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 老 竹 长期以来,许多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常聚焦于分数上,成绩好就沾沾自喜,不理想就责骂孩子,分数成了评价的核心,成了孩子的“命根子”,更成了孩子沉重的十字架,由此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后果。 有个小故事很耐人寻味: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无忧无虑,叫声连天,令老人难以忍受。于是,她出来奖赏每个孩子25美分。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孩子们早早地就来了,无心做玩耍,只盼着老人快点到来,可姗姗来迟的老人告诉他们,自己没那么多钱,只能给5美分,孩子们很失望。第四天,老人抱歉地说自己一分钱也没有了,以后再也不能给他们钱了。于是,孩子们彻底失望了,他们决定再也不来玩了。 在这个故事里,金钱转移了孩子们玩耍的乐趣,当孩子得不到奖品时,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本来目的,对玩耍彻底失去了兴趣。当家庭、学校、社会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把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久而久之,孩子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就会被转移,孩子就忘记了自己学习的原初动机———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只有少数的孩子会在“分数”的刺激下,一步步地沦为考试的工具,而多数孩子由于分数不理想,体验到的是一种失败感,渐渐就形成一种期待性焦虑,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无奈感,学习便索然无味。过分关注学习结果也容易导致不正确的归因,当自己成绩好于他人时,容易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聪明或运气不错而趾高气扬;当成绩低于他人时又容易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行或运气不佳而自卑自怨或怨天尤人。特别是那些在一定时期内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如果总是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就容易形成一种获得性失助感,严重影响到自信心。过分关注学习结果还直接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有的为了取得好的成绩不择手段地选择作弊、抄袭他人试卷、偷偷涂改成绩等错误行为。 其实分数只是学习结果的一种体现,学习结果当然重要,但是家长更应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对于那些当下学习结果不理想的孩子。结果源于过程,有怎样的过程才会有怎样的结果。关注学习过程,优化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得到优化,自然就优化了学习结果。 哲人说:“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对于学习来说,学习的动机和态度决定学习的行为,学习行为决定学习的成绩。
学习态度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行为,而且直接决定着学习成绩。喜欢学习,认为学习很有意义、很有意思的孩子,上课注意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常表现出吃苦耐劳、百折不挠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学习成绩优良。反之,学习行为差,耐受力低,容易灰心丧气,学习成绩也差。 孩子的学习态度,受其家长态度和教育的影响。家长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态度,对待子女学习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学习态度。那些关心子女的学习进展情况,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不断给予指导、检查和奖惩的家长,促进了孩子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一方面要注意自己言行,时刻给孩子传递积极的、正面的信息;营造一个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把学习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引导和帮助孩子寻找学习中的乐趣,爱上学习,喜欢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不多到不断认识了解事物的过程。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付出努力绝对重要。家长要关注和引导孩子凡事尽心尽力,用刻苦努力终成大事业的故事、事例,让孩子懂得一分努力一分收获,让孩子明白,自己每付出一份努力,都是在朝向目标前进一步,引导孩子努力学习。关注引导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其意义更在于让孩子把学习作为其提高人生质量的追求。 无论是做事还是学习,当孩子进步时,要及时地不吝啬地给以鼓励、强化,着重表扬孩子的努力,在表扬和鼓励中给孩子自信和自尊,坚定刻苦努力的信念。对于那些取得同样成功但付出更多努力的孩子,尤其要鼓励,给予良好的激励。孩子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在孩子学习期间,家长要想各种办法,让孩子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学习,把学习搞好,但不同的孩子,这个学好的标准不同,只要孩子尽力,只要有一丁的进步,就应该给予鼓励。让孩子在学习中经常有成功体验,这很重要。这种成功经历和成功时的情绪体验对学习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非常有助于孩子发现自我的潜力,激发学习的热情。如果孩子尽了力,仍然一时还得不到好成绩,家长应表示理解,不要让孩子有过分的压力,切忌进行谴责和奚落,以防止其消极情绪体验的产生。要帮助孩子找出学习失败的原因,指导孩子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其信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习惯成自然”了就是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好,就是学习能力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既是获得好成绩的必由之路,同时远比学得知识、考出好成绩意义大,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将终生受用。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形成的,要逐渐养成,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不断地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需要一些强制功夫,需要家长的关注、引导和督促,直到“习惯成自然”,成为终身受用。 学习习惯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比如预习的习惯。一般来说小学三年开始就应注重预习;预习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形成一定的表象,这对于学生在课中学习新知识时,是很有帮助的。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的习惯,在预习中有不懂的地方、核心重点的地方或较难理解的地方打上记号,以便上课时能专心听讲,解决问题。比如课堂上听与说的习惯。上课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这是保证课堂效率的最低要求,而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大胆发言,既可以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思维能力,更是提高孩子主动参与开动脑筋,获得学习乐趣重要方面。还有及时复习的习惯。作业前认真回顾当天所学的内容,考试前系统地复习,对于及时巩固知识,温故知新,很是重要。当然这些习惯,学校老师一定会认真指导和培养,家长要做的就是多加关注和提醒督促。 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可从几方面关注:①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里及时完成作业,不拖拉。②独立完成作业,遇到困难想办法自已解决,不能依赖他人。③做完作业认真检查。④书写清楚,格式规范,错题认真订正。 更要紧的是帮助孩子养成反思的习惯,也就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习惯。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是对善于反思的人而言的。当孩子取得成绩,获得成功时,要应到孩子认真地总结成功的因素;当孩子遭受挫折失败时,告诉孩子没有什么,重要的是认真分析造成的原因,吸取教训,提出改进的措施。在学习上,有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反思办法叫“错误积累法”,可以让孩子坚持去做。(“错误积累法”,可参见笔者的博文《高二,要不要让女儿留级?》) 说一千道一万,强调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不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而是因为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就在过程之中,学习的结果来源于学习的过程。与其只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不如更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的科学和顺利,最终决定考试成绩。
优秀学生听课的10个秘方
大多数学生听课是一边听,一边看。听觉和视觉并用,比只听不抬头看的听课效果要好。听是接受声音信息,看是接受图象信息。又听又看,在通过声音传递来记忆抽象的概念的同时,又可结合图象直观,来强化具体的知识印象。听和看的内容应保持同一性,不能听此视彼,分散听课的注意力。听,一般指听录音、听范读、听提问、听讲解;看,主要是指看板书、看挂图、看荧屏或银幕上的多媒体画面,看教师的教态,如教师的举手投足、神情姿态。因为教师要借助这些板书、画面、手势,化抽象为具体、变繁复为简明、变陌生为熟悉。这种方法,以听为主,以看促听,效果很好。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边听边思考也是一种有效的听课方法。听一般是被动地吸收,思则是主动地思考。边听边思,可以在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只听不思考,录音机式的听课,囫囵吞枣,谈不上真正掌握知识,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一般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教材的重、难点在什么地方,老师为什么这样处理教材,老师讲的自己是否真正懂了,老师讲的与自己想的有什么不同,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有何异同?……以思促听,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同时调动这些感官所获得的感受是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感受。耳到:听老师讲,听同学发言、提问,不漏听、不错听。眼到: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口到: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手到:做笔记、圈重点、批感想、做练习。脑到: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维。“五到听课法”要求听课者全神贯注,灵活地根据课堂情境和老师要求,适时调整听课方法。这种听课方法,是效率最高的听课方法之一。
无论记忆力多么强的人,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住,听课必须记笔记。无论书写速度多么快的人,也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录下来,这就必须借助符号帮助自己记录,以利长期记忆。如重点语句可打着重号、波浪线或加三角号,疑难问题可打问号,只要自己懂得、自己习惯用的各种有利于记忆的符号都可运用。
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听课,觉得有必要听的就认真听;觉得对自己益处不大或自己早已懂了的,就不怎么用心听,而做自己的练习。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部听和记,效果要好得多。有人曾做过实验,分三组学生同时收听同一内容的录音带,规定A组全部记录,B组只听不记,C组只记讲授要点。结果A、B两组的学生只记住全部内容的37%,C组学生却记住了58%,可见抓要点,适当做笔记,效果最好。
实践证明,凡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学习进步特别快、成绩好。一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学生听,学得很被动。课堂听课,一定要积极参与,主动地学,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转,这样也可以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听课效果好。
听懂,就是把知识的概念或结论搞明白,即把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搞明白。依据听懂的标准,研究运用听懂的规律,主要是研究学习概念的规律。掌握旧概念是学习新概念的基础;搞清概念的由来,是概念学习之本。概念的表述(定义、定理、定律等)是概念之末,概念的形成是概念之本。舍本逐末,是死知识,亦非真知,于发展智力、形成能力无益;掌握概念表述的科学性,是概念学习的关键。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概念各部分的准确含义及内在联系,从抽象到具体,由具体到抽象,最后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充分发挥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是概念学习的保证。这是新课标下听好课的最重要的方法。
上新课前预习时,发现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课,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预习时弄懂了的,听一遍等于复习了一遍,加深了印象。预习时不懂的就应特别认真地听、仔细地听。如果老师讲了还是没有弄懂,你还可以在课堂上及时提问让老师再讲。有一定目标的听课,往往比漫无目的听课效果好,能帮助你解决疑难大问题。
“质疑”即提出疑问。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人们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实现的。听课时,对经过自己思考过,但未听懂的问题可以及时举手请教,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疑问。这种方法,也可保证听课者始终集中注意力。会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也是会学习的学生。
听课时,对疑难问题,不一定马上打断老师讲课,可以暂时记下来,待下课后再思考或再请教同学、老师。这样做,一是不影响老师的教学计划,也不会因个人纠缠某个问题而耽误大家的时间,还可以促使自己深入钻研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内在的欲望决定了努力地程度和做事态度。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想听才去努力学会听,会听才会说,会说才会交流。每个人就像站在阳台上观看阳台外的风景,街上的人也在欣赏阳台上的表演。没有阳台,就是独角戏,没有观众就不是演出。故,听课的方法很多,因人而异,只要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的方法,就是最佳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