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

生理特性

一年生草本,高50~3750px。茎多分枝密生黄褐色长硬毛。淡豆豉粒呈椭圆形,略扁,长0.6~25px,直径0.5~17.5px。表面黑色,皱缩不平,一侧有棕色的条状种脐。质柔软,断面棕黑色,子叶2片,肥厚。花期6~7月,果期7~9月。

产地

全国各地均产。

相关论述

1、《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
2、《药性论》:“主下血痢如刺者,治时疾热病发汗,又寒热风,胸中生疮者。”
3、《本草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痘,呕逆。”[1] 
[2-4] 
参考资料
  • 1.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版
  •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
  • 3.  高学敏.《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5月
  • 4.  杨卫平.《临床常用中药手册》: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2002年9月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