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让加分与掌声成为课堂的“家常菜”

 江山携手 2015-12-10

[转载]别让加分与掌声成为课堂的“家常菜”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不少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于是“加分”和“掌声”就成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合作学习活动成果评价的“家常菜”。在平时听课、观课的过程中,发现不少老师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黑板的右上角按顺序写上小组的序号,随时准备为某个小组加分,或者在小组活动中随时准备为某个小组或小组成员鼓掌。一节课下来,加分不停,掌声不止,当然,耗时也不少。表面很热闹,实际很空洞。

 无可否认,适当的、适度的加分和鼓掌是必要的。但随意、过度的加分或鼓掌就显得更像是追求一种表面的形式了。为了明确加分(鼓掌)的必要性和突出加分(鼓掌)的科学性,这里必须明确几个问题:

1.明确加分的目的是什么?加分的目的是激励学生乐于合作学习并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并非是单纯的分数体现,重在体现学习活动的价值而不是体现某种活动的形式。

2.如何制定科学的加分标准?为了体现加分的公正、公平与公开性,老师必须制定加分的评价标准,对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赋予不同的分值,而且在课前就要让告知学生加分的评价标准,而不是在课堂上老师自己随意地给学生加分,即使加分也要说出个理由,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3.由谁来加分?既然学生是学生活动的主体,所以评价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如果个别地方评价出现偏差时,老师再适当调整,并且把调整的理由说清楚。

4.是否要频繁地鼓掌?不少老师,尤其是年青老师或低年级老师,都喜欢用掌声来营造课堂氛围,好像没有掌声的课堂就不是好课堂,这显然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过于频繁的掌声,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听多了也会变腻的。再说,毕竟鼓掌是要占用时间的,如果一节课下来掌声不断,无形中也要占用不少的时间。

5.是让学生发自内心地鼓掌还是在老师的提示下鼓掌?很多时候,即使鼓掌,也不是学生发自内心或自然爆发出来的掌声,而是在老师的刻意提示下才响起来的。有时候还真像在演唱会的场合,老师一句“掌声在哪里?”,学生才“被迫”鼓起掌来,这就大可不必了。

 实际上,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应该是多种多样和灵活变通的,千万不要仅仅局限于加分和掌声的形式,要明确什么比什么更重要。

 1)引导学生更多地聚焦在活动内容上远比只关注评价的方式上更重要;

 2)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远比随意浪费课堂学习时间更重要;

 3)追求活动的质量远比追求活动的氛围更重要;

 4)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比单凭别人评价更重要;

 5)引导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比只关注结果更重要。

  高效课堂应该体现在学习的有效性和深刻性上,而不是形式上的表面性或趣味性。除此以外,还要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常来说,低年级的学生更看重形式上以及他人的评价,而高年级的学生则更看重本质上的评价和自我评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